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只是初步階段!藍牙耳機沒準會成為你的私人“小秘”
三、根基:藍牙5.0將得到普及
無線耳機基本都基于藍牙技術孕育而生,而藍牙是我們非常熟知的一項無線傳輸技術,常用于智能穿戴設備——手環(huán)、手表、耳機等。特點是便捷的無線連接、超低的電量消耗,當然也有傳輸距離短,傳輸速度不快的小缺點。藍牙5.0是第五代藍牙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性能,有效傳輸距離最遠300米,傳輸速度最高達3MB/s。
藍牙5.0早在2016年第四季度就發(fā)布了,但由于升級成本高,市場需求低,一直未進入市場主流,很多藍牙耳機依然使用藍牙4.1和4.2。不過隨著5G時代物聯網(Iot)的逐步發(fā)展,移動設備廠商已開始在新設備上更新,外加真無線耳機的一波小爆發(fā)以及AI引入耳機領域等等多方因素,更多的使用需求、更快的傳輸要求加速推動了藍牙5.0的應用普及。
四、無線高規(guī)格傳輸協(xié)議——核心
前文曾經提到藍牙5.0是實現上述精彩功能的基石,但事實上,藍牙5.0只是一條未經修整的、寬廣的高速公路,它能容納很多車,但是如果規(guī)劃使用不合理,一樣會堵車到崩潰。無線傳輸協(xié)議就相當于是如何高效使用藍牙5.0這條高速公路。
如果使用普通藍牙協(xié)議(例如A2DP協(xié)議、SBC編碼),那么高品質音樂會由于傳輸速度慢而被強行壓縮音質,影響最終音質效果。如果使用更高級的無線傳輸協(xié)議,那么手機里的音樂就能無損傳送到藍牙耳機上,如同有線耳機一般,保證音質原汁原味。這也是為啥支持高速傳輸協(xié)議的藍牙耳機、設備偏貴一點的原因了。
目前市場主流、被認可的高標準無線傳輸協(xié)議有三種:索尼LDAC、華為HWA和高通APT-X HD。所以購買藍牙設備(例如手機)和耳機時,除了認準藍牙5.0,還得看看是否支持這三種高速協(xié)議,且耳機端和藍牙設備端(例如手機)的高速協(xié)議需要相互匹配。下面我們看看這三種高標準無線傳輸協(xié)議:
1. LDAC
LDAC是索尼研發(fā)的高解析音頻技術。它可以藍牙傳輸串流 24bit/96khz 音樂,速度最高達到 990 kbit/s,是普通藍牙傳輸協(xié)議的三倍。以前除索尼設備、耳機外,其它廠商若想用LDAC,都得交錢。不過從安卓8.0開始,索尼將LDAC免費授權給谷歌,所以基本上安卓設備端都可以免費使用該協(xié)議。不過前提是你得買一款索尼的耳機或是向索尼交了專利費的品牌。
2. HWA
HWA是華為自主研發(fā)的高清藍牙傳輸協(xié)議。雖然是后起之秀,但LDAC和APT-X HD已許久沒有更新,在華為的發(fā)布會上,HWA的各項參數也基本略勝于LDAC和APT-X HD。并且華為目前已經把該協(xié)議編碼免費分享給森海塞爾,鐵三角,安橋,艾利和HIFIMAN等國內外眾多Hi-Fi品牌,并且,目前陸續(xù)也有少部分支持HWA音頻產品上架發(fā)售。不過想要體驗HWA魅力的前提,是你得有一款華為手機,或是向華為交了專利費的友商。
3. APT-X HD
高通于2015年8月收購CSR,獲得APT-X。該協(xié)議代碼提供最高 576 kbit/s 比特率. 最高支持24bit位深度 48kHz采樣率的音頻傳輸。雖然安卓系統(tǒng)默認都支持APT-X,但耳機端的兼容還得看耳機廠商。
三款傳輸協(xié)議,HWA和LDAC相對于APT-X HD,傳輸速率略勝一籌。而我個人比較看好的是華為HWA和索尼LDAC,華為的HWA協(xié)議對于音頻/耳機廠商幾乎是免費態(tài)度,必將吸引大部分主流耳機品牌的加盟,索尼LDAC針對安卓系統(tǒng)的免費開源也放低了前端踏入LDAC的門欄,而且索尼自家的藍牙耳機有足夠實力與各家競爭,所以LDAC和HWA應該會成為標配或者主流無線協(xié)議,而高通的APT-X HD可能會受限于專利和成本,發(fā)布至今正式推出的產品數量偏少,可能短時間內不會那么寬泛流行開來。
五、總結
無線藍牙耳機經常被詬病音質不如有線耳機,但是高傳輸協(xié)議編碼與藍牙5.0的強強聯手,使得藍牙耳機也能獲得近似無損音質,同時在真無線藍牙耳機和智能AI的雙重推動下,相信2019年將是無線藍牙耳機將不再只簡單的扮演著“聽歌”的角色。另外,不同領域下的針對性細分產品也將得到補足,無線耳機不僅朝著“更好聽”的基本方向發(fā)展著,另外“更聰明、乃至已經慢慢開始聽懂人話”,總之,讓我們共同期待即將到來的新一年里,各大廠商為我們所準備的驚喜吧。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0 月之暗面,絕地反擊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