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AI更合作更懂事?新研究:讓AI產生內疚感
在AI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一個關鍵問題始終揮之不去:我們該如何讓AI與人類真正站在同一戰(zhàn)線?
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不是讓AI變聰明,而是讓它變“懂事”。
最近,一項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界面期刊》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或許我們不需要教會AI所有的規(guī)則,只要讓它“感覺到自己做錯了事”,也就是給它一種“內疚感”,它就可能變得更合作、更可控。
聽起來像心理學,其實是博弈論。
1 內疚,也許是調教AI的新鑰匙
人類之所以能夠建立社會,不只是靠法律和制度,更多是靠一些深層的情感機制,比如羞恥、悔過、道德感。這些情緒會讓人自我約束,避免過于自私。
那AI如果也具備這種“自我約束”的能力,會發(fā)生什么?
研究團隊為AI智能體構建了一個“囚徒困境”游戲實驗。在這個經典的博弈框架中,每個智能體在每一輪都要選擇合作還是背叛,而最優(yōu)的群體結果其實取決于彼此的信任和長期策略。
為了測試“內疚”的作用,研究者給這些AI加入了兩種機制:
社交型內疚:只有當AI知道對手也會對類似行為感到內疚時,它才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非社交型內疚:無論對方如何,只要自己偏離合作,它就會自動產生修正行為。
這些AI還會根據自己的行為積分來“清算”自己的內疚,比如如果背叛次數太多,它就會在下一輪放棄部分得分,以“彌補”過去的不合作。
2 演化博弈:合作比你想象的更難,也更微妙
實驗中,AI智能體之間會不斷地進行博弈,而且它們還能學習彼此的策略,向得分更高的行為靠攏。這樣的設定,模擬了一個簡化版的演化過程。
結果很有意思:
擁有“社交型內疚”的AI,更容易形成合作關系,整體表現更好;
“非社交型內疚”雖然效果一般,但在某些特定的網絡結構中,仍然能夠長期存活;
當每個AI都能與所有人交互時,非社交型機制會迅速被淘汰;
但如果是“局部結構”——比如像朋友圈那樣的關系網——內疚機制反而更加穩(wěn)定。
這說明,AI在更貼近人類社會結構的環(huán)境下,確實可能通過“軟性約束”形成更協調的行為。
3 那我們真的要給AI情緒嗎?
這項研究并不是要讓AI真正擁有情感,而是通過機制模擬出情緒產生的行為效果。
研究背后的核心觀點是:情緒并非無用的副產品,而是演化中形成的高效協調工具。如果AI未來也需要與人類、與其他AI密切協作,那么讓它“知道錯”、“愿意改”或許比單純設定懲罰規(guī)則更有用。
而且這種機制本身可以量化、可控,比人類情緒穩(wěn)定得多。
4 離現實還有多遠?
當前的實驗仍處于非;A的階段,使用的是簡單的決策智能體系統(tǒng),還沒有在更加復雜的多模態(tài)AI上進行驗證。
但這個方向的潛力不容忽視。
畢竟,AI的能力正在迅速擴張,從寫代碼、畫圖到生成視頻、管理組織,它們正在成為復雜社會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希望這些系統(tǒng)能夠融入人類環(huán)境,成為可靠的合作者而非潛在的威脅,就必須考慮不僅讓它“理解目標”,更要讓它“理解后果”。
在這方面,內疚感或許不是軟弱的象征,而是理性的延伸。
AI的發(fā)展,過去是讓它更聰明;現在是讓它更有邊界;而未來,可能是讓它更能反思。
我們當然不指望AI變成圣人,但如果它能在關鍵時刻“退一步”,愿意從整體角度做選擇,那也許就是通往“可信AI”的一小步。
原文標題 : 如何讓AI更合作更懂事?新研究:讓AI產生內疚感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火熱報名中>> 2025是德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峰會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0月24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yè)年度評選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yè)大會
-
10 甲骨文大漲,算力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