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互聯網造車,同“名”不同命

2022-07-14 17:46
汽車公社
關注

導語

Introduction

華為,求活;百度,求存;小米,求變。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羅    超

編輯丨朱錦斌

“他們需要敬畏市場!

類似耳提面命的的話,在汽車圈早已屢見不鮮。從一開始的蔚小理,到現在的“互聯網造車”,都會遇到這種被質疑的情況。

執(zhí)一而論,“半路出家”的新造車們,當然會被消費者懷疑,畢竟賽麟、拜騰之流,還被釘在恥辱柱上。而像百度、華為、小米這樣有所背書的后來者,哪怕頭戴互聯網光環(huán),也依舊存在不確定性。

百度是造車中互聯網屬性最強的一個。

不管是主營業(yè)務上,還是行事風格上,百度身上依舊存留著上一階段的“BAT”時代的影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百度采用了更為保守的方案進入汽車行業(yè)——合資。

集度汽車2021年3月2日成立,由百度(55%)和吉利(45%)合資而成。用官方的說法就是,百度提供智能化能力,吉利提供浩瀚平臺,雙方強強聯合,共同造車“汽車機器人”。

與之同期,小米汽車雖然面世時間稍微晚點兒,但也沒有晚太多。

2021年3月30日,雷軍宣布小米集團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yè)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

當“為小米汽車而戰(zhàn)”的口號喊了出來,雷軍的汽車故事也正式開啟。

關于小米汽車,雷軍這樣說道:“我決定親自帶隊,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我深知做出決定意味著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zhàn)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zhàn)!

所以與百度相比,小米進入汽車行業(yè)的方式,雖然莽撞了許多,但也更加直接。并且還與堅決“不造車”的華為,形成了鮮明對比。

事實上,華為切入汽車賽道,比百度、小米都早,只不過多少有些身不由己。

自2019年5月,美國開始對華為的制裁,芯片被緊緊限制的時候,華為的手機業(yè)務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榮耀斷臂求生”“5G時代賣4G手機”,遍體鱗傷的華為迫切地需要尋找到另外一個承接點,作為增量市場。

于是,也就有了現在華為堅決不造車,卻又對“蔚小理”造成極大威脅性的情景。

其實也不能怪華為,畢竟華為走出的每一步都代表著“生與死”的抉擇,堅決不造車就有退路可言。所以現在值得高興的是,借助汽車行業(yè)涅槃的華為,活得越來越帶勁。

華為,率先沖線

也許因為入局最早,華為在3家互聯網造車之中,率先實現了沖線?恐A為HI合作模式與華為智選兩條腿走路,華為在汽車圈里的聲音也愈加響亮起來。

分別來說,目前華為的HI合作模式中只有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以及廣汽三家。所謂“靈魂論”的說法,也并不是誰都有資格擁有華為的靈魂。

2021年上海車展前夕,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版自動駕駛能力的“逆天”表現,為華為打開了進入車圈的大門;后來跟上的長安阿維塔11,將會再次夯實華為的車用技術能力;至于蓄勢待發(fā)的廣汽,想必也在謀劃著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技術是華為HI合作模式的核心,包括自動駕駛能力、智能座艙,以及車規(guī)芯片、激光雷達、電機等自研零部件的加持。

換言之,華為HI的合作模式,意味著更多的華為技術,也讓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表述,更加名副其實。這條路使得華為更像一家Tier 1,當然,這也是華為內部大部分人一開始的想法。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么還會出現一個華為智選呢?

傳說,華為內部早有“造車”與“不造車”兩種聲音存在,余承東就是其中堅定的“造車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思想層次的分歧愈演愈烈,任正非也只好親自下場,用一份為期3年的文件,穩(wěn)定大局。該文件稱:“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尋崗位。”

禁止,但又沒有完全“禁”。

設定時間期限的文件,欲蓋彌彰的華為,究竟想做什么,誰也不知道。但華為智選的出現,則更像是余承東與華為的一次“對賭”。

此時此刻,余承東在臺上表演的有多用力,就意味著華為在“造車”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事實上,從賽力斯SF5,到問界M5,再到剛剛上市預售的問界M7,余承東作為靈魂人物,都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盡管有業(yè)界人士對于余承東的表現很是無語,甚至都到了想要“扔鞋”的程度,但必須承認,初露鋒芒的華為,已經攻入到了新能源汽車價值的腹地。至于增程技術的落后與否,對于華為來講,更重要的一點,可能還是在于華為能夠活下來。

有華為智選做矛,華為HI為盾。這樣的華為,進可攻,退可守,未來能夠開拓的汽車市場,也就會變得更多。

[page][/page]

百度,進入中場

相對比而言,百度造車,就沒有華為那么多彎彎繞,只不過是顯得有些雜亂、沒有頭緒罷了。

今年6月,集度汽車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元宇宙發(fā)布會,推出ROBO-01概念車的同時,對集度接下來的發(fā)車計劃做了匯報:今年秋天,推出量產版車型;廣州車展上,發(fā)布第二款概念車型。

總得來說,剛剛過去的上半年,是集度汽車交成績單的時候,同樣也是百度造車初露真容的時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急切的集度,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先是集度首款概念車亮相之前,負責集度汽車用戶發(fā)展與運營業(yè)務的副總裁朱江離職,留下一地雞毛;緊接著一場“動畫片”式ROBODay,假借元宇宙概念,渲染出一款無以言表的ROBO-01。

按道理來,作為集度的關鍵節(jié)點,副總裁級別的管理人員離職,動搖軍心是肯定的。另外,集度的首次新車亮相,非但沒有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反而還引來群嘲,依舊會被看成一處敗筆。

此時此刻,本就手忙腳亂的集度,當傳來百度與吉利“鬧掰”的消息之后,就顯得更加混亂。

據企查查顯示,集度汽車在6月28日發(fā)生工商變更,夏一平卸任公司法人,由百度副總裁梁志祥接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安聰慧退出集度汽車董事,吉利關聯公司上海華普汽車也退出了集度汽車的投資人(股權)。

對此,吉利和集度汽車官方雙雙回應:這是公司基于業(yè)務發(fā)展需要而進行的正常調整,集度仍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持股,雙方所持股份不變,集度CEO為夏一平。

不少人推測,這一系列變化,是為了使集度汽車轉為紅籌架構,進而為赴外上市做準備。

通過吉利和百度的回應來看,該推測的可能性確實不小,只不過這種遮遮掩掩的態(tài)度,不禁令人摸不準,集度汽車究竟是為了造車,還是為了別的。

其實,百度想要造車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智能化能力釋放出來,以對自己形成正向循環(huán)。

如今,互聯網的基盤已定,業(yè)務逐漸轉弱是大勢所趨。而借助廣闊的汽車市場“脫虛向實”,并在保證自己互聯網業(yè)務不出現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尋找到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的造血機器,百度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細。

只不過,誰也不知道,正在到來的集度量產車究竟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如果依舊不如人意的話,百度還能靠著汽車業(yè)務,煥發(fā)第二春嗎?

小米,真的不慌?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與華為、百度相比,小米追逐“造車”風口的意愿,更為明顯。畢竟,“最后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雷軍,要親自帶隊,將小米汽車變成年輕人的第一款車。

只不過現在的問題是,除了“造車進展超預期,小米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產”這一消息之外,小米汽車的其他信息,少得可憐。

難道,小米真的不慌?

首先,小米手機出貨量國內第一,世界第三,這一現金奶牛的持續(xù)運轉下,給小米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撐。所以在資金方面,小米不用擔心造車前期的100億到不了賬。

其次,小米北京亦莊工廠的施工正在有序進行中。按照規(guī)劃,這一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將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和二期工廠產能分別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車下線并實現量產。

還有就是,小米懸而未決的造車資質問題。

有消息稱,小米正與寶沃汽車進行深度接洽,但因雙方對寶沃汽車估值差距實在太懸殊,談判陷入僵局。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北京市有關方面正積極推動小米收購寶沃汽車獲得生產資質,將寶沃汽車18萬輛產能轉入小米汽車項目。

各種信息匯總在一起,似乎足以說明小米汽車的進展情況。但另一方面,關于最核心的整車制造,小米汽車準備的如何?

華為的兩種模式都不用自己操心整車制造,集度汽車有吉利幫襯,而小米選擇自己全資造車,雖然自主性足夠強,但同時也缺少了一位汽車業(yè)內的引路人。

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小米汽車“出世”之后,雷軍開始了頻繁走訪“友商”,尋求經驗。

據了解,雷軍已先后拜訪過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寧德時代等車企和供應商,還與李斌、李想、何小鵬、王傳福等資深業(yè)內人士深入探討過。

只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小米汽車并不會因此高枕無憂。

為了穩(wěn)定市場情緒,不慌不忙的小米,也已經開始高調發(fā)力。小米自動駕駛測試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從網絡流出的照片來看,測試車車頂配備了激光雷達,車身標識著“小米自動駕駛測試XIAOMI PILOT TEST”,所以其自動駕駛系統大概率會被命名為“XIAOMI PILOT”。

此外,相關測試車套用了比亞迪漢EV、寶馬5系的車體,似乎也是在表明小米將會推出一款主打運動性能的純電轎車。

也許,對于小米來說,手機業(yè)務依舊是第一位,但“求變”的汽車業(yè)務,能給未來帶來更多的驚喜。

結語

回顧曾經,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此時的華為、百度、小米,就像是新一輪的“蔚小理”,同樣也會經歷困難時刻,也同樣有可能成為“最慘的人”。

然而與“造車三杰”不同的是,“華小百”的橫空出世,已經沒有太多時代紅利可以揮霍。而且對于華為、小米、百度而言,造車也不僅僅是造車,還有更多的深意:華為,求活;百度,求存;小米,求變。

事實上,這些新造車的目的是否純粹,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只要他們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物有所值的產品,給予應有的服務,就已經足夠。然而現在的市場,顯然已經沒有更多的耐心,留給這些后來者。

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華為、百度、小米也只不過是時代潮流里,眾多爭渡者中的一員。而且如果想要“逆天改命”,除了低頭狂奔之外,也需要抬起頭來,看看前行的路是否真的正確。

當然,如果只是“玩票”性質的造車,那就另當別論了。

       原文標題 : 互聯網造車,同“名”不同命  | 棋至中盤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