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丨畢業(yè)年薪34萬,高校人工智能研究哪家強?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于2015年3月籌建成立,是復旦大學校內的獨立二級研究機構。其前身為復旦大學第一批跨學科交叉國際化研究中心——計算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研究院基于復旦大學既有的數學、統(tǒng)計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yī)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優(yōu)勢,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著力開展大腦機制解析、腦疾病智能診療、類腦智能算法、類腦智能軟硬件、新藥智能研發(fā)、通用智能等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fā)和人才培養(yǎng)。
研究院率先探索打通國際與國內、科技與產業(yè)的全鏈條、全球化產學研合作機制,充分發(fā)揮高校培養(yǎng)和儲備高端智能人才、發(fā)現和培育前沿技術的綜合優(yōu)勢,推動產學研源頭創(chuàng)新與合作,致力于成為推動腦科學、人工類腦智能與產業(yè)應用融合發(fā)展的重要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
研究院目前在建五個核心功能平臺和一個國際合作研發(fā)中心,主要包括:一是以腦高級認知功能的多信息反饋處理機制研究為核心的神經形態(tài)計算仿真平臺;二是以多尺度多中心重大腦疾病數據庫和算法開發(fā)為基礎的智能診治數據示范平臺;三是依托高端醫(yī)療影像設備集群,為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和信息產業(yè)智能化提供試驗技術支撐的綜合生物醫(yī)學影像平臺;四是以開發(fā)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和自組織學習等機器學習算法以及可穿戴設備、類腦芯片、健康服務機器人等為目標的類腦智能軟、硬件開發(fā)平臺;五是集孵化加速、產業(yè)聯盟、投資基金為一體,為類腦智能創(chuàng)新項目及企業(yè)提供應用技術資源和孵化服務的類腦智能產業(yè)化平臺;六是依托已有的歐洲人類腦計劃、美國腦計劃等國際合作的數據、學術資源,建設類腦智能國際合作節(jié)點和人才培養(yǎng)中心。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目前設有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腦網絡組研究中心等12個科研開發(fā)部門,還有若干與國際和社會其他創(chuàng)新單元共建的各類聯合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另有漢王科技、三博中等四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近年來,自動化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0余項。發(fā)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連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統(tǒng)前十名繪制的“腦網絡組圖譜”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虹膜識別核心技術突破國外封鎖,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走出“中國制造”之路;基于自動化所語音識別技術的“紫冬語音云”在淘寶、來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動客戶端產品中得到推廣;“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tǒng)”通過國家藥監(jiān)局醫(yī)療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檢測認證并進入臨床應用;“智能視頻監(jiān)控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分別成功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安保工作中,為社會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研制的AI程序“CASIA-先知1.0”采用知識和數據混合驅動的體系架構,在2017首屆全國兵棋推演大賽總決賽中7:1的懸殊比分戰(zhàn)勝人類頂級選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博弈對抗領域的強大實力……
在共建機構方面,自動化所與新加坡媒體發(fā)展管理局聯合成立中新數字媒體研究院,聚焦交互式語言學習、視頻和分析等領域;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在京成立中瑞數據密集型神經科學聯合實驗室,在類腦智能研究方面展開合作;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UQ)共建中澳腦網絡組聯合實驗室,在“計算大腦”研究方向上進行遠景規(guī)劃;還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在模式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等領域展開合作。
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廈門大學就已開始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相繼在專家系統(tǒng)、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翻譯等領域取得過一系列成果。為此,1988年經學校批準成立“廈門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后于2004年更名為“廈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2006年1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廈門大學正式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yè),并于2007年6月經學校批準成立“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
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現有一個本科專業(yè)(智能科學與技術),三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yè)(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y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目前該系承擔多項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科技基金等項目,擁有“福建省仿腦智能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智能信息技術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廈門大學語言技術中心”三個平臺,此外還有“藝術認知與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智能多媒體技術”、“人工大腦實驗室”、“智能中醫(yī)信息處理”等多個研究型實驗室,為培養(yǎng)高質量的學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成立于1984年。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不斷調整學科方向,形成了高可靠軟件與理論、并行與分布式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智能人機交互、密碼學與信息安全等研究方向。
該院系下設三個重點實驗室:智能計算與智能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教委智能交互與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及上海市可擴展計算與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微軟智能計算與智能系統(tǒng)聯合實驗室目前是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成立于2005年9月,是交通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為了更好發(fā)揮各自在并發(fā)計算、算法與復雜性理論、仿腦計算、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計算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多媒體通訊以及機器人等領域的優(yōu)勢,實現“使未來的計算機和機器人能夠看、聽、學,能以自然語言的方式與人類交流”這一共同使命而成立的。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學術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實驗室累積發(fā)表論文200余篇,成果發(fā)表于CVPR,ICCV,WWW等國際頂級會議上。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