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炮轟”團車造車的口水戰(zhàn)事件,在1月18日又有了新的動作,團車CEO聞偉直接來了一波三十六計都不敢寫的“李想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將事件推向了再一個高潮。
我們先來梳理下事件始末。
1月16日上午,一位自媒體博主發(fā)布了團車CEO聞偉接受采訪的文章段落,“一百多人的外來團隊”、“20多年造車經驗”、“造車周期國際大廠48個月,我們能做到18-24個月”、“這個團隊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能做5萬元以下的車”...
聞偉關于自己的造車信心可謂是“金句”頻出。
1月16日下午,理想汽車CEO李想轉發(fā)了這條微博,表示自己忍不住要“大嘴一把”,“居然還有人可以毫無廉恥的把這種觀點對外公開講出來,真是刷新了創(chuàng)業(yè)者的底線”,并且最終升華到“創(chuàng)業(yè)的本質是:有節(jié)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一場新勢力晚輩與前輩間的口水戰(zhàn)就此打響,引得吃瓜群眾喜笑顏開。
畢竟不是什么正面事件,按照事態(tài)發(fā)展,通常下一步要么是兩方都息事寧人,要么是團車進行回懟挽救自身形象,事實上聞偉也這么做了,聞偉在隨后不久便以“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來回懟李想。
事情似乎到這里就已經可以結束,但1月18日,聞偉發(fā)布了一紙邀請函,“莫名登上熱搜,要感謝李想先生”,并誠邀李想出席并未確定時間地點甚至產品的首次產品發(fā)布會。
流量都賺了,又“以德報怨”,不知道李想會不會越想越氣,但談擎說AI不由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團車這波出師未捷口碑先崩的“負面營銷”,真的劃算嗎?
團車造車被李想“反向帶貨”?
其實從電動化變革出現(xiàn)以來,無論是傳統(tǒng)車企還是新勢力,用大言論或是大場面高調入局者不在少數(shù)。
在去年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要不是特斯拉炸場,恒馳無疑是當天的C位主角。最大展臺,9款新車,從轎車到轎跑、SUV、MPV、跨界車全部包圓,雖然被人質疑全是模型車,但排場確實不小。
不僅場面大,言論上恒大關于造車還立過“計劃到2025年實現(xiàn)年產銷超100萬輛,2035年實現(xiàn)年產銷超500萬輛”的flag。
如果說新勢力需要討一個出世即炸場的好彩頭,那么像是豐田這樣的Old Money開始放飛自我,實則讓我們看到了在這個汽車電動化時代,高調入場似乎已經成為了車企們的“宣傳正確”。
去年年末,豐田掌門人豐田章男在一場發(fā)布會中一口氣曝光了15款新車,無一例外都是帶電的,比恒馳還豪橫。不過,高調的豐田也沒有帥過三秒,隨后就被指出新車疑似建模產物,并放出石錘截圖,被網友調侃,“看了豐田的底盤主動下沉技術,不由感慨我們和日本的差距還很大,恒馳得努力了!
其實無論是恒馳還是豐田,雖然都高調入局電氣化時代,但不管怎么說,這番高調著實被世人看到了,而且都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反觀團車,天眼查APP顯示,這是一家創(chuàng)立于2012年,以線下營銷和虛擬經銷為主營業(yè)務的汽車及汽車用品團購網站。
盡管2018年在美股風光上市,但相較于當前入局造車的眾多新勢力玩家和科技巨頭,截止發(fā)稿前團車網僅有不到6000萬美元的市值著實不敢讓人恭維。
我們進一步觀察百度指數(shù),1月5日團車網在官宣造車后,其搜索指數(shù)相較往日幾乎毫無波瀾,再看被李想炮轟后的團車搜索指數(shù),則是直線飆升。
通過恒馳們與團車的鮮明對比,談擎說AI悟了一個道理:造車圈不怕說大話,最怕說了大話沒人聽。
其實從1月5日團車網官宣造車的微博也能看出,似乎是有故意“碰瓷兒”頭部蔚小理之嫌,雖然在當時并未引起蔚小理們的注意,談擎說AI認為,如今有點馬后炮地來看這件事,如果說聞偉這番“大話”本就有醉翁之意,那么這兩天的李想可謂是死死咬住了魚鉤。
到了這一步,李想這場看似無意的“反向帶貨”,雖然被團車在營銷上玩得風生水起,向李想傾情演繹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誕生,那就是團車這波到底賺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