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欲收購Waymo10%股份 自動駕駛為何成車企“軟肋”?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wǎng)聯(lián)化、共享化已經(jīng)成為了當下汽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任何一家車企都必須緊跟這樣的新趨勢,才能保持在未來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汽車智能化技術中,自動駕駛是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近日,有外媒報道稱,大眾集團計劃與自動駕駛公司W(wǎng)aymo在歐洲移動出行服務領域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大眾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欲投資120億歐元(約合950億元人民幣)收購Waymo 10%的股份。
120億歐元到底值不值?
也許你不知道Waymo是誰,但一定熟悉這輛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仔細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車身上“Waymo”的LOGO。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wǎng)aymo,是目前自動駕駛技術領域最為領先的企業(yè)之一。2017年年底,Waymo開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街道上測試無人駕駛小型貨車,并承諾在2018年底前首次推出全自動駕駛車輛商業(yè)服務。目前,Waymo已經(jīng)在美國6個州的26座城市進行了路測,實際測試里程已超過1000萬英里(約1600萬公里),計算機模擬行駛里程接近70億英里(112億公里)。
Waymo首席執(zhí)行官John Krafcik在今年6月份表示:“Waymo計劃進軍歐洲市場,但不會獨自行動,可能會與當?shù)毓竞献。?/p>
而對于大眾汽車來說,如果能夠與Waymo達成合作,將會大大提升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實力,并支撐其“2021年推出自動駕駛共享汽車試運營”這一目標!峨妱哟罂А妨私獾,目前,Waymo估值已經(jīng)達到了1750億美元,大眾雖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車集團之一,但其783億美元的市值尚不及Waymo估值的一半。因此,大眾集團的其他董事認為120億歐元的收購行為太過瘋狂,并沒有支持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的決定,大眾汽車官方對此也尚未作出公開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大眾第一次要與自動駕駛公司合作。今年8月份,就有消息稱大眾汽車試圖收購自動駕駛公司Aurora Innovation,該公司由特斯拉、Waymo和Uber三家公司的資深人士創(chuàng)立。然而Aurora Innovation以希望保持獨立為由拒絕了大眾拋來的“橄欖枝”,僅與大眾達成合作關系。
車企要與出行公司爭奪市場
不只是大眾汽車,在自動駕駛大熱的當下,很多傳統(tǒng)車企都在通過積極尋求與獨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合作。
2016年,通用汽車公司以10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初創(chuàng)公司Cruise Automation。
2017年,福特投資10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部分股份。目前,福特正在使用Argo AI的技術測試其第三代Fusion轎車。
2018年10月,本田汽車宣布向通用汽車的Cruise Automation投資27.5億美元,此舉將幫助本田加入到自動試駕領域的競爭,并幫助通用汽車在全球范圍內更快地部署自動駕駛汽車。
而在我國,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聯(lián)手打造的“斑馬”系統(tǒng)也將在自動駕駛方面發(fā)力。
為什么傳統(tǒng)車企如此熱衷于自動駕駛技術?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對駕駛技能的依賴度逐漸降低,人們購買私家車的欲望會大幅降低,無人駕駛的出租車或共享汽車可能會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而這些自動駕駛公司由于起步較早,并依脫于科技公司的背景,在自動駕駛方面,要比傳統(tǒng)車企更加成熟。對傳統(tǒng)車企而言,與他們達成合作,可以顯著加快自己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的腳步。
不僅如此,著名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高盛集團分析認為,如果不需要司機,出行公司的運營利潤率可以達到20%,約是目前汽車制造商利潤率的兩倍。同時,到2030年,共享出行市場規(guī)模有望從現(xiàn)在的50億美元增長到2850億美元。
而眾多傳統(tǒng)車企所擔心的,正是廉價的無人駕駛共享汽車、出租車服務,將打消消費者購車的欲望,甚至取代私人汽車所有權,車企只會淪為出行公司的車輛供應商。就像富士康為蘋果制造手機一樣,而蘋果則通過售賣內容和服務獲得更多的利潤。傳統(tǒng)車企只有自己布局,才能在未來不被這些科技、出行公司“綁架”,并保證足夠的利潤。
從大眾、福特、通用等傳統(tǒng)車企積極探索自動駕駛的動作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不再各自為營、更加開放包容的傳統(tǒng)車企。但《電動大咖》認為,這種現(xiàn)象背后其實是傳統(tǒng)車企與科技、出行公司的博弈。也許,再過十年我們才能判斷誰才是汽車和出行市場的贏家,現(xiàn)在下結論顯然為時過早。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產(chǎn)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4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chǎn)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