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2022-04-27 11:54
礪石財經
關注

只有擺脫“增收不增利”這一長期困擾、持續(xù)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科大訊飛才能真正證明自身“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價值。

李平 | 作者   礪石財經 | 出品

1

營收增速超40%,根據地業(yè)務占比超50%

4月21日晚間,科大訊飛發(fā)布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財報。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科大訊飛實現收入183.14億元,同比增長40.61%,實現歸母凈利潤15.56億元,同比增長14.13%,扣非歸母凈利潤9.79億元,同比增長27.54%。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分業(yè)務來看,2021年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實現營收60.07億元,同比增長49.47%,在總營收中占比達到32.82%;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yè)務營收46.87億元,同比增長52.19%;智慧城市信息工程業(yè)務實現收入28.51億元,同比增長60.74%;智慧醫(yī)療營收3.38億元,同比增長8.06%;智慧汽車營收4.49億元,同比增長38.92%;運營商業(yè)務營收13.93億元,同比增長26.79%。

不難看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落地,2021年科大訊飛幾個細分業(yè)務板塊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尤其是教育板塊并沒有受到雙減政策的沖擊,仍然保持了近50%的高速增長。另外,公司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yè)務營收增速達到52.19%,超過總體營收增速,說明公司2C業(yè)務收入占比進一步提高,營收結構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穿越周期影響,實現業(yè)務的可持續(xù)增長,科大訊飛在2020年底提出來“根據地建設”戰(zhàn)略,并將教育、智慧城市、消費者、醫(yī)療、汽車以及運營商等板塊納入其中。

經過過去一年布局,科大訊飛“根據地建設”在教育、醫(yī)療、汽車、城市、消費者端等多個領域取得一定進展。年報數據顯示,智慧教育、智慧醫(yī)療、開放平臺和消費者、智慧城市和智能車載等根據地業(yè)務貢獻占公司總收入超過50%,同比增速達到47%。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2021年度業(yè)績說明會上表示,“根據地業(yè)務”可以理解為“可持續(xù)增長的核心業(yè)務”,2022年根據地業(yè)務占比預計達50%,增幅超過60%;“十四五”千億收入目標中預計500億來自于根據地業(yè)務。

去年3月,科大訊飛確立了十四五末“十億用戶、千億收入、萬億生態(tài)”的發(fā)展目標。若按照公司2020年度130.25億元的營收規(guī)模計算,2021-2025年,科大訊飛每年要實現45%的增長,才能實現2025年1000億元的營收目標。

從公司根據地業(yè)務快速增長的勢頭上看,科大訊飛千億營收目標似乎值得期待。最新一季報數據顯示,2022年1-3月,科大訊飛實現營收35.06億元,同比增長40.18%,凈利潤為1.11億元,同比下滑20.57%。

從今年一季度來看,科大訊飛營收增速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水平,但公司利潤端承壓明顯。另外,從年報數據上看,2021年科大訊飛凈利潤增速明顯不及營收增速。那么,瞄準千億營收目標的科大訊飛為何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挑戰(zhàn)?

2

銷售毛利率連降五年,信用減值損失超4億元

具體來看,費用支出的增加、投資收益的下滑、毛利率的下降以及應收賬款壞賬損失等是導致其凈利潤增速較低的四個主要原因。

費用投入方面,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年報電話會議中表示,過去一年公司圍繞長期發(fā)展做的布局性投入加大,同比增加了約8億元。其中,2021年公司研發(fā)人員數量增加了30%,新增的研發(fā)投入約5.2億元;在根據地業(yè)務的市場和服務布局方面,2021年一線營銷及服務人員增加了近1000人,相關費用增加1.9億元;另外,為“訊飛超腦2030計劃”儲備的研發(fā)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利潤表現。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另外,近幾年科大訊飛為了完善人工智能產業(yè)生態(tài)建設,相繼投資了寒武紀、商湯科技與三人行等公司。隨著這幾家公司相繼IPO上市,科大訊飛前兩年曾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其中,2020年度科大訊飛凈利潤為13.64億元,這其中就包括來自寒武紀與三人行上市帶來的3.69億元投資收益。

但由于經營業(yè)績的不佳,寒武紀、商湯科技上市后股價持續(xù)大幅下滑,科大訊飛所持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也受之波動。2021年底,科大訊飛持有的三人行、寒武紀股票公允價值較2020年底減少超過1個億,公司非經常性盈利有所減少。今年一季度,科大訊飛又因寒武紀、三人行等股價波動導致公允價值變動確認損益為-1.54億元,給公司凈利潤帶來明顯沖擊。

除了公允價值變動之外,毛利率的下滑也是科大訊飛凈利潤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2021年,科大訊飛銷售毛利率為41.13%,較去年同期下滑4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公司毛利率連續(xù)第五年下滑。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對此,科大訊飛在電話會議中表示,毛利率的下滑主要受市場芯片價格升高疊加備貨、業(yè)務結構變化以及2021年面向戰(zhàn)略根據地的布局投入等因素影響。

具體細分業(yè)務來看,科大訊飛幾大細分業(yè)務毛利率均有所下滑。其中,教育業(yè)務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52.7%下降至50.3%,開放平臺毛利率從24%降至21%,智慧城市業(yè)務毛利率從2020年的38%下降到2021年的32%,醫(yī)療業(yè)務毛利率從2020年的56%降至2021年的46%。

另外,由于公司B端客戶較多,科大訊飛應收賬款余額也在持續(xù)攀升。截至2021年末,科大訊飛應收賬款余額為74.6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0億元。2021年全年,科大訊飛信用減值損失達到4.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57%,其中,應收賬款壞賬損失達到3.91億元,這也是公司利潤端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所在。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3

“人工智能第一股”價值之辨:賺錢能力的提高是關鍵

科大訊飛成立于1999年,早期由中科大18名學生成立。自成立以來,科大訊飛持續(xù)專注于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通過20余年的研發(fā)投入,科大訊飛目前已經掌握智能語音核心技術,近年來相關技術持續(xù)在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圖像理解、知識圖譜、知識發(fā)現、機器推理等各項國際評測中取得全球第一。

由于人工智能商業(yè)化落地路徑不明,科大訊飛在公司發(fā)展早期主要從事運營商的鈴聲、語音增值服務等業(yè)務,并承接教育、政府等較低毛利的項目。因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大訊飛因為營收過度依賴G端、凈利潤依賴政府補助而遭到投資者詬病,這也令其“人工智能第一股”含金量大打折扣。

不過,2018年以來,科大訊飛逐漸完成了主要賽道的探索,確立“平臺+賽道”發(fā)展戰(zhàn)略,并持續(xù)聚焦教育、醫(yī)療、智慧城市、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yè)務等領域。與此同時,科大訊飛也意識到自身商業(yè)化上的不足,提出“技術頂天、產品立地”的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并從戰(zhàn)略層面重點強調了To C發(fā)力。

2019年以來,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落地,科大訊飛營收端增速明顯加快,營收結構也有所改善。2021年,公司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yè)務收入為46.88億元,同比增長52.21%,占總收入比例25.59%,公司營收結構已經從To B走向To B + To C。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科大訊飛、?低暤瓤萍脊颈幻绹虅詹苛腥搿皩嶓w清單”。但由于科大訊飛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在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推理及自主學習等領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被列入“實體清單”后,科大訊飛迅速切換到以國產供應鏈為主的非美供應鏈體系,業(yè)務運營并未受到重大影響。

另外,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科大訊飛目前是“過去10年來唯一連續(xù)10年營收年增長率均超25%的上市公司”。無論從營收規(guī)模還是從盈利能力上看,科大訊飛都要比處于持續(xù)虧損的商湯科技、寒武紀等AI初創(chuàng)公司強出不少。

不過,由于費用支出、成本壓力以及B端收入占比較高所帶來的應收賬款壞賬等問題,現階段的科大訊飛又面臨到增收不增利的壓力。分季度來看,2021年Q1-Q4以及2022年Q1,科大訊飛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06.11%、-28.37%、4.77%、2.24%和-20.57%,季度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二級市場對科大訊飛的投資價值之爭也較為激烈。去年6月,科大訊飛股價最高漲至68.5元,總市值突破1500億元。但隨著凈利潤增速的下滑,公司股價隨之不斷走低。截至4月26日,科大訊飛股價33.5元,較去年最高點跌幅超過50%,總市值已經不足800億元。

顯然,如同整個人工智能行業(yè)所面臨的困境類似,科大訊飛未來需要平衡好投入與產出、規(guī)模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只有擺脫毛利率下滑的趨勢、持續(xù)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科大訊飛才能真正證明自身“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價值。

— END —

       原文標題 : 科大訊飛的業(yè)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 財報解讀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