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欲提高股比:自食其言的背后,是盲目自信
PART 1
3月12日,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在大眾集團年會上,突然公開對外界表示:“2020年我們確實想重新調整在中國的股比。今年內肯定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明年年初會有一個明確的回答,現在回答有點早。”
看到這則消息,我一度以為是不是一則假新聞。盡管前有寶馬與華晨調整合資公司股比的先例,但是在去年的北京車展上,迪斯曾經言之鑿鑿的表示:“合資企業(yè)已有股比關系以及相關未來協議,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
然而從種種跡象看,大眾對于股比調整這一問題,顯然已經做過一番思考。因為同樣在集團年會場合,大眾集團首席財務官Frank Witter對此作了一番補充說明“要不要現在增加在華合資公司的股份比例,并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能實現股比調整的話,當然最好。”
大眾想增持股份,似乎已實錘。
PART 2
調整合資股比,最直接的動因無疑是利益。
按照大眾集團財報披露的信息顯示,2018年大眾在中國市場累計交付新車421萬臺,占集團全球銷量的38.6%。不過在現有的股權結構下,這些絕大多數來源于合資公司的銷量,其利潤自然也由股東雙方來分享。
大眾對此感到滿意嗎?恐怕未必。
如果翻開迪斯的履歷,不難發(fā)現他是業(yè)界首屈一指的“成本殺手”。在2015年接替因“排放門”去職的馬丁·文德恩,迪斯在寶馬任職近20年,期間最為世人矚目的就是僅用一年時間就將寶馬制定的規(guī)模高達50億歐元的成本縮減計劃付諸實施。
在加入大眾以后,迪斯同樣對成本和現金流極為關注。
迪斯上任后,終結了難以獲得盈利的輝騰車型,并在全球范圍內裁員3萬人。非常時期的大眾,客觀上的確需要一位行事果決且精于成本和預算控制的領導人。
受“排放門”事件影響,大眾需要長期背負來自世界各國監(jiān)管部門的罰款以及為客戶升級車輛排放系統(tǒng)部件的高昂成本,以2018年為例,僅歐洲地區(qū)應對柴油車問題的“特殊支出”就多達19億歐元。
另一方面,大眾在2018年還遭遇“WLTP排放法規(guī)”的新挑戰(zhàn),因此造成的額外支出在2018財年多達37億歐元。
WLTP(全球統(tǒng)一輕型車輛排放測試規(guī)程)在去年9月1日正式取代NEDC(歐洲循環(huán)工況測試,以下簡稱NEDC),成為歐盟強制標準。而大眾集團在9月1日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竟然有一半車型無法通過新標準的污染物排放測試,只能暫時停售。
更荒唐的是,Passat GTE和Golf GTE,這兩款大眾在歐洲原本最受歡迎的插電混動車型,也因為無法滿足WLTP測試環(huán)境下低于50g/km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失去了新能源補貼。受制于3000歐元補貼的消失,這兩款新能源車對消費者吸引力銳減,大眾只能選擇主動停售。
PART 3
雖然在成本控制上頗有心得,但是迪斯的行事風格,也為大眾埋下了隱患。
在執(zhí)行寶馬成本縮減計劃期間,迪斯就因為行事風格激進與寶馬員工工會產生過嚴重分歧,直接影響到其本人在寶馬集團的仕途。而在加入大眾集團后,迪斯同樣因為類似原因一度與大眾員工工會關系微妙。
同樣是汽車行業(yè)的“成本殺手”,通用汽車的掌門人瑪麗·博拉則顯得要比赫伯特·迪斯更加圓融。
和迪斯相比,瑪麗·博拉在成本控制方面同樣雷厲風行。即便盈利水平已回升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通用汽車仍然做出了大規(guī)模裁員,并在北美地區(qū)關閉了五座工廠以及裁撤了一眾難以盈利的車型。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頭,通用汽車在中國的發(fā)展則是另一幅景象。
自2014年至今,中國就牢牢占據通用全球第一大市場。得益于完整的本地研發(fā)體系,無論是上汽通用,還是上汽通用五菱,都通過一系列本地開發(fā)的車型收獲了銷量和業(yè)績的雙豐收。
甚至,中國正在成為通用汽車全球體系中愈發(fā)重要的一部分,合資企業(yè)研發(fā)制造的車型,已經成功出口到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通用汽車最新的全球車型系列,中國研發(fā)團隊扮演的角色同樣格外重要。
PART 4
事實上大眾在中國所取得成績,同樣受益于本地研發(fā)實力的壯大。
朗逸、寶來、新桑塔納、新捷達,這些由中方主導的車型,無一不在細分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如果追溯到第一代朗逸的概念車NEEZA,至今已經過去了近15年。
然而15年后的今天,大眾對中國市場的定位,顯然要比通用要低很多。在此次“調整股比”事件中,大眾所在意的似乎仍然是利潤,而非中國市場在未來的大眾全球體系中將扮演什么角色。
這樣的邏輯,相信難免會讓國內的合作方感到失望。
殊不知,當下的中國汽車工業(yè),和80年代桑塔納下線時的中國汽車工業(y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在合資企業(yè)體系內,外方對產品技術仍然具有較高的主導權,但是以上汽為例,已經擁有榮威、名爵、大通等個性鮮活、產品力強勁的自主品牌,并成功躋身《財富》五百強,排名更是連年攀升。
可以說中國汽車工業(yè),早已成為世界產業(yè)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如果回顧一番赫伯特·迪斯在3月12日的講話,不難發(fā)現電動車、車聯網技術都是大眾未來重點關注的核心技術點,而恰恰在這些行業(yè)前沿領域,中國已經為世界提供了一條完整的路徑,和完善的上下游產業(yè)鏈。
不久前,上汽的車聯網系統(tǒng)“斑馬智行”成功應用于上汽大眾旗下斯柯達品牌的部分車型,在車聯網領域,合資企業(yè)被自主品牌打壓多年,如今借由中方股東的優(yōu)勢資源得以有機會強勢反擊。而在下個月,上汽通用的別克VELITE 6純電動車即將上市銷售,在這臺新車上,采用的是上汽和通用合作開發(fā)的核心三電系統(tǒng)。
事實已經證明,“合資”企業(yè)能夠成功,不僅僅是資本的結合,更需要技術的融合、人心的聚合。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我們的先人這樣形容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道理。希望曾經破釜沉舟以過人的膽識勇敢擁抱中國市場的大眾,能夠放下盲目的自信,讀懂這句中國哲言的深意。
- End -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