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深蘭科技|目標檢測二十年間的那些事兒

(2) HOG 檢測器

方向梯度直方圖(HOG)特征描述器最初是由N. Dalal和B.Triggs在2005年提出的[11]。HOG對當時的尺度不變特征變換(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和形狀語境(shape contexts)做出重要改進。為了平衡特征不變性 ( 包括平移、尺度、光照等 ) 和非線性 ( 區(qū)分不同對象類別 ),HOG描述器被設計為在密集的均勻間隔單元網(wǎng)格(稱為一個“區(qū)塊”)上計算,并使用重疊局部對比度歸一化方法來提高精度。雖然HOG可以用來檢測各種對象類,但它的主要目標是行人檢測問題。如若要檢測不同大小的對象,則要讓HOG檢測器在保持檢測窗口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對輸入圖像進行多次重設尺寸(rescale)。這么多年來,HOG檢測器一直是許多目標檢測器和各種計算機視覺應用的重要基礎(chǔ)。

方向梯度直方圖(HOG),計算出每個像素朝四周的梯度方向和梯度強度,并統(tǒng)計形成梯度直方圖

(3) 基于可變形部件的模型(DPM)

DPM作為voco -07、-08、-09屆檢測挑戰(zhàn)賽的優(yōu)勝者,它曾是傳統(tǒng)目標檢測方法的巔峰。DPM最初是由P. Felzenszwalb提出的[12],于2008年作為HOG檢測器的擴展,之后R. Girshick進行了各種改進[13][14]。

DPM遵循“分而治之”的檢測思想,訓練可以簡單地看作是學習一種正確的分解對象的方法,推理可以看作是對不同對象部件的檢測的集合。例如,檢測“汽車”的問題可以看作是檢測它的窗口、車身和車輪。工作的這一部分,也就是“star model”由P.Felzenszwalb等人完成。后來,R. Girshick進一步將star model擴展到 “ 混合模型 ”,以處理更顯著變化下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物體。

一個典型的DPM檢測器由一個根過濾器(root-filter)和一些零件濾波器(part-filters)組成。該方法不需要手動設定零件濾波器的配置(如尺寸和位置),而是在開發(fā)了一種弱監(jiān)督學習方法并使用到了DPM中,所有零件濾波器的配置都可以作為潛在變量自動學習。R. Girshick將這個過程進一步表述為一個多實例學習的特殊案例,同時還應用了“困難負樣本挖掘(hard-negative mining)”、“邊界框回歸”、“語境啟動”等重要技術(shù)以提高檢測精度。而為了加快檢測速度,Girshick開發(fā)了一種技術(shù),將檢測模型“ 編譯 ”成一個更快的模型,實現(xiàn)了級聯(lián)結(jié)構(gòu),在不犧牲任何精度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超過10倍的加速。

雖然今天的目標探測器在檢測精度方面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DPM,但仍然受到DPM的許多有價值的見解的影響,如混合模型、困難負樣本挖掘、邊界框回歸等。2010年,P. Felzenszwalb和R. Girshick被授予PASCAL VOC的 “終身成就獎”。

基于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雙級檢測器

隨著手動選取特征技術(shù)的性能趨于飽和,目標檢測在2010年之后達到了一個平穩(wěn)的發(fā)展期。2012年,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世界范圍內(nèi)重新煥發(fā)生機[15]。由于深卷積網(wǎng)絡能夠?qū)W習圖像的魯棒性和高層次特征表示,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將其應用到目標檢測中?R. Girshick等人在2014年率先打破僵局,提出了具有CNN特征的區(qū)域(RCNN)用于目標檢測[16]。從那時起,目標檢測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在深度學習時代,目標檢測可以分為兩類:“雙級檢測(two-stage detection)” 和 “單級檢測(one-stage detection)”,前者將檢測框定為一個“從粗到細 ”的過程,而后者將其定義為“一步到位”。

雙級檢測的發(fā)展及各類檢測器的結(jié)構(gòu)[2]

(1) RCNN

RCNN[17]的思路很簡單:它首先通過選擇性搜索來提取一組對象作為“提案(proposal)”并當做對象的候選框。然后將每個提案重新調(diào)整成一個固定大小的圖像,再輸入到一個在ImageNet上訓練得到的CNN模型(如AlexNet) 來提取特征。最后,利用線性SVM分類器對每個區(qū)域內(nèi)的目標進行預測,識別目標類別。RCNN在VOC07測試集上有明顯的性能提升,平均精準度 (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 從33.7%(DPM-v5) 大幅提高到58.5%。

雖然RCNN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它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需要在大量重疊的提案上進行冗余的特征計算 (一張圖片超過2000個框),導致檢測速度極慢(使用GPU時每張圖片耗時14秒)。同年晚些時候,有人提出了SPPNet并克服了這個問題。

(2) SPPNet

2014年,K. He等人提出了空間金字塔池化網(wǎng)絡(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Networks,SPPNet)[18]。以前的CNN模型需要固定大小的輸入,例如AlexNet需要224x224圖像。SPPNet的主要貢獻是引入了空間金字塔池化(SPP)層,它使CNN能夠生成固定長度的表示,而不需要重新調(diào)節(jié)有意義圖像的尺寸。利用SPPNet進行目標檢測時,只對整個圖像進行一次特征映射計算,然后生成任意區(qū)域的定長表示以訓練檢測器,避免了卷積特征的重復計算。SPPNet的速度是R-CNN的20多倍,并且沒有犧牲任何檢測精度(VOC07 mAP=59.2%)。

SPPNet雖然有效地提高了檢測速度,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訓練仍然是多階段的,第二,SPPNet只對其全連接層進行微調(diào),而忽略了之前的所有層。而次年晚些時候出現(xiàn)Fast RCNN并解決了這些問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guān)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wǎng)
    獲取更多精彩內(nèi)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