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飛速狂奔的激光雷達市場,也許跑錯了道

2018-07-19 14:37
智能相對論
關注

飛速狂奔的激光雷達市場,也許跑錯了道

一年以前,陸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上喊出百度要“ALL IN AI”的口號。而去年此時,李彥宏乘坐自動駕駛車趕往會場,收到了那張著名的五環(huán)罰單。

一年之后,百度已無陸奇,卻有了自動駕駛路試牌照。百度Apollo3.0的量產(chǎn),讓自動駕駛再一次火爆起來。

從世界范圍來看,Waymo、優(yōu)步(Uber)、Lyft、百度(Baidu)和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等廠商正逐步加大對無人駕駛的研發(fā)和量產(chǎn)力度,其關鍵性的就是在于雷達技術和應用上的突破。而大部分企業(yè)更是瞄準了激光雷達這塊“香饃饃”, Yole Développement分析預計全球汽車激光雷達市場將在2023年達到50億美元,到2032年將達到280億美元。

作為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激光雷達是一種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和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慣性測量裝置)三種技術于一身的系統(tǒng),用于獲得數(shù)據(jù)并生成精確的DEM(數(shù)字高程模型)。

飛速狂奔的激光雷達市場,也許跑錯了道

激光雷達發(fā)展歷程

在大多數(shù)參與自動駕駛玩家看來,激光雷達是實現(xiàn)自動駕駛的必要基礎,傳統(tǒng)雷達無法識別物體細節(jié),而攝像機在暗光或逆光條件下識別效率明顯降低。但是,市場的火熱發(fā)展也正讓激光雷達出現(xiàn)了一些不一樣的認知,飛速狂奔的激光雷達,也許已經(jīng)“跑錯了道”。

一、弄錯了認知方向:體積大、價格高是激光雷達的“標配”

激光雷達應用于無人駕駛,要從Velodyne說起。早在2004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主辦了一場跨越莫哈韋沙漠的無人駕駛挑戰(zhàn)賽,這個比賽的初衷是刺激軍事和商業(yè)應用領域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

Velodyne的創(chuàng)始人David Hall在此次比賽中敏銳的發(fā)現(xiàn)了激光雷達裝置在自動駕駛技術中的優(yōu)勢,并開始著手研究。不久,Velodyne研發(fā)出了第一臺激光雷達,其直徑達到30英寸,重量接近100磅。

時至2010年,谷歌推出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谷歌車頂所使用的“車頂花盆”就是Velodyne 生產(chǎn)的64線激光雷達傳感器,成本約為7.5萬美元,其成本占到一輛谷歌無人車近一半。

飛速狂奔的激光雷達市場,也許跑錯了道

谷歌無人車的“車頂花盆”

而這個“車頂花盆”,并不招人待見。一個明顯的問題就如無人駕駛測試車的外觀,激光雷達體積較大,安裝在測試車上相當笨重,因此Alphabet子公司W(wǎng)aymo的測試車采用了黑色巨大弧形車頂,而豐田和優(yōu)步的測試車頂上則像頂了個咖啡罐。

長此以往,廠商開始認為,體積大、價格昂貴,是目前激光雷達的“標配”。但是,一批研發(fā)機構(gòu)已經(jīng)開始著手解決這個“痛點”,2015年Velodyne發(fā)布16線激光雷達,價格從7.5萬美元的降至8000美元;2018年3月,Cepton公司推出第四代產(chǎn)品Vista,其是目前市場中功耗最低,體積最小的傳感器,且價格低于1000美金。

飛速狂奔的激光雷達市場,也許跑錯了道

低于1000美元的“Vista”激光雷達

與機械激光雷達(如Velodyne)、固態(tài)激光雷達(如Quanergy)和flash激光雷達(如LeddarTech)不同,Cepton采用微動技術(MMT),并與日本某一級供應商進行合作,將激光雷達應用于車燈的空箱之中,進一步拓展激光雷達的應用領域。

1  2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wǎng)
    獲取更多精彩內(nèi)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