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退潮?SUV增速“暴跌至負”,起起落落讓誰更緊張
導讀:夢總是會醒的,只是時間早晚。十幾年來,SUV市場增速就像一場“春夢”,高溢價、高銷量、高利潤,讓汽車公司心中蕩漾,有的進入的早,大撈一筆;有的進入的晚,但依然能夠在增量中分得一杯羹。但當增速暴跌之后,留給市場的則是哀鴻一片,增量爭奪變成存量廝殺,誰更緊張?
35392、26042,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018年7月中國轎車和SUV銷量排行榜第一的車型。
當然,這看似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因為前兩年以長城汽車哈弗H6為代表的SUV陣營,前幾名在銷量上保持著對幾款主流外資品牌車型(朗逸、卡羅拉、軒逸、英朗)的絕對碾壓。
如果沒記錯的話,哈弗H6曾經單月銷量突破8萬輛,這是讓大洋彼岸“汽車輪子上的國家”都感到震驚的數字。因為在那里,只有福特和通用的皮卡才能如此“瘋狂”。
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中國汽車市場也沒有任何一個細分市場能夠長期保持高速增長。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7月份,中國汽車市場出現(xiàn)了近十幾年來罕見的單月銷量同比下滑超過5%。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作為銷量“發(fā)動機”的SUV,失去動力。
所以,從2017全年和2018上半年上市車企財報中,就不難發(fā)現(xiàn),嚴重依賴SUV產品獲取利潤的企業(yè),出現(xiàn)了較大問題和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夢總是會醒的,只是時間早晚。十幾年來,SUV市場增速就像一場“春夢”,高溢價、高銷量、高利潤,讓汽車公司心中蕩漾,有的進入的早,大撈一筆;有的進入的晚,但依然能夠在增量中分得一杯羹。但當增速暴跌之后,留給市場的則是哀鴻一片,增量爭奪變成存量廝殺,誰更緊張?
中國品牌的“破綻”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國品牌SUV銷售36.6萬輛,同比下降7%,占SUV總銷量的57.9%;1~7月中國品牌SUV銷量為335.7萬輛,同比增長8.5%,占總銷量的六成,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似乎,中國自主品牌的份額依然在增加。但在這組數據背后,則是中國汽車品牌逐漸顯露的破綻,也凸顯出SUV退潮對部分自主車企造成的巨大影響,有些企業(yè)利潤奶牛存在“斷奶”的風險。
從數據上來分析,今年7月份,能夠真正稱為自主品牌的車型在SUV銷量榜單中僅剩4席,但前兩年該數字最高能夠翻倍。尤其在榜單前三名,過去一段時間更是被長城、廣汽和寶駿占領,但現(xiàn)在狀況并不樂觀。
目前在中國汽車品牌第一陣營當中,SUV退潮對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這兩家公司影響較大。其中,長安汽車三款主力SUV產品在前7個月均沒有突破10萬輛大關,這對其全年業(yè)績將產生較大影響;長城汽車雖然依然有H6支撐全局,但其小型SUV還是出現(xiàn)波動。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長安汽車正加強智能網聯(lián),以及車型設計;長城汽車方面,哈弗品牌重新調整產品線,從紅標藍標變?yōu)镠系列和F系列。
相比之下,依靠SUV和轎車兩條腿走路的吉利汽車,情況比較樂觀。旗下SUV車型銷售比較穩(wěn)定。吉利發(fā)布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其銷量為76.6萬輛(SUV 占比超過50%),凈利潤達到66.7億元,同比增長54%,高于銷量增速,表現(xiàn)出高價值的SUV車型銷售勢頭良好。
不過,對自主品牌第二陣營和第三陣營,日子則沒有那么好過。今年以來,上汽榮威、廣汽傳祺雖然還能保持增長,但終端銷售壓力非常大。RX5、GS4這兩款“明星SUV”,也面臨著銷量下滑的挑戰(zhàn)。
從長安、上汽和廣汽自主品牌來看,這幾家企業(yè)的破綻主要是主力車型推出后,“吃老本”現(xiàn)象嚴重。包括在中高端SUV領域亦是如此,隨著時間推移,破綻百出。
作為第三梯隊,包括幾大國有汽車集團和地方性國有車企,以及部分民營公司就面臨更加惡劣的環(huán)境。
如海馬、東風風神、江淮等企業(yè),因為SUV退潮,一方面,這些企業(yè)通過合資公司外方的淘汰車型或技術,推出低價產品短暫搶占市場。另一方面,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缺乏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低,消費者逐漸對這些品牌敬而遠之。
也因此,雖然自主品牌SUV銷量依然保持增長,但正在呈現(xiàn)“馬太效應”。這種情況,在SUV退潮之際顯得尤為明顯,對外資品牌,也同樣如此。
外資品牌的“麻煩”
2018年,大眾汽車發(fā)布了野心勃勃的“大眾SUV戰(zhàn)略”,即便SUV退潮,大眾還是打算推出10款SUV產品,欲實現(xiàn)SUV與轎車所占市場份額相等;而豐田汽車也在TNGA構架下,推出了兩款小型SUV,更為直接的搶占入門級SUV市場。
按照這兩個世界汽車巨頭的規(guī)劃,雖然沒有趕上SUV的“第一班高鐵”,但絕不會錯過比拼硬實力的市場廝殺。
看似晚到,但正如大眾中國品牌負責人馮思翰所言,中國品牌將這個市場變得成熟,但越是這樣,對于產品和品牌力較強的后來者,就越會有后發(fā)優(yōu)勢。
但對于這些處于頭部的合資公司并非沒有麻煩。
隨著吉利旗下領克品牌的崛起,以及長城汽車WEY品牌站穩(wěn)腳跟,合資公司SUV車型并非依然高高在上,即便大眾、豐田,甚至是奧迪這樣的高端品牌,也隨時可能被中國汽車品牌“找麻煩”。
實際上,汽車K線認為,在某些層面上,SUV退潮對合資公司影響更大。因為這會造成自主品牌實力較強的企業(yè)不斷向上突破,與此同時,豪華品牌也會因為市場變冷,向下壓迫。因此,諸如現(xiàn)代起亞、標致雪鐵龍這些外資品牌就不得不丟掉外資品牌的面子。
去年底,現(xiàn)代汽車為了提升銷量,推出了價格進入11萬元區(qū)間的ix35,這款車曾是北京現(xiàn)代在中國市場最為重要的SUV車型。
作為現(xiàn)代的兄弟,起亞則直接將合資公司SUV產品線拉到6萬元,這個價格已經直接等于跟低端的寶駿品牌近距離“搏殺”。
同樣,法系車日子也不好過,東風標致雪鐵龍兩大品牌,幾乎新產品一上市,就不得不采取降價措施。
哈弗全新H6、吉利博越等主流中國品牌,則對其市場進行蠶食。數據顯示,7月現(xiàn)代汽車SUV銷量全面下滑。
令人唏噓的是,今年4月10日上市、被北京現(xiàn)代寄予厚望的昂西諾(ENCINO),除上市第一個月取得了近4400輛的銷量外,此后便開始急劇下跌,7月份僅僅售出65輛。而這只是北京現(xiàn)代下半年開局的縮影,同樣也是部分合資公司可能將面對的挑戰(zhàn)。
筆者認為,在SUV市場這次階段性退潮過程中,很難去判定對中國品牌還是外資品牌的沖擊更大。當前對于絕大多數汽車品牌而言,要做的不僅僅是擔憂市場需求的“退潮”,而是產品質量、服務和信心的“退潮”。
有分析指出,也許這種階段性下滑是暫時的,但現(xiàn)在它卻引發(fā)了各大車企的緊張。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