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江淮汽車心甘情愿成為大眾的“傀儡”?根本不可能!
“前途未卜”
如果不是因為朋友的提醒,我們大抵還沒意識到今年的日歷只剩下最后一張了。
眼看著2020年馬上就要“壽終”,估計已經(jīng)有很多朋友開始盤算元旦假期的安排了。不過正所謂“商場如戰(zhàn)場”,汽車行業(yè)的激烈廝殺并不會因為年末的到來而停止,尤其是近些年來迭代迅速的新能源產業(yè)。
這不就在前兩天,伴隨著一家“老牌車企”的倒下,又有新人加入了戰(zhàn)局。
離場:眾泰新能源
12月2日,*ST眾泰發(fā)布公告稱,眾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下發(fā)的《民事裁定書》,獲悉公司全資二級子公司眾泰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被債權人以不能清償?shù)狡趥鶛,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被申請破產清算。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的相關規(guī)定,裁定如下:
立案受理申請人杭州鐵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錦湖(中國)輪胎銷售有限公司,對被申請人眾泰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破產清算申請。
指定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為破產管理人。
作為眾泰汽車的全資子公司,當眾泰新能源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后,如果后續(xù)因法定情形轉為重整程序,且公司作為重整投資人并促成眾泰新能源重整成功,眾泰新能源將成為公司重要利潤來源,將對公司的持續(xù)經(jīng)營和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如果眾泰新能源未轉為重整程序,最終被法院宣告破產或雖轉為重整程序,除公司以外的其他方作為重整投資人,則公司將喪失對眾泰新能源的控制權,眾泰新能源亦將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其實眾泰新能源的衰敗早就有所預兆,早在2020年4月份,我們就曾報道過其因拖欠大量員工工資而導致被集體維權的新聞。并且在2019年,眾泰新能源還遭到了來自供應商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公司的起訴,要求其支付貨款并逾期付款違約金共計6.16億元。
但這并不是全部,從網(wǎng)上的公開消息來看,眾泰新能源還拖欠了寧波永信、湖南威孚汽車等多家供應商貨款。只不過最慘的應該只有比克動力電池公司,由于資金鏈的斷裂,整個公司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經(jīng)營危機。
回想起2008年新能源“大旗”剛剛升起時,眾泰新能源拿下了國內首個生產銷售資質,先于所有自主品牌邁出了第一步。且同年推出的眾泰2008EV也是一臺當之無愧的“先行者”, 在2009年,這臺車還入選了國家工信部首批《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公告,可謂是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并且當時的眾泰新能源還說不是單純的“皮尺廠”,它擁有一個包括專家、博士、高級工程師等海內外高級人才100多人,共計500多人的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整體實力非常強悍。
只不過后來的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由于長時間的“不思進取”使得其核心技術日益缺乏,產品競爭力也隨之一落千丈。十多年前的目光和眼見到了今天,只剩下一句嘆息。
入市:大眾安徽
或許你也和我一樣,在第一次看到“大眾安徽”的名字時會感到一臉茫然,但其實它的前身就是曾鬧到滿城風雨的江淮大眾。
至于為什么江淮大眾要“改頭換臉”,是因為在前幾天江淮大眾發(fā)布了一則公告,大概內容為大眾汽車通過增資,已經(jīng)持有江淮大眾合資公司的75%股份,故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當然,公司更名后主體業(yè)務依舊是:“其經(jīng)營范圍包括研發(fā)、制造純電動汽車;研發(fā)、制造電動汽車電池等新能源汽車相關核心部件;銷售整車以及其零部件、組件、配件;進口及在中國購買其開展業(yè)務活動所需要的貨物及服務等!
從上個月ID.4系列的上市到江淮大眾的改頭換面,不難想到大眾是想在國內的新能源市場內“再掀波瀾”,且以大眾品牌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來推斷,大獲成功幾乎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崱?/p>
不過在這看似“花好稻好”的背后,卻也有人提出了質疑:只見大眾,不見江淮,這樣真的好嗎?
這樣的質疑不得不說也是有道理的,畢竟華晨汽車的前車之鑒就正擺在我們面前。在華晨與寶馬的合資公司里,寶馬同樣也是持有75%的股份,只是寶馬還沒有讓合資公司改名罷了,而如今華晨汽車的境遇,也只能說是令人惋惜。
而實際上,江淮汽車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僅為0.42億,同比下滑65.18%。對它來說,當下的退路實在不多,所以此時被“大眾入主”也并非壞事。至于會不會重走華晨汽車的老路成為合資方的代工廠,我個人認為大概率會。
可這一定是壞事嗎?也并不盡然。無論是一汽奧迪、北京奔馳還是華晨寶馬,其實我們的自主企業(yè)在合資項目中國的話語權已經(jīng)相當弱,而大眾安徽的誕生只是扯下了這最后一塊“遮羞布”而已。
只是更加重要的,是江淮能否抓住與大眾聯(lián)姻的機會學習以及構建出新的體系和架構,并加以之運用,不管最后體現(xiàn)在思皓品牌上或是其他新品牌上,只要有收獲就絕對不算虧。
再說了,江淮汽車在國內的商用車領域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想要讓它心甘情愿成為大眾的“傀儡”?根本不可能。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