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2.0T發(fā)動機 能否助力奇瑞突破產品同質化困局?
前不久,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再次談及年初確立的那個“小目標”——集團層面實現銷售100萬輛,營業(yè)收入達到1500億元。2020年的車市有多艱難已經不用多說,更多車企打出了“維穩(wěn)”的旗幟。但在尹同躍看來,疫情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奇瑞有足夠的信心達成2020年銷量目標。
盡管奇瑞集團在2019年的表現還算不錯,總銷量僅同比微降0.9%,達到了74.5萬輛。但面對2020年的100萬小目標,依舊亞歷山大。這也讓奇瑞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尹同躍的豪言能否應驗,背后的底氣又來自哪里?
奇瑞的“怪圈”
作為曾經自主品牌一哥的奇瑞,似乎從來都不缺乏話題性。2007年,以僅次于上汽通用、南北大眾的銷量成績,坐上自主品牌頭把交椅的奇瑞如日中天,一度被視為中國品牌的領頭羊。
近幾年,奇瑞的市占率一直處于下滑狀態(tài)。2007年,奇瑞銷量規(guī)模僅次于南北大眾,穩(wěn)居自主品牌第一。12年后的2019年,奇瑞的銷量卻不到吉利的一半。
奇瑞也并非不想尋求突破,這期間,奇瑞嘗試過很多策略,多品牌轉型,靠觀致突圍,用艾瑞澤向上……然而卻始終走不出那個怪圈。有關奇瑞裹步不前的原因,業(yè)界爭論不休,產品定位不清,內耗嚴重,多品牌布局導致精力分散等等。總結起來不外乎兩個問題,戰(zhàn)略層面失誤,產品沒踩準步點。
曾經的大象奇瑞已經日漸消瘦。甚至一向以發(fā)動機大廠而自居的奇瑞,卻在第三代ACTECO發(fā)動機中止步于1.6T,而被消費者所詬病。
發(fā)動機什么時候也成了奇瑞的短板了?
在發(fā)動機領域對標合資
這個問題并非空穴來風。在國內發(fā)動機領域,奇瑞經常被拿來和本田相提并論。這離不開奇瑞早年白手起家在發(fā)動機領域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神話。
1997年,奇瑞克服千難萬阻完成了第一條生產線的落成,但和大多數品牌先投產總裝生產線的做法截然不同,這是一條來自福特的二手發(fā)動機生產線。在尹同躍看來,掌握核心技術更為重要,而這也為奇瑞日后在發(fā)動機領域所取得成績和地位夯實了基礎。
2005年,在大多數自主品牌還在嚴重依賴三菱發(fā)動機時,奇瑞的第一代ACTECO發(fā)動機點火成功,不僅讓奇瑞一舉擺脫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也讓其擁有了以工程師為背景的企業(yè)文化。
和其他自主品牌不同,奇瑞在發(fā)動機上的研發(fā)一直堅持正向研發(fā),雖然研發(fā)周期長,但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也非常明顯。
2009年第二代ACTECO發(fā)動機下線,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1.5T發(fā)動機上驚人的熱效率——37.1%。這一指標甚至接近了上一代普銳斯的內燃機熱效率指標,問鼎國產發(fā)動機中的熱效率之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