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預測:中國無人駕駛逐漸普及,從“科幻片”到“打工人日常”?
引言
各位打工人,還記得每天早晚高峰和出租車司機斗智斗勇的日子嗎?
“師傅,前面右拐!”“導航說左拐!”“您這導航是十年前的吧?”……
如今,一場出行變正在中國悄然上演——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正從實驗室走向街頭巷尾。
高盛最新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guī)模將從2025年的5400萬美元暴漲至470億美元,十年狂飆870倍!
今天,無人車來也(公眾號:無人車來也)就扒一扒Robotaxi的“逆天改命”之路,順便看看這場革命背后藏著哪些“坑”與“寶”。
(參考閱讀請點擊:《Waymo1000萬單vs 蘿卜快跑1100萬單:無人駕駛中美暗戰(zhàn),誰是自動駕駛“鈔能力”之王?》)
一、市場狂飆:從“5400萬到470億”,Robotaxi如何上演“中國速度”?
1. 十年暴漲870倍:比房價還狠!
高盛的預測堪稱“科幻級”:2025年5400萬美元,2030年120億美元,2035年470億美元!
這增長曲線比比特幣還陡峭!
舉個栗子,如果2025年你在北京打一次Robotaxi花50元,到2035年可能只需5毛錢(當然,物價可能也漲了)。
這背后是技術成本“斷崖式”下降:激光雷達從“豪車專屬”變成“白菜價”,算法優(yōu)化讓每公里干預次數(shù)從10次降到0.1次,運營成本直逼甚至低于傳統(tǒng)出租車。
2. 一線城市“嘗鮮”,二線城市“接棒”
Robotaxi的商業(yè)化路徑像“打怪升級”:先在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試點,再向新一線線城市(如武漢、長沙、成都、杭州)、二三線城市擴張。
比如,北京亦莊的Robotaxi已經(jīng)能熟練避開“橫穿馬路的外賣小哥”,上海嘉定的無人車甚至學會了“禮讓行人”。
高盛預測,2026年一線城市Robotaxi毛利率將轉正,之后新一線城市開始盈利,2031年二線城市也將“扭虧為盈”。
到時候,三四線城市的出租車司機可能得集體轉型:“師傅,考個無人車安全員證不?”
二、技術突破:無人車如何從“馬路殺手”變成“老司機”?
1. 事故率碾壓人類:比老司機還穩(wěn)?
Robotaxi的“安全KPI”堪稱“變態(tài)”:每千公里干預次數(shù)、事故率、極端天氣通過率……這些指標直接決定生死。
高盛報告顯示,2025年Robotaxi事故率已比傳統(tǒng)出租車低30%,到2035年可能再降80%!
比如,武漢的Robotaxi在暴雨中行駛了10萬公里,僅發(fā)生1次輕微剮蹭,而人類司機可能已經(jīng)“水漫金山”了。
2. 傳感器+AI:無人車的“六感”有多強?
Robotaxi的“感官系統(tǒng)”堪比“超級英雄”:
激光雷達是“千里眼”,能看清200米外的行人;
攝像頭是“火眼金睛”,能識別紅綠燈、路牌甚至交警手勢;
毫米波雷達是“順風耳”,能穿透霧霾感知周圍車輛。
更絕的是AI算法:通過深度學習,無人車能預判行人“鬼探頭”、電動車“突然變道”,甚至學會“老司機”的“防御性駕駛”。
3. 極端天氣“大考”:無人車怕不怕暴雨、沙塵暴?
技術再牛,也得過天氣這一關。北京沙塵暴、上海臺風、廣州暴雨……
這些“地獄級”場景對Robotaxi是終極考驗。
比如,某品牌無人車在深圳暴雨中測試,激光雷達被水霧干擾,但通過融合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數(shù)據(jù),仍能安全行駛。
未來,無人車可能還得學會“看云識天氣”:遇到沙塵暴自動降速,遇到大霧打開霧燈并鳴笛。
三、政策與保險:無人車的“緊箍咒”和“護身符”
1. 政策“開綠燈”:從“試點”到“狂飆”
中國政府對Robotaxi的支持堪稱“寵娃狂魔”: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明確支持自動駕駛,地方政策更是“一路狂飆”。
比如,深圳允許無人車“無安全員”運營,上海給Robotaxi發(fā)放“正式車牌”,北京甚至在冬奧會期間讓無人車接送運動員。
但政策也不是“無限寵溺”:高精度地圖需審批、測試路段有限制、數(shù)據(jù)安全有監(jiān)管……
這些“緊箍咒”讓Robotaxi既“撒歡跑”又“不越界”。
2. 保險“世紀難題”:誰為無人車事故買單?
Robotaxi的保險堪稱“世紀難題”:事故責任方可能是車企、技術提供商、運營商甚至乘客!
比如,無人車因系統(tǒng)漏洞撞人,車企該賠多少?黑客入侵導致事故,保險公司認不認?
目前,行業(yè)正在探索“車險+責任險+數(shù)據(jù)安全險”的組合方案,但定價仍像“開盲盒”:風險評估難、歷史數(shù)據(jù)少、責任劃分復雜……
高盛預測,2030年前Robotaxi保險費率可能是傳統(tǒng)車輛的2-3倍。
四、商業(yè)化“實戰(zhàn)”:Robotaxi如何“賺錢養(yǎng)家”?
1. 盈利模式“三板斧”:降本、增效、找金主
Robotaxi的賺錢邏輯像“打怪升級”:
降本:硬件成本下降(激光雷達降價70%)、算法優(yōu)化(減少人力干預)、能源節(jié)約(電動車更省電);增效:24小時運營、拼車模式、動態(tài)定價(高峰期漲價,平峰期打折);找金主:與傳統(tǒng)出行平臺合作(如滴滴、高德)、接入政府“智慧交通”項目、開發(fā)廣告位(車頂LED屏播放廣告)。
比如,某品牌Robotaxi在廣州試點拼車模式,單日訂單量提升300%,毛利率直接轉正。
2. 運營模式“花式整活”:共享所有權、無人車“代駕”?
Robotaxi的運營模式比“共享單車”還野:
共享所有權:用戶買下車輛使用權,運營商負責維護,收益分成;無人車“代駕”:私家車在閑置時接入Robotaxi平臺,車主躺著賺錢;B端定制:為物流公司、景區(qū)提供專屬無人車隊。
比如,上海某小區(qū)推出“無人車共享計劃”,業(yè)主的車白天跑Robotaxi,晚上回家接孩子,月入過萬不是夢!
五、未來挑戰(zhàn):Robotaxi能否成為“全民出行神器”?
1. 消費者信任:你敢讓無人車“帶娃”嗎?
盡管技術成熟,但消費者信任仍是“攔路虎”。
高盛調查顯示,2025年僅30%的中國人愿意坐Robotaxi,2035年可能提升至60%。
比如,某品牌無人車在成都測試時,一位大媽死活不上車:“機器哪有人靠譜?萬一它把我拉去賣了咋辦?”
未來,Robotaxi可能需要“情感化設計”:車內裝上大屏播放搞笑視頻,AI語音像朋友一樣嘮嗑,甚至提供“緊急聯(lián)系人一鍵呼叫”。
2. 司機轉型:300萬出租車司機何去何從?
Robotaxi的普及可能讓300萬出租車司機“下崗”。
但危機也是轉機:他們可以轉型為無人車安全員、運維工程師、數(shù)據(jù)標注員。
比如,北京某車企推出“司機再就業(yè)計劃”,免費培訓安全員,月薪1.5萬起。
未來,司機可能從“方向盤掌控者”變成“無人車監(jiān)護人”。
3. 城市規(guī)劃:無人車需要怎樣的“智慧路”?
Robotaxi的普及需要“智慧路”配套:車路協(xié)同系統(tǒng)、5G基站、高精度地圖、智能紅綠燈……
比如,武漢已建成191公里“智慧路”,無人車能實時接收紅綠燈信息,避免“闖黃燈”。
但全國推廣仍需萬億級投資,這可能需要政府、車企、科技公司“組團打怪”。
六、結語:Robotaxi的“星辰大海”,你敢不敢上船?
從“5400萬到470億”,從“實驗室”到“街頭巷尾”,Robotaxi的十年狂飆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社會變革。
它可能讓打車更便宜、出行更安全、城市更智能,但也可能帶來失業(yè)、倫理、監(jiān)管等難題。
正如高盛報告所說:“Robotaxi的未來不是‘是否到來’,而是‘如何到來’。”
所以,各位打工人,下次打車時,不妨試試Robotaxi——說不定,它會用機械音對你說:
“您好,我是您的專屬司機,今天心情指數(shù):98分,堵車概率:5%,推薦路線:避開三環(huán),走智慧隧道!”
總之,無人車來也(公眾號:無人車來也)認為:
高盛的870倍增長預言,像極了2015年共享單車的劇本。但中國市場的殘酷在于:
技術必須比PPT跑得快(否則政策補貼轉瞬即逝);
成本要卷得過三線城市出租車(9.9元起步價是生死線);
學會與"中國式路權"共處(遇到救護車別講算法優(yōu)先,趕緊靠邊)。
或許正如某位Robotaxi安全員的自嘲:"我們不是在測試AI,是在教AI認識真實的中國。"
親!你說呢?#無人車來也 #無人駕駛 #自動駕駛 #無人駕駛出租車 #高盛
原文標題 : 十年暴漲870倍!高盛預測:中國無人駕駛逐漸普及,從“科幻片”到“打工人日!?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