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輔助駕駛 “啞火”,車企將如何重構城市交通的智能基因
G15 沈海高速上海至常州段的 LED 屏上,“嚴禁使用輔助駕駛” 的紅色警示燈仍在滾動閃爍。這則未配套處罰措施的提示,卻像一記重錘砸在智能汽車行業(yè)的神經上 —— 當部分高速路段明確禁止 L2/L2 + 級系統(tǒng)啟用,當市場監(jiān)管總局與工信部的新規(guī)嚴令禁止 “L2.5”“脫手駕駛” 等模糊宣傳,曾經被車企當作核心賣點的輔助駕駛功能,正在政策紅線與技術局限的雙重擠壓下褪去光環(huán)。當輔助駕駛這張牌不再奏效,車企的破局之道藏在何處?
輔助駕駛 “退潮”:被揭穿的技術泡沫
輔助駕駛的 “啞火” 并非偶然,而是技術局限性與商業(yè)夸大碰撞后的必然結果。去年一起追尾致死事故至今仍令人警醒:前車爆胎后未及時撤離,后車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因未能識別靜止車輛,最終造成 2 人死亡。車企在《智駕必讀告知書》中早已明確列出免責條款:系統(tǒng)無法識別靜止車輛、緩慢行駛的工程車、異形掛車等場景 —— 這些 “不能” 恰恰暴露了當前技術的真實邊界。
高速禁令的三大理由更直指核心矛盾。在施工改道路段,不規(guī)則擺放的錐桶、臨時設置的限速標志,常常超出毫米波雷達與攝像頭的融合感知范圍;節(jié)假日車流量激增時,ACC/AEB 系統(tǒng)的誤判急剎可能引發(fā)連環(huán)追尾;而現行法規(guī)要求駕駛員全程負責的條款,讓 “輔助” 與 “自主” 的責任邊界始終模糊。某起工程車碰撞事故中,系統(tǒng)未識別超車道上的作業(yè)車輛,駕駛員發(fā)現時已來不及避讓,最終車企以 “屬于系統(tǒng)識別局限” 為由免責,這樣的案例正在消耗消費者的信任。
新規(guī)的出臺則徹底撕開了營銷話術的偽裝。市場監(jiān)管總局明確禁止將輔助駕駛宣傳為 “無人駕駛”,要求車企在 APP、用戶手冊中顯著標注功能限制 —— 那些曾被用來吸引眼球的 “高速飆車”“脫手炫技” 宣傳視頻,如今已成為違規(guī)典型。數據顯示,國內 L2 級輔助駕駛滲透率已超 50%,但 60 分的技術水平被包裝成 90 分的安全保障,這種透支信任的模式注定難以為繼。
多模態(tài)交互:重構車輛與物理世界的對話方式
當 “輔助駕駛” 的宣傳噱頭失效,真正的技術競爭轉向車輛對物理世界的理解深度。多模態(tài)模型的突破,正在讓汽車從 “單一傳感器執(zhí)行者” 進化為 “環(huán)境理解者”,這恰恰是解決當前技術局限的關鍵路徑。
物理世界AI大模型通過 “多模態(tài)認知 - 場景推理 - 決策進化” 的三層架構,正在填補這一斷層。800 萬像素攝像頭捕捉路面情況的細微變化,4D 毫米波雷達穿透雨霧識別錐桶陣型,激光雷達精確繪制工程車的異形輪廓 —— 這些數據不再是孤立的信號,而是轉化為 “施工路段需減速 30%” 的決策依據。
更重要的是,系統(tǒng)開始理解 “人的狀態(tài)”。新規(guī)要求的駕駛員監(jiān)測系統(tǒng)不再是簡單的 “脫手警告”,而是通過方向盤扭矩感知、眼球追蹤、心率監(jiān)測等多維度數據,構建駕駛員的實時狀態(tài)模型。當檢測到駕駛員閉眼超過 1.5 秒,系統(tǒng)會先通過座椅震動預警,若未響應則立即開啟雙閃并緩慢減速至停車 —— 這種 “漸進式干預” 既符合法規(guī)要求,又避免了突兀制動的安全風險。
物理世界的 “場景預判” 能力則彌補了算法的經驗短板。通過將 G15 高速施工路段、車輛事故場景等高危案例轉化為訓練數據,物理世界AI大模型能模擬數千種危險情境的演化路徑。在 “前車突然爆胎” 的虛擬測試中,系統(tǒng)可毫秒級內完成 “警示后車 + 開啟雙閃 + 平穩(wěn)減速” 的組合操作,比人類平均反應速度快 2 倍以上。這種 “用數據喂大” 的預判能力,正是解決 “特殊場景應對不足” 的核心方案。
數據質量與 AI 大模型:重塑安全與效率的平衡
新規(guī)強調 “將警示路段場景數據反哺算法訓練”,這一點直指行業(yè)痛點:智能駕駛的進化速度,從來不是由傳感器數量決定,而是由數據質量與模型能力決定。物理世界 AI 大模型的價值,正在于讓每一次駕駛都成為系統(tǒng)的 “學習樣本”。
高質量的場景數據正在攻克 “識別死角”。針對輔助駕駛最頭疼的 “靜止車輛誤判”問題,當某車企建立了包含 10 萬 + 案例的專項數據庫,覆蓋晴天、暴雨、逆光等 23 種環(huán)境條件。通過對比分析事故案例中 “爆胎車輛的姿態(tài)特征”“工程車的反光條分布”,模型逐漸掌握了 “非常規(guī)靜止物體” 的識別規(guī)律。
多車博弈場景的智能決策則體現了模型的進化。在車流量激增的高速路段,傳統(tǒng)ACC 系統(tǒng)常因 “跟車過近”“急剎避險” 引發(fā)連鎖反應。而物理世界AI大模型通過學習百萬次真實車流交互數據,能預測周圍多輛車的行駛軌跡,計算出 “保持秒級車距 + 預留足夠加速空間” 的最優(yōu)策略。
這種效率提升正反向賦能城市交通。當搭載智能模型的車輛形成 “協同感知網絡”,交通管理部門可實時掌握路網瓶頸。
從 “賣功能” 到 “賣生態(tài)”:車企的價值重構
輔助駕駛的 “啞火” 本質上是行業(yè)的 “祛魅” 過程 —— 當技術回歸理性,車企的競爭維度從 “誰的功能更炫” 轉向 “誰的生態(tài)更安全”。新規(guī)推動的 “技術實用化 - 需求增長 - 市場擴大” 良性循環(huán),恰恰指明了這個方向。
透明化的安全承諾正在取代夸大宣傳。按照新規(guī)要求,車企在 APP 中設置 “智能駕駛安全中心”,實時展示 “系統(tǒng)在當前路段的能力評分”“近 30 天的功能優(yōu)化項”。這種 “坦誠溝通” 反而提升用戶信任度,增加輔助駕駛的日均使用時長增加。當消費者明白 “系統(tǒng)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理性的使用習慣自然形成。
OTA 升級的規(guī)范化則保障了技術進化的安全性。新規(guī)要求軟件更新必須備案審查,這倒逼車企建立 “測試 - 驗證 - 推送” 的全流程管控。
最終,真正的競爭力在于構建 “人 - 車 - 環(huán)境” 的和諧關系。當車輛能理解施工路段的復雜路況,能感知駕駛員的狀態(tài)變化,能融入城市交通的整體效率提升,它就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智能出行生態(tài)的核心節(jié)點。這或許正是輔助駕駛 “啞火” 的積極意義。
當物理世界AI大模型把每一條道路、每一輛車、每一個行人變成可計算節(jié)點,賣車邏輯就升級為賣“城市效率基礎設施”。到那時,車不只是車,而是城市 AI 的終端;車企不只是車企,而是交通效率的運營商。智能汽車的未來,不在 “脫手駕駛” 的噱頭里,而在每一次安全抵達的承諾中。
原文標題 : 當輔助駕駛 “啞火”,車企將如何重構城市交通的智能基因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從技術狂歡到安全合規(guī) :2025上半年自動駕駛融資進入“場景閉環(huán)”新周期
- 2 智駕技術戰(zhàn):特斯拉、華為、理想、小鵬和比亞迪,誰才是未來?
- 3 最嚴輔助駕駛新規(guī),兩部門再劃監(jiān)管、宣傳紅線
- 4 百度蘿卜快跑:從北大嶼山到香港島:自動駕駛在香港的 “三級跳” 啟示錄
- 5 ADS 4推送在即,華為乾崑憑什么率先奪下L3的“橋頭堡”?
- 6 尚界新車16.98萬起!鴻蒙智行“四界”齊發(fā),第二階段拼什么?
- 7 輔助駕駛出海、具身智能落地,稀缺的3D數據從哪里來?
- 8 名爵翻身把歌唱?搭載半固態(tài)電池,全新MG4大定39分鐘破萬
- 9 “紅海”市場依然有新“花樣”,2025成都車展重磅SUV全面看
- 10 自動駕駛專利大揭秘:中國憑啥占了全球超四成?百度公司3477件申請量霸氣登頂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