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30億歐元!大眾再拋橄欖枝,華為會接嗎?

科技圈汽車圈集體過年!沸沸揚揚傳了幾個月的“華為車BU下屬智能駕駛業(yè)務賣身大眾”的消息,終于在今天下午,有了進一步的動向,剛剛!包括界面和財聯社等在內的多家媒體皆發(fā)布了“大眾擬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項目團隊,或將于3月底公布…”的推文,華為自動駕駛業(yè)務賣身大眾或已板上釘釘,問題來了,手機業(yè)務受阻后,被當作華為CBG翻身頭號王牌的智能駕駛項目,說賣就賣?大眾誓拿華為,真的是在為對標特斯拉做準備?

01,大眾華為“紙短情長”?

吉利擬收購魅族后,見多了大場面的網友們,似乎對收購傳聞的真假有了判定心經,通常相關方回應“不允置評”的,基本是十拿九穩(wěn),一如大眾和華為的“暖昧長情”。

2022年2月22日下午,包括界面、財聯社等在內的多家媒體皆報道稱大眾擬和華為成立合資公司,該公司由大眾出資并控股,而華為則提供技術,成為大眾的一級供應商,言下之意,華為等于將車BU的王牌“自動駕駛業(yè)務”賣給了大眾。

30億歐元!大眾再拋橄欖枝,華為會接嗎?

消息一出,業(yè)界轟動,這無疑是給傳了數月之久的收購合作注入了強心針,作為汽車圈和科技圈雙雙強勢的TOP級王者,大眾和此次華為史無前例動作,是蓄謀已久還是臨時起意?

2月21日,《證券日報》曾報道稱,通過向大眾汽車和華為方面進行求證,兩家公司正在就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部門進行談判得到了證實,只是詢問及具體可以公開的內容時,雙方幾緘其口。

2月17日,德國《經理人雜志》的一則報道再次驚動汽車圈,該雜志表示,內部人士消息稱大眾汽車正在就收購華為的自動駕駛部門進行談判,據悉,收購金額高達數十億歐元。

1月11日,大眾中國區(qū)CEO馮思瀚回應收購傳聞稱:大眾與華為確實進行著商討,但是現階段沒有可以確認的消息,包括雙方是否成立合資公司,我也無可奉告。

2021年底,華為車BU總裁王軍接受采訪時直言,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目前只跟4家企業(yè)合作,其中3家是華為Inside的合作伙伴(北汽、長安和廣汽),剩下的1家是海外車企,這家“海外車企”是誰?

2021年12月,大眾集團披露了一項面對未來5年的投資計劃,這其中,用于軟件和電動汽車新技術的投資額度高達890億歐元,引行業(yè)熱議,足見大眾布局新能源的決心與野心。

2021年10月,華為計劃與大眾集團組建合資公司的傳聞不脛而走,彼時,有多方信源稱,該項目正在快速推進中。

2021年7月7日,華為官宣與一家大眾零部件供應商簽訂了專利授權協議,訪協議涉及車內4G互聯設備,預計將覆蓋3000萬輛大眾品牌汽車,華為表示此為其在汽車行業(yè)簽下的“最大一單”。

2021年4月,奧迪中國研發(fā)執(zhí)行副總裁邁克爾·霍夫曼曾公開透露:“華為可能是奧迪的自動駕駛合作伙伴”。

2018年7月10日,華為與大眾旗下奧迪在柏林簽署戰(zhàn)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L4級自動駕駛和車聯網領域展開通力合作。

……

綜合多方有力線索,不難得知,大眾收購華為的自動駕駛項目團隊,絕非見“色”起意,而是一起醞釀許久的戰(zhàn)略大戲,而華為和大眾良好且持久的合作關系,也無疑令業(yè)界想入非非,收購華為相關團隊,彌補自身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軟肋,或成大眾汽車提升競爭力的絕佳之選。

問題來了,你大眾財大氣粗,我華為也不“缺錢”,天下豈有你要買我就得賣的道理?

02,華為“賣身”的真相!

過去的2021年至今,對華為車BU來說,堪稱大變革之年,包括蘇菁大神在內的一票高級別人才,悉數離職,風雨飄搖的車BU在余承東入主后,才得以重歸穩(wěn)定,元氣尚未完全恢復,就要和盤托(賣)出,華為究竟在打什么算盤?

內斗疑云

任正非曾不止一次強調,華為堅決不造車,有關華為不造車的利與弊,我們早前文章也分析過,此處略過,老板雖是不造車派,但是華為CBG總裁余承東,卻是力主造車的中堅力量,從一開始,路線的分歧,就為后續(xù)的派系對立埋下了伏筆。

在余承東看來,在華為手機被制裁后,唯有造車賣車,才能迅速填補消費者業(yè)務萎縮的損失,而從余承東過往的驚艷業(yè)績和執(zhí)行力與領導力表現來看,他的團隊也確實有能力有信心,將手機賽道的成功復制到汽車業(yè)務,并且由于汽車高利潤高單價,也會反哺CBG的研發(fā)。

以主打新能源各種核心配件和技術供應商為主的一派,業(yè)界多指向為華為車BU的首席運營官兼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而力主造車并擁有眾多支持者的一派,自然指向當下車BU的老大余承東。

雙方“僵持不下”,這樣一來,初衷不造車的車BU部門就開始有了摩擦。

據《36氪》報道,華為車BU下面的原自動駕駛研發(fā)部部長和創(chuàng)始人陳奇、地圖與數據負責人陳軍、智能駕駛產品項目群總監(jiān)張曉洪和融合傳感負責人彭學明等皆相繼離職,就連坊間熱議的大神蘇菁,也在年初被華為正式確認已離職。

為了穩(wěn)局面,余承東入主華為車BU后,還順便帶來了自己手下的老兵——此前擔任CBG業(yè)務技術負責人的卞紅林接替蘇菁出任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兼車BU的CTO(首席技術官),經歷了一輪大洗牌之后,華為的車BU智能駕駛部門已然是元氣大傷的狀態(tài)。

唯一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大眾等著名車企,最為看重的,恰恰是華為車BU最為強悍的——擁有當下新能源業(yè)界頂級的重直軟硬件整合能力,據一項針對全球1118汽車行業(yè)高管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華為緊隨特斯拉之后,成為2021年全球排名第二的自動駕駛汽車解決方案領導廠商,而得益于華為的開放程度與技術迭代速度,華為追趕的效率與技術提升的空間甚至還強過特斯拉,在國內,華為則是吊打新勢力三強,是無可爭議的霸主。

不過,華為的不幸也正在于,目前車BU核心芯片的供貨能力,也將受到“卡脖子”的威脅,尤其是MDC輔助駕駛計算平臺的高算力芯片,萬一無法供貨怎么辦?

此外,除了北汽、長安和廣汽這3家是純血統(tǒng)華為Indide外(但也遲遲未能量產交付),和賽力斯與問界等的合作也僅僅是基于中控、智能座艙等邊緣化改造,核心技術賣點并不明晰,更有上汽的絕不能把數據交于華為,數據就是靈魂論在持續(xù)發(fā)酵,如此一來,華為車BU當下的一大痛點就出現了:

華為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沒法確保高算力芯片的庫存,也就沒有規(guī)模化量產裝車的可能,于是便沒有路測等核心數據反饋,沒有數據,意味著無法對技術迭代提供支撐,意味著華為搭建的高精尖技術系統(tǒng)成了空中樓閣,長此以往,自動駕駛部門的發(fā)展也將受到極大限制。

2021年華為財報顯示,華為實現營收6340億元,相比上年同期暴跌29%,這其中,在2020年為集團總營收貢獻了54%份額的消費者業(yè)務,在去年已經跌到了42%,殘酷的現實面前,華為已經不可能再像想著海思一樣再養(yǎng)著車BU,華為此時,比任何時候,都急需現金流。

既然遇到了技術邏輯鏈無法閉環(huán),又不能坐吃山空,那么賣身可能是當下的最優(yōu)解,哪怕大嘴不甘,哪怕任總不舍,2000多人的團隊可是要等著吃飯呢,一年的花費,保守估計在4億美元以上。

從這個維度看,自動駕駛部門打包成一個獨立的對外服務的公司,可能是規(guī)避制裁之外又能讓團隊存活的不二之選了。

只不過,從預期吃百家飯,到如今只為一人拼,多少顯得有些落寞與無奈。

志在必得?

“真正改變游戲規(guī)則的,是軟件和自動駕駛”——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

大眾對于華為在軟件生態(tài)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甚至國內市場近乎無敵的品牌光環(huán),那叫一個“求賢若渴”,前文我們分析了大眾集團大力布局電動汽車軟件系統(tǒng)的決心與舉措,接著,我們再來看一看,大眾汽車的當務之急——吃下中國市場。

2021年,大眾電動車全球銷量31.97萬輛,特斯拉全球銷量高達93.61萬輛,值得一提的是,在兵家必爭的中國市場,特斯拉斬獲了32.07萬輛的銷量,為其貢獻了超34%的市場份額,而同期的大眾只有多少呢?

據公開數據,大眾的電動車去年在中國賣出了70625輛,未達8到10萬輛的預期銷售目標,無論從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大眾宏觀上都有著巨大的進步空間,而已然處在智能汽車開發(fā)主導權領跑地位的中國市場,無疑將成為大眾逆轉戰(zhàn)局的最佳試驗田。

“在中國,我們必須要和強有力的本土中國企業(yè)開展合作,華為是個非常強大的中國科技企業(yè),我們與華為會一直保持溝通”——大眾中國CEO馮思翰。

收購華為自動駕駛團隊后,大眾將擁有了深度定制旗下所有電動汽車軟硬件系統(tǒng)的能力,這才是大眾最為看中的,大眾想要的,絕非一個成套的華為Inside,而是一個based on huawei的全新自研體系,有消息稱,從華為離職的蘇菁,或將成為目標領軍人物,負責大眾收購成功后的華為自動駕駛項目,這無論對于提振市場預期還是最大化科研產果,都將是一舉兩得的重磅利好。

因此,成立合資公司,大眾控股出資,華為作為一供為大眾輸出智慧成果,成了大眾與華為的最理想合作形態(tài)。

至于價格,甭管30億歐元還是50億歐元,我們認為,早晚都會談攏,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對大眾都不是問題。

不可否認,拿下華為后,大眾電動汽車對標特斯拉會新增重磅籌碼,能否實現迪斯“2025年超越特斯拉”的宏偉目標?

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華為與奧迪簽署智能車聯網戰(zhàn)略合作諒解備忘錄——華為官網

2, 大眾中國CEO回應與華為成立合資自動駕駛公司:確實進行著商討——新芒X

3, 大眾擬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項目團隊,3月底或公布進一步信息——界面&財聯社

4, 解讀“大眾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部門”,真的還是假的?——車云網

5, 拿下華為,大眾就能贏特斯拉?——未來汽車日報

6, 大眾和華為眉來眼去甚至可能是“合資”,就是美國逼出來的——MiVo的車庫

7, 大眾與華為,一場或被政治左右的收購——汽車產經網

8, 圖源網

       原文標題 : 30億歐元!大眾再拋橄欖枝,華為會接嗎?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