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這事鬧大了
似乎每次懂車帝的測試,都能引起圈內的一陣騷動,更何況這次還被馬斯克轉發(fā)了。
懂車帝聯(lián)合央視新聞,在封閉高速中模擬現(xiàn)實中一些典型低概率但高風險的事故場景,實地檢驗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的真實表現(xiàn)。
共計設置了15個高風險場景,累計模擬碰撞200多次,覆蓋了國內外20多個品牌36款車型,最終呈現(xiàn)的6大測試結果,很貼近實際高速體驗中的高危瞬間:
施工路遇卡車以及高速臨時施工,測試的是系統(tǒng)識別突發(fā)障礙物和路線調整能力。前車驚現(xiàn)事故車、消失的前車,重點是系統(tǒng)的決策反應與AEB觸發(fā)。高速入口加塞車,考驗系統(tǒng)對“邊界模糊”情況的預判能力。
而至于“莽撞的豬”當然不是來搞笑的,這其實是整個測試中最極端、最具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它測試的并不僅僅是系統(tǒng)“看得見”就夠了,而是多層感知+動態(tài)識別+緊急反應鏈條是否完整。很多車型在這一關掉鏈子,是因為系統(tǒng)根本沒“把豬當回事”,誤以為是塑料袋、地面陰影等“低優(yōu)先級物體”。
能不能避免一次事故,有時就是幾秒鐘的識別與決策。
不管你發(fā)布會說得多么天花亂墜,這真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了”。
誰最靠譜?
整場測試,榜一大哥是特斯拉的Model 3、Model X,通過5/6,表現(xiàn)穩(wěn)定,怪不得馬斯克連夜轉發(fā)。
問界和小鵬可以算作測試的第二梯隊,藍山、小鵬G6、問界M9 Ultra均通過3/6,體現(xiàn)中高階NOA系統(tǒng)在復雜場景下仍具備基礎反應力。還有智界R7、騰勢Z9 GT EV也達到3/6,表現(xiàn)較好。
可以看到第二梯隊的車型,在復雜場景下也展現(xiàn)出了較強的場景適應能力和系統(tǒng)反應邏輯。比如在施工車道占用、高速臨時施工、前車急剎這類需要實時識別并決策的場景中,都表現(xiàn)出了比較好的穩(wěn)定性。
整體來說,以上車型的共通點:要么智駕起家,要么自研算法深度集成。較少套件主義,不是簡單對料,而是真的在做決策邏輯訓練。這些車型的智駕表現(xiàn),至少達到了一個門檻:能看見,有動作,反應還算及時。不算天賦異稟,但起碼知道剎車在哪。
AION RT、鉑智3X、阿維塔12這幾款車則處于臨界點的位置,均通過2/6,處于部分基礎場景應對還行,但面對需要動態(tài)預判、復雜博弈的場景,就略顯懵圈了,缺乏可靠的判斷和控制策略,說明智駕能力處于能用但不太可靠的臨界狀態(tài)。
而剩下的車型,則屬于天塌了的狀態(tài),幾乎所有項目全面落敗,0分、1分者占大多數(shù)。其中不乏很多平時標榜自己智能的車型,在關鍵AEB項目中也完全看不見、剎不住,看得人比較失望。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當前各品牌參測車型配置存在差異,部分測試車為中高配帶高階智駕包,部分為基礎款或未搭載激光雷達版本,這會顯著影響識別能力與避障反應速度。跳出榜單在評判“誰靠譜”時,也應結合具體配置來看待。畢竟不能讓一臺“白嫖版”去挑戰(zhàn)奧林匹克田徑標準。
而且本次測試聚焦高速,但其實城區(qū)場景才是智駕到終極考場,比如特斯拉在高速表現(xiàn)好,但在上海延安的加塞場景仍存爭議,測試還是局部驗證,智駕能力需要的是全域評估。
整體來說,智能駕駛的鄙視鏈已經拉開,真正具備感知-決策-控制能力的NOA系統(tǒng),才可能面對復雜突發(fā)場景不掉鏈子。
NOA上車≠智駕落地
這幾年各大車企很喜歡強調“高階智能駕駛上車率”,但NOA能上車,不代表能上路、能避險,看得見+躲得開才是真正的硬實力。
很多品牌堆料也只不過是在疊加硬件,比如激光雷達+域控+高精地圖,但其實軟件算法、數(shù)據(jù)訓練還有安全冗余都做不到位。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看得到但是反應慢,比如誤判或是反應滯后。還有就是看不到就當沒事。
這次測試比較像一次壓力測試,逼出產品最脆弱的邊界,也是用戶最不能接受的故障。
有些品牌可能還在推鍋,甚至很多媒體也會幫聲,“這不是NOA觸發(fā)范圍”“這是AEB沒有識別”“這個場景特殊”……
但別忘了,普通用戶買車相當于把命交給你了,你賣了我智駕包,吹得天花亂墜,我信了上高速,結果出事故,你一句“這不在系統(tǒng)范圍”就撇清關系?
其實很多時候,用戶也未必真的需要那么多高階智駕,但別讓用戶當小白鼠。品牌也可以不宣傳自己的智能駕駛,別搞虛假宣傳就行。也不一定要遙遙領先,關鍵時刻別掉鏈子就行。
當然,參與測試的部分車型本身就為搭載NOA系統(tǒng)或非NOA功能覆蓋場景,例如“高速入口加塞”、“莽撞動物橫穿”本身超出了LCC+ACC的能力范疇。這類能力缺失未必意味著“虛假宣傳”,而是行業(yè)缺乏對用戶的智駕功能等級教育。
如果用戶購買的是輔助駕駛系統(tǒng),而非含路徑規(guī)劃與主動避障能力的高階NOA,就不能期待其在臨界場景中獨立救場。
但問題也正在于此——很多用戶并不清楚車企宣傳中的“輔助駕駛”具體包含什么,交了上萬元的智駕包費用后,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連“變道避讓”都不能自主完成,誤以為系統(tǒng)能力虛標。
所以這份榜單夠殘酷,越多品牌破防,才具備真正的現(xiàn)實意義。
寫在最后
建議上榜品牌也別急著破防,要敢于曬技術、曬數(shù)據(jù),而不是搞虛頭巴腦的營銷。智駕也不再是選裝項,應該是生死線,測試只是不及格,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事故風險上升。尤其是混動車型,還需要進一步補齊智駕短板,不然高階配置形同虛設。
對于消費者來說,買車不要只看價格、空間、動力,也可以開始關注“遇到突發(fā),這智駕系統(tǒng)真的能護我安全?”,真正的智駕不光能開得快,更要停得住。
這不是一份誰更聰明的智駕測試,而是一份誰更靠譜的生死考卷。這類硬核測試越多,車企講故事的空間就越小,真正以安全為底線的技術創(chuàng)新才能被看見。
當然最重要的是,任何購車用戶都需要明白,智能駕駛始終存在安全邊界,自己才是生命的第一責任人。沒有系統(tǒng)能100%避險,任何場景都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千萬別在開車時睡覺!
-END-
原文標題 : 懂車帝這事鬧大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lián)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shù)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從技術狂歡到安全合規(guī) :2025上半年自動駕駛融資進入“場景閉環(huán)”新周期
- 2 智駕技術戰(zhàn):特斯拉、華為、理想、小鵬和比亞迪,誰才是未來?
- 3 最嚴輔助駕駛新規(guī),兩部門再劃監(jiān)管、宣傳紅線
- 4 百度蘿卜快跑:從北大嶼山到香港島:自動駕駛在香港的 “三級跳” 啟示錄
- 5 ADS 4推送在即,華為乾崑憑什么率先奪下L3的“橋頭堡”?
- 6 尚界新車16.98萬起!鴻蒙智行“四界”齊發(fā),第二階段拼什么?
- 7 輔助駕駛出海、具身智能落地,稀缺的3D數(shù)據(jù)從哪里來?
- 8 名爵翻身把歌唱?搭載半固態(tài)電池,全新MG4大定39分鐘破萬
- 9 “紅!笔袌鲆廊挥行隆盎印,2025成都車展重磅SUV全面看
- 10 自動駕駛專利大揭秘:中國憑啥占了全球超四成?百度公司3477件申請量霸氣登頂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