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沃斯與小米系,海外截殺iRobot
作者 | 謝春生
編輯 | 蘇淮
是否想過有一天,國產掃地機器人會洗掉“山寨”的污名,并徹底征服老外?
在剛剛結束的“科技春晚”——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覽會(CES)上,科沃斯、石頭科技、追覓科技以及云鯨等國產掃地機器人廠商,憑借“首款搭載機械臂的掃地機器人”、“‘長腿’的掃地機器人”、“大風量、大吸力”等創(chuàng)新產品,博得海外用戶歡心。
過去十余年里,中國品牌總是被冠以“山寨”、“追趕”等標簽,因長期缺乏創(chuàng)新自研產品,一直被國外掃地機器人巨頭iRobot碾壓。
為了撕下這些標簽,國產掃地機器人廠商開始大力進行產品自主創(chuàng)新。以科沃斯為例,“二代”接班人錢程上任后,發(fā)力創(chuàng)新自研產品,并將目標對準海外市場。
幾番努力下來,國產掃地機器人終于趕超iRobot,并在海外市場逐漸崛起。然而,市場份額誘惑之下,奔向海外的國產巨頭們,卻又開啟了另一番戰(zhàn)斗。
01
痛點驅動
在“不出海就出局”的浪潮推動下,國產掃地機器人憑借洞悉用戶痛點的精準打法,在海外市場率先撕開一個口子。
早年的科沃斯,不管是戰(zhàn)略定位還是產品開發(fā),整體偏向保守打法。一直到2012年,科沃斯創(chuàng)始人錢東奇之子錢程留學歸來后,開始執(zhí)掌國際業(yè)務,并提出“全球化、多品類、高科技”的九字訣經營策略,這才為科沃斯的出海拉開了序幕。
翻開國產掃地機器人出海史,科沃斯是國內較早主動謀求出海的品牌。從獨闖海外到國產廠商集體出海,過去數(shù)年里,科沃斯經歷和見證了中國廠商從“內卷”到“外卷”的發(fā)展變化。
IDC 2024年三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4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出貨量達到501.4萬臺,其中中國廠商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占比接近50%。
中國廠商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得增長,背后有一個關鍵的“共通點”——洞悉真實的用戶需求。
例如科沃斯,在歐美市場,針對硬質地板和地毯的不同清潔需求,推出了具有掃拖一體功能的掃地機器人。此外,洞悉到歐洲消費者在割草方面的痛點后,科沃斯又推出智能割草機器人GOAT系列,實現(xiàn)了全自動智能化割草。
針對用戶痛點開發(fā)產品的打法,在另一家中國掃地機器人廠商——追覓科技身上,同樣能感受得到。
例如,面對歐美地區(qū)家庭普遍鋪設大面積地毯,追覓為海外用戶定制了“抹布拆卸”功能;歐美家居環(huán)境中寵物毛發(fā)和地毯較多,追覓吸塵器產品配備了V字型防纏繞的地毯刷,有效避免了毛發(fā)纏繞刷子的問題。
類似案例還有許多,正是這樣的“痛點驅動”,讓國產廠商在海外的市場較量中占據(jù)上風。
產品創(chuàng)新之外,科沃斯、追覓等不管是在渠道、營銷還是服務上,均遵循本土化打法。
“痛點驅動研發(fā)”加上“本土化策略”,也讓中國廠商集體嘗到海外市場擴張的甜頭。
與同業(yè)可比公司不同的是,科沃斯還推出品牌“添可”,“兩駕馬車”一齊進軍海外。
添可在北美、歐洲、澳洲等各地區(qū)的業(yè)務表現(xiàn)均較為亮眼,不僅穩(wěn)居亞馬遜等多個線上電商平臺的市占率第一,線下也順利打入歐洲等20余個國家的超50個重要零售渠道。
天眼查顯示,目前添可仍由科沃斯100%控股,這也成為其謀求海外市場的重要殺手锏。
國內機器人
02
創(chuàng)新增長
近兩年來,行業(yè)競爭加劇,科沃斯掃地機“一哥”地位不保的消息也時有傳出。
財報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科沃斯實現(xiàn)營收155.02億元,同比微增1.16%;歸母凈利潤6.12億元,同比下滑63.96%。
增收不增利背后,是國內市場遭遇下挫。從國內外市場表現(xiàn)情況來看,2023年,科沃斯境內以及境外營收為89.80億元、65.22億元,同比增幅為-11.4%、25.8%。
2024年前三季度,在國補盛行的市場環(huán)境下,科沃斯整體業(yè)績仍小幅縮水,實現(xiàn)營收102.26億元,同比下滑2.9%。
這也是為何科沃斯急于殺向海外的原因。
不過,在整體營收走低的情況下,科沃斯旗下兩大品牌的海外業(yè)務沒有令其失望。
2024年上半年,科沃斯品牌和添可品牌,海外營收同比分別增長11.3%、31.7%。
盡管國內掃地機器人市場面臨飽和,但海外仍算是一片藍海。
歐睿國際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規(guī)模約70.23億美元,且呈現(xiàn)增長態(tài)勢。
從不同地區(qū)來看,歐美地區(qū)有著可觀的市場前景。
2020年至2023年,西歐地區(qū)的掃地機器人產品,平均售價從460美元上漲至508美元,市場銷售額也在增長。
美國作為重要市場,掃地機器人的家庭滲透率為17.1%。2023年掃地機市場銷售額實現(xiàn)17.7億美元,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19美元增長到392美元。消費者對智能家電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掃地機器人的銷售。
在亞太地區(qū),以韓國為例,中國品牌掃地機器人2024年上半年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0%。
針對不同的海外市場,國產品牌也在不斷進行本地化運作。
以科沃斯為例,在歐洲市場,科沃斯針對多元化的市場格局,靈活調整策略。例如針對德、法等核心市場,采用線上線下渠道緊密協(xié)同;對于瑞士、意大利、荷比盧等新興市場,則通過渠道整合和新合作伙伴引進等方式,實現(xiàn)渠道覆蓋。
而且,海外消費者對掃地機器人的功能要求越來越高。除基本清掃功能外,還格外關注自清潔功能、智能地圖繪制、清掃動物毛發(fā)能力、木地板清掃效果等,帶有自動集塵、自動洗抹布等基站功能的掃地機更受歡迎。
同時,歐美市場的C端用戶,更愿意花更多錢選擇功能更豐富、產品體驗更好的中高端或高端型號,對產品性能、使用感受和個性化服務等方面較為關注。
在此情況下,科沃斯推出首款無線擦窗產品W2 OMNI,推動窗寶海外收入和銷量同比分別增長273.2%和175.7%。而曾備受器重的割草機器人,則通過新品迭代,拓寬檔位與渠道覆蓋,推動其割草機器人海外收入和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85.9%和252.1%。
Stackline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添可品牌在亞馬遜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站點,連續(xù)三年保持洗地機品類銷售額第一的領先地位。
國產品牌海外業(yè)務連年走高,也反映出兩點:一是全球掃地機器人規(guī)模持續(xù)攀升;二是中國品牌在海外競爭力不斷加強,并正在快速洗掉“模仿”、“追隨”的刻板印象,朝著“創(chuàng)新”、“領先”方向重塑新形象。
03
海外“內卷”
中國廠商在全球份額持續(xù)走高,其實還面臨著另一個與國內相同的問題——內卷。
前文提及,2024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近半市場份額來自中國。具體來看,石頭科技、iRobot、科沃斯、小米、追覓當季市場份額分別為16.4%、13.5%、13.1%、10.3%、7.6%。其中,石頭科技、追覓均為小米系出身。
換言之,接下來的海外市場競爭,大概率又將是中國廠商間的內卷,只是將“戰(zhàn)場”從國內延伸到了國外。
根據(jù)以往內卷情況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價格和技術兩個層面。
不過,從當前的技術層面來看,國產掃地機器人已進入“微創(chuàng)新”階段,很難再出現(xiàn)顛覆性創(chuàng)新,勢必又會回到以前的模仿甚至抄襲上。
2023年,科沃斯CEO錢程,曾對行業(yè)內的抄襲現(xiàn)象進行了公開批評。
他認為,靠抄襲得來的產品,永遠只能是形似,更談不上什么用戶體驗。對于明目張膽的抄襲、專利侵權應該一起堅決抵制。
即便如此,仍然不能否認,過去幾年里,出海為國產廠商帶來的增長機遇。
Wind數(shù)據(jù)顯示,掃地機器人領域出海較早的科沃斯,海外營收從2015年的12.51億元暴漲至2023年的65.22億元,九年漲超5倍。石頭科技海外增速同樣迅猛,從2019年的5.81億元漲至2024年的42.29億元,五年漲超7倍。其在美國、德國、挪威、瑞典等多個國家的市場份額均位居前列
上述兩家之外,追覓、云鯨等中國掃地機器人廠商,海外市場營收也呈現(xiàn)出逐年走高態(tài)勢。比如,追覓在德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市場的市占率表現(xiàn)出色。
中國掃地機器人海外暢銷,也瓜分掉了國外巨頭iRobot的市場份額,并將其拉下神壇。
整體來看,中國廠商憑借完備的供應鏈資源,在核心零部件生產、硬件組裝和大規(guī)模量產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產品迭代速度快。這些都為國產掃地機器人出海提供了強大支持,助力企業(yè)加速布局海外業(yè)務。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原文標題 : 科沃斯與小米系,海外截殺iRobot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shù)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