嘀嗒內外環(huán)境風險評估:上市不代表上岸,也有可能觸礁?
內外環(huán)境風險評估:上市不代表上岸,也有可能觸礁?
意氣風發(fā)謀求上市,卻在輿論方面被"萬人捶",從邊緣走到舞臺中央的嘀嗒似乎是有些"水土不服"。
不過真正的考驗或許遠不止于此,上市不代表上岸,綜合來看嘀嗒接下來所面臨的風險有些過于多的樣子。
一方面在于外部環(huán)境因素,在此我們主要通過 PEST 模型進行剖解。
從政策因素(Political)來看,最明顯的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合規(guī)。對于謀求上市的公司而言,合規(guī)是底線,經常違規(guī)會阻礙上市步伐。即便上市成功,一家經常被行政處罰的企業(yè)會給人一種缺乏敬畏心的印象,給投資人一個不好的印象,進而"用腳投票",降低對企業(yè)的價值評估預期。
從經濟因素(Economic)來看,根據天眼查APP檢索顯示的信息來看,嘀嗒出行的上輪融資停留在2017年3月份的D輪,融資金額未定。雖然率先盈利,但結合目前行業(yè)競爭環(huán)境來看,未來大量投入或許不可避免。雖然現在謀求上市,但結合國外Uber、Lyft上市表現以及現在嘀嗒的輿論環(huán)境,上市或許也很難獲得滿意的市值。論商業(yè)模式的"故事性",嘀嗒似乎不及Uber、Lyft,唯一的優(yōu)勢可能就是盈利了。
從社會因素(Social)來看,滴滴順風車的"暫停",給了嘀嗒快速發(fā)展的機會。但現在嘀嗒已經被更多人所關注,就要警惕類似滴滴發(fā)生過的風險。其招股書里也寫道,嘀嗒無法保證日后不會發(fā)生與順風車服務有關的犯罪事件,如若發(fā)生,順風車市場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而嘀嗒也會產生重大經營和合規(guī)成本,甚至需要調整或者暫停該業(yè)務。
相對于滴滴,業(yè)務結構有些單一的嘀嗒如果被暫停順風車業(yè)務,這或許意味著近乎毀滅。
從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來看,技術因素的影響往往通過政策因素來實現,而出行市場最大的變數或許就是新能源汽車了。
當前,新能源公交車、出租汽車在被推廣應用,許多拉貨車也都是新能源汽車。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私家車可能不至于全換,但引導或者要求營運車輛新能源化卻未嘗可知。這樣一來,那么嘀嗒司機或許很多都跑不成,而汽車廠商在這一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例如T3出行,其車輛全部為新能源汽車,在運力的先進性上已經走在很多網約車平臺前面。
透過 PEST 模型分析不難看出,嘀嗒接下來發(fā)展所要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其實相當復雜。
另一方面在于行業(yè)自身,這包括嘀嗒自身的競爭力以及競爭對手。
出租車業(yè)務暫時不論,招股書中的重點是順風車業(yè)務數據。嘀嗒是國內最早做順風車業(yè)務的出行服務商之一。至2020年上半年,嘀嗒的順風車已經覆蓋全國366個城市,注冊車主約1920萬人,認證通過車主約980萬人。
在順風車這塊上,現在嘀嗒確實優(yōu)勢很明顯,只不過這種優(yōu)勢是否具備可持續(xù)性呢?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在友商順風車下架的一年中,嘀嗒的順風車單量直接翻了十倍?扇缃癜踩珔^(qū)不復存在,對手們來勢洶洶的襲來。
今年6月,滴滴順風車已陸續(xù)在全國300個城市重新上線試運營,并在6月23日起恢復跨城服務。而哈啰方面,9月30日到10月8日期間,哈啰順風車運送人數達569.4萬人次,累計發(fā)單量達2625.9萬,其中,場站訂單同比增長47.4%,下單最多的乘客在十一期間共下單達36次,依托阿里集團,哈啰出行越來越成為繼滴滴之后的又一極新勢力,未來商業(yè)前景可觀。
順風車的本質是什么?在互聯網江湖團隊看來就是在固定的時間,讓需求與供給得到匹配,供給端運力要實現密集覆蓋從而滿足分散的需求,因而順風出行這一雙邊市場的核心在于注冊的司機而非乘客。乘客選擇性很多,但是只有司機數量足夠才能滿足復雜的用戶需求,司機數量決定平臺體驗、打車速度。
從司機角度來看,網約車經過這么多年,運力資源實際上早已成為一個存量市場,存量市場的競爭其實是一種類似零和博弈的玩法,靠補貼獲得司機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而司機跟補貼走早已是網約車市場司空見慣的事,這也是為什么網約車市場一直動靜不斷的原因所在。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