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新AI技術破解“人腦密碼”的艱辛歷程
就智能感知而言,如何獲取人類腦部思維同樣是業(yè)內長期探索的問題。可以預見的是,單純通過思維指令來控制人工智能的行為,不僅在生活層面能極大程度地為人類帶來幫助,同時還具備了廣闊的市場潛力。所以,世界各國對于“腦控”課題的研究也是充滿熱情的。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家歐尼斯特·戴維斯表示:“如何讓人腦和人工智能之間發(fā)生更為密切的聯系,一直是業(yè)界努力追求的事情。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由于人腦思維、信號等具備非常大的不穩(wěn)定性,所以要想完全用意念控制人工智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對于AI技術在人類思維方面的讀取感知,事實上也確實如同戴維斯所說的那樣——學術界在困難重重的條件下,已經取得了部分可喜的成就。
早在1998年,美國當局就已經著手研發(fā)關于智能體和人腦信號的課題了。一名叫簡尼特·莫里斯的女士向美國中情局提交了關于“腦控武器”的策劃案,在得到大約2500萬美元的資助后,她和自己的團隊開始嘗試研發(fā)一些通過腦信號來控制的新式武器。按照莫里斯的設想,待研發(fā)的武器必須要有感知使用者腦部思維的能力,于是她采集了大量人腦電波信號,然后將其中相關數據進行了分類和整理,最后歸納出一份個人意念和電波波動的對應關系表。在有了這份表單后,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無線電的方式向人體收發(fā)電波,以達到控制個人思維的目的。
在這個構想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者需要設計出一枚接收電波信號的芯片。在植入了這枚特殊的芯片后,相關人員就會收到遠端計算機程序發(fā)來的信號,最終這些代表特定任務的信息將會“替換”掉這個人本身的大腦思維,指引他完成特殊任務。
從理論上來說,通過電波信號來操控人類行為,是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的。但是莫里斯試圖將芯片植入人類大腦,這卻有悖社會倫理,而同時她研發(fā)這一項技術的目的更多是為了盈利,因此在隨后的時間里,這一項技術既沒有得到美國官方的認可,也沒有取得技術方面的進步,這樣自然不會取得良好的科學成果。實際上,莫里斯的設想如果應用到人工智能方面,她就可以在機器人感知人腦思維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先通過大量的人體腦電波樣本采集,然后將這些數據建立成相應的任務模型輸入到人工智能體當中,如此一來,當實驗者腦部發(fā)生思維變化時,人工智能體就可以比照模型樣本,執(zhí)行相應的工作任務。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0月23日火熱報名中>> 2025是德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峰會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0月24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yè)年度評選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yè)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