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增資30億歐擴產,加碼新能源!突破股比限制的華晨寶馬要提速了

2018-10-12 10:55
新出行指數
關注

寶馬集團正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

10月11日,在華晨寶馬十五周年慶典上,寶馬集團宣布將延續(xù)合資企業(yè)華晨寶馬的合資協議至2040年,寶馬集團和華晨汽車還宣布增資30億歐元,加碼產能擴展以及新能源車生產,純電動BMW iX3將于2020年下線,并出口全球市場。

此外,寶馬未來預計也將成為汽車產業(yè)投資股比放開限制后的首個控股外企,但對于具體的控股比例以及調整時間,目前仍有待進一步公布。

國產BMW iX3純電動車將出口全球

在今天的十五周年慶典上,華晨寶馬釋放了不少重磅的消息,寶馬集團和華晨汽車集團聯合宣布,股東雙方將延長華晨寶馬的合資協議至2040年(從2018年至2040年),此外,對華晨寶馬的投資將增加30億歐元,用于未來幾年沈陽生產基地的改擴建項目,未來三到五年內,華晨寶馬的年產能將逐漸增加到每年65萬臺。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祁玉民先生:“華晨寶馬是合資雙方以信任為基礎成功合作的杰出典范,有力地促進了遼寧省經濟的發(fā)展。”

電動化同樣是雙方合作的重點,“我們將繼續(xù)落實寶馬集團在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持續(xù)的投資,以及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研發(fā)和生產,我們堅信中國市場是實現業(yè)務持續(xù)增長的重要市場!睂汃R集團董事長科魯格在周年慶典上表示。實際上,寶馬集團正在系統(tǒng)化推進在華生產體系的建設。

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寶馬集團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銷售同比增長近5倍,其中兩款國產新能源車型的累計銷量首次超越一萬輛。除了擁有兩座整車廠,華晨寶馬一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動力電池中心,今年5月動力電池中心的二期工程已經動工,建成后將生產配備BMW第五代電力驅動技術的新型動力電池,裝備于純電動BMW iX3。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0年開始,純電動的BMW iX3也將于大東工廠下線,這款車型將只在中國生產,不僅供應中國市場需求,也將出口全球市場。

寶馬將成股比限制開放后首家控股外企

除了延長合作,寶馬增資控股華晨的事宜,也備受關注。就在發(fā)布會前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總理會見了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明言:“寶馬公司是中國政府放寬汽車行業(yè)外商來華投資股比限制后的首個受益者,可以說是’一馬當先’!

事實上,在對外開放路上,政府在汽車行業(yè)已經率先放開了股比限制。

1994年,為了保護本土汽車工業(yè),我國發(fā)布了《汽車工業(yè)產業(yè)政策》,要求外資在華生產銷售汽車必須通過合資公司的形式展開,并提出“合資汽車公司外方占股不能超過50%”。這一規(guī)定見證了我國汽車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不過,合資比例的放開調整,在今年迎來實錘。其中,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于是我們也見到了特斯拉以獨資形式落戶上海;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yè)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寶馬控股華晨寶馬的舉動,也讓寶馬有望成為率先打破對半合資股比的第一例。按照此前的消息,寶馬與華晨集團將打破維持50:50的股比合作關系,寶馬方面以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股份,使其在華晨寶馬的持股比例達到75%,從而正式控股華晨寶馬。

有意思的是,由于消息非!皠疟保诮裉烊A晨寶馬15周年的慶典開始前,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祁玉民被一眾媒體“圍堵”,被問及股比放開事宜時,祁玉民雖未正面回應,但他對記者表示,在等待政策放開的過程中,要主動加大出擊,加大開放,這也是合資伙伴寶馬加強在全球布局的舉動。

寶馬的德系豪華對手奔馳與奧迪,也在加快調整與中國伙伴合作的腳步,除了北汽與比亞迪,有消息指,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正在與大股東吉利謀劃籌建出行公司,至于上汽奧迪項目,目前也在緊張推進中。

點評:股比放開后更多中企或受影響

有了兩國政府的助推,寶馬成為了合資車企股比限制放寬后受益的首家外企是大概率事件,寶馬控股后,對地方政府和寶馬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雙贏的決策。但此次寶馬集團提升持股比例,或將對部分嚴重依賴合資公司的中資車企,帶來的示范效應,或許更具參考意義,在業(yè)內看來,中資車企“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國內,近年國企背景的自主品牌兩極分化嚴重,既有上汽、廣汽、長安這樣自主與合資“齊飛”的汽車集團,但也有合資與自主差距越拉越大的車企集團,例如一汽,一汽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總共只貢獻6.91萬輛銷量,一汽夏利已經處于停產狀態(tài),相反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等則連年高歌猛進。

不過,外資車企落地中國這些年,在供應鏈、銷售、管理等方面,已經高度本地化,對本土合作伙伴的依賴程度也很高,因此外資企業(yè)單飛的可能性并不高,是否要因為利益問題短期內提升股比,實則要看各個合資車企中中外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依賴程度。

對于新進入者來說,就沒有過往股比限制的過多考慮,特斯拉已經成為首家在華獨資設廠的新能源車企,此前盛傳將在華國產的雷克薩斯,雖然暫時否認了國產計劃,但待政策落實后,雷克薩斯在中國生產,也被認為是大概率事件,至于股比,就要看豐田的考慮了。

對于自主品牌來說,未來終將要加入國際競爭,如何利用新能源車突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硬道理。

采寫:南都記者 鐘鍵挺 實習生 李佳玲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