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邦盛科技沖刺上市“冷思考”:身處紅線邊緣,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2023-10-26 09:03
貝多財經
關注

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邦盛科技”)因發(fā)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根據相關規(guī)定,上海證券交易所中止其發(fā)行上市審核。

據介紹,邦盛科技是一家大數據基礎軟件開發(fā)及相關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獨立開發(fā)了流立方平臺、圖立方平臺、PipeACE平臺、三核決策平臺、關聯圖譜平臺、機器學習平臺等大數據實時智能平臺軟件。

透過招股書不難發(fā)現,這家業(yè)務覆蓋面頗廣、研發(fā)成果豐厚的“熱數據”處理企業(yè)商卻面臨連年虧損、毛利率下滑的難題。而對賭協議的到期,對于邦盛科技來說也是如鯁在喉。

一、金融科技發(fā)家,專注大數據實時智能領域

天眼查信息顯示,邦盛科技成立于2010年,前身為杭州邦盛金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約為5807.51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王新宇,股東包括新湖中寶、君聯資本、國投創(chuàng)業(yè)、方廣資本、恒生電子等。

在萬物互聯和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在毫秒間處理實時數據、挖掘數據價值、作出智能決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而隨著遲滯性較低的“熱數據”市場需求增長,大數據實時智能系統(tǒng)正在成為重要的數字基礎設施。

邦盛科技就是一家專注于“熱數據”處理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運用自開發(fā)的平臺軟件提供多場景技術服務,幫助客戶實現高實時、高并發(fā)、高精細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完成高效的決策和預測,助力實現“熱數據”價值最大化。

目前,國內大數據實時智能領域技術主要源自國外開源技術框架,為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實現大數據實時智能領域自主可控,邦盛科技自主研發(fā)構建了底層基礎架構,并在此架構之上形成核心技術和一系列大數據實時智能平臺產品。

根據賽寶實驗室的測試報告,邦盛科技大數據實時智能的核心子平臺“流立方”代碼自主率(行數)高達94.65%,單物理節(jié)點每秒數據流水處理量超過 50 萬筆/秒,少量節(jié)點的集群吞吐量可達數百萬筆/秒,實現高效運維。

邦盛科技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的大數據實時智能平臺已經在智慧金融、網絡安全等多個領域投入使用,客戶涵蓋近百家大中型商業(yè)銀行、證券公司、金融機構、12306票務平臺等各類機構,已為近400家大中型客戶提供服務。

二、連續(xù)三年虧損,毛利率深受業(yè)務結構影響

然而,立足于新興市場風口的邦盛科技卻暫未實現良性循環(huán)。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邦盛科技的收入分別為1.01億元、1.96億元和2.70億元;凈虧損分別為3042.05萬元、7911.12萬元和8057.72萬元,扣非后凈虧損分別為5913.93萬元、9795.01萬元和9681.66萬元。

也就是說,邦盛科技尚未實現盈利。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公司的累計未彌補虧損約為1.02億元。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其持續(xù)保持較高比例的研發(fā)投入,加之產業(yè)化初期市場推廣所需費用增加,導致持續(xù)虧損。

招股書顯示,邦盛科技2020年至2022年的研發(fā)開支分別為4035.44萬元、5262.48萬元和7262.68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40.01%、26.91%和26.90%,研發(fā)費用率穩(wěn)中有降。

貝多財經發(fā)現,邦盛科技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有過之而無不及。2021年,該公司的管理費用突破1億元,約占其當期收入的50%,甚至超過銷售費用和研發(fā)費用之和。

和研發(fā)投入相比,邦盛科技的銷售費用也居高不下,連年增長。報告期內,該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642.53萬元、4847.03萬元和4935.61萬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5.91%、24.00%和22.70%。

值得一提的是,邦盛科技的收入尚未達到經濟規(guī)模,經營毛利尚不足以覆蓋成本費用也是導致其持續(xù)虧損的因素之一,而該公司在招股書中稱之為“處于爬坡階段”的毛利率亦存在一定的波動。

2020年至2022年,邦盛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7.05%、50.98%和43.75%,均低于同行業(yè)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水平的56.14%、58.33%和56.75%。不難看出,導致邦盛科技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高毛利產品收入的減少。

報告期內,邦盛科技的大數據實時智能平臺組件業(yè)務開發(fā)和升級迭代成本計入研發(fā)費用核算,同時客戶購買時定制開發(fā)需求較少,故該產品的交付成本較低,毛利率水平整體較高,分別為66.69%、80.04%和76.71%。

相比之下,邦盛科技的技術開發(fā)業(yè)務因新員工攤薄了技術開發(fā)服務的人均價值,加之該公司為拓展客戶,采取先服務、后擴大業(yè)務合作的策略,選擇性地接受相對較低的服務價格,毛利率水平連年下降,分別為67.04%、46.75%和34.51%。

2021年,邦盛科技的大數據實時智能平臺組件服務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4.93%上升至2021年的23.80%,拉動綜合毛利率上漲;進入2022年后,該項服務的收入占比降至15.34%,技術開發(fā)服務收入占比則大幅增長至39.82%,導致綜合毛利率下滑。

三、財務隱患突出,經營現金流持續(xù)為負

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又暫未實現盈利的邦盛科技,勢必要依靠外部獲得“基礎燃料”。該公司在招股書中稱,其營運資金主要依賴于股東增資等外部融資,經營現金流持續(xù)為負,分別為-3995.43萬元、-3505.37萬元和-5036.61萬元。

隨著業(yè)務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邦盛科技的財務隱憂也隨之而來。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的負債分別為7925.37萬元、1.16億元和1.36億元,母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5.85%、16.17%和17.97%,均呈上升趨勢。

報告期各期末,邦盛科技的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3082.02萬元、6376.46萬元和1.05億元,占各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51%、10.34%和17.11%,占當期營業(yè)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56%、32.61%和39.02%,亦逐年上漲。

需要指出的是,邦盛科技的“家底”本就不算豐厚。截至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的資產總額分別為4.74億元、6.17億元和6.16億元,2020年末還曾一度面臨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余99.47萬元的困境。

此外,由于現階段銀行、證券等金融行業(yè)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業(yè)務發(fā)生頻度高,數據海量增長,大數據實時智能處理市場需求旺盛,該行業(yè)成為了邦盛科技核心技術產品研發(fā)成功之后實現規(guī);a業(yè)應用的第一個重點領域。

目前,邦盛科技來自金融行業(yè)的收入分別占該公司收入總額的92.53%、79.03%、73.51%。隨著產品向其他行業(yè)領域的推廣和滲透,來自電信、政府機構等行業(yè)領域的收入持續(xù)增加,但該公司仍存在行業(yè)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貝多財經了解到,邦盛科技列舉了星環(huán)科技(SH:688031)、普元信息(SH:688118)、海量數據(SH:603138)等作為同行業(yè)可比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邦盛科技的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和公開信息存在不少矛盾之處。

以星環(huán)科技為例,其2020年、2021年的速動比率分別為6.79倍、4.10倍,而邦盛科技招股書則將其披露為6.76倍、4.08倍。不僅如此,邦盛科技招股書同樣將普元信息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數據搞錯。

此外,邦盛科技在招股書披露的其獨立董事——楊鷹彪信息也和宏華數科(SH:688789)、萬通智控(SZ:300643)所披露的存在差異。

四、股權結構分散,對賭協議期限已至

本次沖刺上市前,邦盛科技并無控股股東,股權結構較為分散。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寧波穿越持股8.1124%,陳純、陳航分別持有寧波穿越1%、99%的股權,陳純系陳航的父親,為寧波穿越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

據招股書披露,陳純、王新宇直接和間接合計控制邦盛科技30.1730%的股份,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其中王新宇任邦盛科技董事、總經理。上市后,陳純、王新宇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將降至22.63%,對應的表決權比例較低。

特別說明的是,在歷經數次融資過程后,邦盛科技的外部股東多達18名。不僅如此,相關投資方在投資入股邦盛科技時,還曾與邦盛科技、實際控制人陳純和王新宇及其控制的主體簽署了股東協議。

據招股書介紹,雙方就股權回購等對賭安排以及新增注冊資本的優(yōu)先認購權等特殊股東權利進行了約定。其中,股東協議約定當觸發(fā)股權回購時,可要求邦盛科技按照約定的回購價格回購該股東所持有的全部或部分邦盛科技股權。

2021年12月,邦盛科技、陳純、王新宇、寧波穿越、杭州有均、杭州邦合、杭州邦成、杭州盟遠、杭州睿遠(創(chuàng)始人及創(chuàng)始股東)與其他股東簽署了《補充協議及確認書》,終止了有關回購權的特殊權利和相應條款。

同時,上述各方約定,若2023年10月2日前邦盛科技未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首發(fā)上市申請或者上市申請未獲受理,創(chuàng)始人和創(chuàng)始股東則應努力協調邦盛科技及其各股東恢復由《補充協議》終止的投資人“回購權”和“優(yōu)先清算權”。

值得一提的是,邦盛科技曾與原渠道總監(jiān)鄒某德產生糾紛并對簿公堂。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鄒某德為原告,邦盛科技及時任副總經理王某一為被告。其中,鄒某德要求王某一賠償回收代持股份份額給其造成的損失275.47萬元。

經法院審理認定,王某一通過持有睿遠合伙企業(yè)的出資額,間接持有邦盛科技的股權。2016年1月,王某一向鄒某德出具《代持股承諾書》,其中載明:鄒某德與王某一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王某一通過睿遠持股平臺占有邦盛科技的股份。

截至2016年1月15日,王某一所持的邦盛科技股份中的25%為代鄒某德持有。而2017年5月,王某一以240萬元的價格(邦盛科技估值8億元)出售了鄒某德出資額19.63萬元的股份,并向鄒某德支付了稅后200萬元股權轉讓款。

后在2017年9月,鄒某德從邦盛科技離職。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鄒某德詢問王某一剩余股份的處理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按當初的約定處理”,即:按照其對公司的承諾協議,公司收回股份。

不過,鄒某德不認可由邦盛科技原價(即原始出資額)收回剩余股份,這也是糾紛的來源。2018年6月11日,王某一向鄒某德賬戶轉入約10萬元。法院審理認為,邦盛科技的原價回購不違反約定,并駁回了鄒某德的訴訟請求。

五、處于“紅線”邊緣,達摩克利斯之劍懸

貝多財經了解到,邦盛科技并非第一個沖刺上市的金融大數據公司。在此之前,深圳微眾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微眾信科”)也曾計劃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并于2020年12月過會。

而2021年2月,微眾信科因“發(fā)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被立案調查或者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尚未結案”,而被上海證券交易所中止其發(fā)行上市審核。

對此,微眾信科曾回復稱,“公司經營一切正常,此事涉及實控人個人行為,實控人平時并不參與公司的經營,該事項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生產經營,后續(xù)上市相關事宜請以公開信息為準”。

直至2021年4月,微眾信科則選擇了撤回上市申請,宣告沖刺IPO失敗。另一方面,作為數據公司,邦盛科技、微眾信科等公司勢必存在收集及儲存?zhèn)人信息規(guī)模、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的情況。

而如何處理個人信息,也有法可依。此前,曾有金融大數據公司被立案調查。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魔蝎科技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jié)特別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罰金人民幣3000萬元。

其中,魔蝎科技在和貸款用戶簽訂的《數據采集服務協議》中明確告知“不會保存用戶賬號密碼,僅在用戶每次單獨授權的情況下采集信息”,但未經用戶許可仍采用技術手段長期保存用戶各類賬號和密碼在自己租用的云服務器上。

截至2019年9月案發(fā)時,對魔蝎科技租用的阿里云服務器進行勘驗檢查,發(fā)現以明文形式非法保存的個人貸款用戶各類賬號和密碼條數多達21241504條。其中,郵箱等部分賬號密碼存在未經用戶授權被魔蝎科技二次使用的情況。

目前,邦盛科技旗下公司包括杭州邦?萍加邢薰、深圳市邦盛實時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北京邦盛實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邦萊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負責邦盛科技的大數據業(yè)務和技術服務業(yè)務。

在2023年7月問詢函發(fā)出后,邦盛科技暫未提交回復,且因財務數據過期(超過6個月)致使審核狀態(tài)變更為“中止”,IPO進程暫時停滯。而面對招股書中的紕漏,以及如何避免數據違法,邦盛科技需要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就目前而言,邦盛科技的上市之路仍是一片迷霧。

       原文標題 : 邦盛科技沖刺上市“冷思考”:身處紅線邊緣,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