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減配割韭菜一直存在,為何近年來國人對此愈加憤恨?
懂車的朋友都知道,合資車在中國減配得十分嚴重。特別是主流合資品牌,憑借自己的品牌優(yōu)勢和龐大的市場保有量,都在減配上面大做文章,國內汽車市場由此也陷入了一個“賣得越好,減配越嚴重”的怪圈。
就拿上汽大眾來說,大眾20年前在國內市場采用的2.0L自然吸氣式發(fā)動機,早期就是搭載在帕薩特這樣的車型上,實際上就是一種減配行為,因為這款發(fā)動機是德國大眾在國外30年前的產物。
盡管如此,國內消費者依然樂此不疲地購買這些車,因為當時的中國品牌沒有可以抗衡的產品。換句話說,即便是人家拿著三十年前的技術,也要比當時的中國汽車品牌更先進,并不會覺得當年的帕薩特減配有多嚴重。
合資車減配嚴重,割韭菜幾時休?
可近年來很多人才發(fā)現,合資車減配的問題愈發(fā)嚴重,因為同樣的車型,在國內的版本與海外版車型相差甚遠,發(fā)動機和變速箱更是減配的重災區(qū)。另外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合資車同樣減配嚴重。
就比如在用料方面,2019年底帕薩特之所以折戟中保研,背后就是上汽大眾偷工減料的結果。因為帕薩特在北美的正面25%偏置碰撞測試中,所取得的成績與國內的帕薩特截然相反,對此,上汽大眾也深陷減配風波。
不僅僅是上汽大眾,幾乎所有進入國內汽車市場的車企,或多或少都會進行減配,就連已經在國內岌岌可危的法系車和韓系車,同樣改不了減配的毛病。法系車中的標致508L,海外版車型配備的都是無框車門,可實現國產后,無框車門就被閹割了。韓系車更多的還是在發(fā)動機和變速箱上進行閹割,就比如伊蘭特,海外版伊蘭特搭載的是2.0L排量發(fā)動機,國產之后就成了1.5L發(fā)動機。
另外,豪車領域的減配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特別是奔馳,不僅在國內的售價比海外高出很多,且在動力上反倒還變弱了不少。以奔馳C級為例,奔馳C級在國內全系標配的是1.5T發(fā)動機,2023款奔馳C級的售價區(qū)間為33.15-37.73萬元。
反觀在北美市場,奔馳C級的起步價卻僅為43550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來算,也就29.5萬元左右,比國內便宜不少。更重要的是,北美的奔馳C級起步即是C300車型,而國內標配1.5T發(fā)動機就算了,還要整出個高低功率,可算是將羊毛薅到了極致。
那么,合資車在國內減配的事情一直都存在,為何直到近幾年國內消費者才開始重視起來呢?
中國品牌全面崛起,合資車躺贏時代不再
其實,國內消費者之所以對合資車減配的問題愈加厭惡,主要還是看到了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就如上文所言,曾經合資車拿著已經淘汰了的技術在國內銷售,因為中國汽車工業(yè)太過薄弱,即便是人家淘汰了的技術也能打得中國汽車品牌毫無招架之力,減配問題自然會被弱化。
但隨著中國汽車品牌的全面崛起,與合資車在核心技術上的差距已經不存在所謂的代差,可合資品牌依舊想靠著減配來壓縮成本,從而牟取到更多的利益,自然會引起國內消費者的不滿。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的是,大部分合資車雖然在發(fā)動機和變速箱問題上,依舊在搞區(qū)別對待,但在配置上還是有了明顯的進步,特別是智能配置,F在的合資車除了入門級車型配置簡陋外,中高配車型在很多配置上已經可以與國產車齊平。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中國汽車品牌的全面崛起,觸碰到了合資車的蛋糕,現在的合資車還能在配置上進行讓步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配置的提升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利潤的降低,但合資車卻不得不這么做。
甚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傲慢慣了的合資車也不得不放低姿態(tài),打造出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相比燃油車時代的車型,變得良心了不少。不過在價格上,合資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并未作出讓步,仍舊是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最后的結果也很明了,那就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全面反超了傳統汽車巨頭,形成了彎道超車。
寫在最后:
從商人的角度講,既然減配的產品依舊能熱銷,那干嘛要提高制造成本呢?只有當自家產品地位受到挑戰(zhàn),合資車才會改掉減配的毛病,在這里,中國汽車品牌的造車水平和技術實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原文標題 : 合資車減配割韭菜一直存在,為何近年來國人對此愈加憤恨?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