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單車里程和總里程雙制霸,北京路測別人在喊百度在做
有個段子眾所皆知,世界最可怕的不是牛人比你牛,而是比你牛的人比你還努力。這個段子拿來形容百度Apollo再合適不過了。
百度本來就家里有礦,自動駕駛技術獨步天下。作為領頭羊,百度在做路測時還比其他公司要努力上心。
根據北京市剛剛公布的《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2018年度工作報告》(以下簡稱《路測報告》)來看,百度不管是單車測試里程、總測試里程、有效測試車輛以及測試主體覆蓋區(qū)域都排名第一。
這是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出爐的首份權威報告,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可以和業(yè)界知名的DMV報告(加州車輛管理局DMV公布的榜單)和NR報告(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Research的自動駕駛研究報告)相抗衡的“中國報告”。
我一直認為,自動駕駛是一項需要反復驗證的技術,這是個“證明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大部分技術其實都是在做路測時不斷修正、完善的。
百度恰恰正是把自動駕駛這道“證明題”做得最好的企業(yè)。百度在這份報告中的表現如同一面照妖鏡,可以測出“真假無人車”。
一 單向碾壓的數據對比
今年3月31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安交通管理局、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對外發(fā)布了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2018年度工作報告》。
這份報告披露了8家公司過去一年在北京進行自動駕駛路測的情況,包括百度、蔚來、北汽新能源、小馬智行、戴姆勒、騰訊、滴滴、奧迪。
如果仔細去看這份報告所呈現的表格就能發(fā)現,百度數據在整個報告數據對比呈現了單向碾壓的態(tài)勢。
從單車測試里程來看,百度Apollo數據最高,2018年25輛車年平均單車測試里程達到5595公里,小馬智行和蔚來汽車各有兩輛車,年平均單車測試里程分別為5066公里和1207公里。
有關單車測試里程,網上曾經有過誤讀。有些媒體根據報告提及的數據,簡單相除計算得出一個錯誤結論。也就是假設百度全年有45輛車,全年里程139887.7公里,這樣平均每輛行駛只有3109公里。
但要知道,百度有20張牌照是在2018年12月25日新獲取的。路測之前車輛一般需要調試,這20輛新車在短短五天之內估計很難加入2018年的路測。按照正常推測,這20輛新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按照這樣計算的話,北京市54輛無人車實際只有34輛參與了路測,而其中其中25輛都是百度的。
當然,單車跑多少里程僅僅只是一個層面。說極端一點,單車在自己跑高速跑再多里程都沒意義。單車里程必須結合場景復雜度來談才有意義。小馬和蔚來沒有實現全場景覆蓋,而百度實現了全場景覆蓋。
創(chuàng)業(yè)公司,專心拿少量實驗室規(guī)格的高配車,跑一種狀態(tài)下的場景,做不到大而全,更無法實現全車型自動駕駛車路協(xié)同這種量產場景模擬。
有關測試場景的問題,我們接下來可以從測試主體覆蓋區(qū)域中看出一些端倪。
從測試主體覆蓋區(qū)域來看,百度同樣表現最好。北京市依據五大類場景,對開放測試路段道路進行分級,分為R1-R5;測試道路具備V2X車路協(xié)同功能,則被特別標注為RX 道路。
從《路測報告》來看,百度覆蓋了北京市所有測試區(qū)域和所有測試場景,包括R1、R2、R3、RX。
其他廠商一般只是覆蓋了1-2個測試區(qū)域的1-2個測試場景。比如小馬智行只跑了海淀區(qū)和經開區(qū)的R3場景,蔚來則是只跑了海淀區(qū)的R3場景。
R3場景當然重要,但是只跑R3場景是肯定不夠的。
這就像大學里老師畫重點,普通的學生僅僅只是看看重點而已,優(yōu)秀的學生會把整本書全部看完。只看重點不看整本書并不能知曉知識點前后所有邏輯,不能算融會貫通。
自動駕駛做路測其實也是這樣,只跑R3場景其實有偷懶的嫌疑,沒辦法解決自動駕駛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更沒辦法做到自動駕駛量產。
自動駕駛攸關人命,必須高度模擬量產自動駕駛,在全場景進行高頻度測試。這種規(guī)模化測試的目的在于為落地量產做準備。目前看,在整個《測試報告》中,只有百度一家廠商做到了這一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也只有百度和北汽新能源共同進行了車路協(xié)同的測試。車路協(xié)同是自動駕駛快速量產落地的必由之路,不做車路協(xié)同,做自動駕駛基本只是畫餅融資而已。
從總測試里程來看,百度接近14萬公里位居第一,小馬智行排名第二數據為1萬公里,蔚來汽車排名第三數據為2400公里,其他公司普遍數值只是幾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百度呈現碾壓態(tài)勢。
從有效測試車輛來看,百度Apollo數據最為亮眼,有45輛車(其中有20張牌照是在2018年12月25日新獲的,并未參與2018年路測)。其他公司的有效測試車輛普遍在1-2臺左右。百度依舊呈現出了碾壓的態(tài)勢。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