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眾全球創(chuàng)新高,上汽、廣汽業(yè)績預增
精彩導讀:各大車企已經相繼給出了2018年的目標,以及更長遠的計劃,這其中中國市場將成為各大品牌的主戰(zhàn)場,而中國品牌則有望就此登上國際汽車舞臺,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大眾汽車
2017年全球銷量增長4.3%至1070萬輛
近日,大眾汽車公布了其2017年全球銷量。數據顯示,2017年大眾集團全球銷量為1070萬輛,同比增長4.3%,有望成為全球汽車銷量冠軍。
其中,大眾品牌2017年全球銷量為623萬輛,同比增長4.2%,創(chuàng)歷史新高。大眾品牌占到整個大眾集團總銷量的近60%。
大眾汽車2017年的銷量增長主要得益于中國市場的良好表現,2017年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為318萬輛,同比增長5.9%;在美國市場銷量增長5.2%至33.97萬輛;但在西歐市場銷量下降2.5%至143萬輛。
點評:對“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這句話,應該沒人比大眾的體會更深。
2.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
無意進行分拆及出售旗下品牌
當地時間1月15日,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FCA)CEO馬爾喬內表示,該公司無意進行分拆,也沒打算將旗下品牌出售給中國或其他人。
此前,曾有消息稱長城汽車有意收購Jeep品牌,并傳出FCA因200億美元收購價太低而拒絕的消息。馬爾喬內指出,Jeep品牌可以幫助FCA凈利倍增,Jeep品牌2018年銷售目標為200萬輛。
點評:Jeep品牌雖然沒賣出去,但這些傳言倒是讓FCA的股價漲了不少。
3.斯巴魯
預測2018年在美銷量將上升
近日,斯巴魯預測2018年在美國市場銷量總體下滑的背景下,斯巴魯的銷量將逆勢上漲。
2017年美國汽車市場結束7連漲,不少車企都表現不佳,但斯巴魯憑借SUV車型,在美國市場銷量增長,達到64.8萬輛。由此該公司預計2018年其在美銷量將增長5%至68萬輛。
斯巴魯此前計劃提高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增長,但這兩項計劃都不順利,有外媒認為斯巴魯在中國本土不生產汽車,因此在車企的價格戰(zhàn)中不占優(yōu)勢,難以實現銷量增長。
點評:斯巴魯若想發(fā)展壯大,缺了中國市場恐怕不行。
4.日產汽車
四到五年內計劃在美新建工廠
近日,外媒報道稱,日產汽車計劃在四到五年內,在美國新建一座工廠,為將來進一步擴張做好準備。
目前,日產汽車在美國的銷量已經從2011年的100萬輛增長至150萬輛左右,日產汽車也越來越依賴美國市場,北美市場的利潤貢獻已經達到50%。日產汽車希望削減開支,并在未來幾年更新老舊乘用車產品線以提振業(yè)務。
此外,日產還將把英菲尼迪打造成一個優(yōu)質的高度電氣化品牌。從2021年開始,所有新的英菲尼迪車型都將是電動或混合動力車型。
點評:面對即將到來的新能源車之爭,車企都在力求搶得先機。
5.標致雪鐵龍集團
計劃到2025年實現100%電動化
據路透社報道,標致雪鐵龍集團(PSA)首席執(zhí)行官唐唯實表示,到2025年,PSA集團將實現100%的電氣化,并將提供不少于40款電動汽車。
唐唯實透露,這些車型包括全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型,將覆蓋旗下標致、雪鐵龍、歐寶、沃克斯豪爾、DS等五大品牌。
他表示,到2030年80%的PSA車型將有能力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自動駕駛,10%的汽車將擁有Level 4和Level 5級自動駕駛能力。
點評:在搞定未來業(yè)務之前,PSA恐怕要先解決眼下的困境,尤其是在中國的困境。
6.廣汽集團
2017年業(yè)績預增3.45億元~5.34億元
1月15日,廣汽集團發(fā)布2017年年度業(yè)績預增公告,預計2017年業(yè)績增加3.45億元~5.34億元,同比增加55%~85%。
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17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正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3.35億元~4.57億元,同比增加55%~75%。
公告稱2017年廣汽集團業(yè)績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公司主營業(yè)務增長,自主品牌廣汽乘用車銷量持續(xù)高速增長,合營企業(yè)業(yè)績穩(wěn)步提高,投資收益相應增加等。
點評:廣汽集團證明了一件事:自主品牌一樣可以為大汽車集團帶來足夠的收益。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從技術狂歡到安全合規(guī) :2025上半年自動駕駛融資進入“場景閉環(huán)”新周期
- 2 智駕技術戰(zhàn):特斯拉、華為、理想、小鵬和比亞迪,誰才是未來?
- 3 最嚴輔助駕駛新規(guī),兩部門再劃監(jiān)管、宣傳紅線
- 4 百度蘿卜快跑:從北大嶼山到香港島:自動駕駛在香港的 “三級跳” 啟示錄
- 5 ADS 4推送在即,華為乾崑憑什么率先奪下L3的“橋頭堡”?
- 6 名爵翻身把歌唱?搭載半固態(tài)電池,全新MG4大定39分鐘破萬
- 7 尚界新車16.98萬起!鴻蒙智行“四界”齊發(fā),第二階段拼什么?
- 8 輔助駕駛出海、具身智能落地,稀缺的3D數據從哪里來?
- 9 “紅!笔袌鲆廊挥行隆盎印,2025成都車展重磅SUV全面看
- 10 一文看全:中國智能電動部件企業(yè)“圍攻”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