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全民大考 AI安防技術能做什么?
垃圾分類看似舉手之勞,但實際操作難度卻很大:看起來特別干的餅干是濕垃圾,濕了的貓砂卻是干垃圾;小龍蝦殼是濕垃圾,螃蟹殼竟然又是干垃圾。自從開始推進垃圾分類,上海人民每天都要經(jīng)受老阿姨的靈魂拷問:“儂是什么垃圾?”
不止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也紛紛加入到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隊伍中來。而2019年6月25日,《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垃圾分類全面推廣為時不遠。
萬物皆可AI 垃圾也不例外
隨著垃圾分類的推行,市場上相關產(chǎn)品迅速走俏,就連平時九塊九包郵的垃圾桶也“身價倍增”;售價接近1600元的垃圾粉碎機,由于能夠直接粉碎難以區(qū)分干濕的廚余垃圾,竟在網(wǎng)購平臺上賣斷貨。對此,有不少人提出:是否能夠利用AI攝像頭助力垃圾分類?
實際上,這一想法在國外早已實現(xiàn)。例如加拿大有一款名為Oscar的垃圾桶,通過一個顯示屏和AI攝像頭幫助用戶識別并投放紙張、廚余、容器等垃圾;美國丹佛市則開始用智能機器人,采用人臉識別和AI技術進行分類,最終用蜘蛛狀機械臂拾取特定垃圾。
視覺識別技術大有可為
垃圾分類的難點主要在于歸類不同特征的材料,程序性較強,因此智能檢測、機器視覺等技術大有可為:
對于飲料瓶、金屬、電池、玻璃等垃圾,可通過攝像頭抓拍,實現(xiàn)智能識別并預警;紙制品和紡織物等可以依據(jù)平均密度和體積等屬性設定預警線,來判斷其類別;而人臉識別技術則方便居民投遞垃圾,記錄積分,減少亂扔亂倒行為,提升參與度和認知度。
甚至能夠收集投放垃圾的數(shù)據(jù),判斷附近學校、機場等場景中哪些品牌或產(chǎn)品更受歡迎、人們在一天中某一時間段更喜歡吃什么等,將這分析結果提供給快餐店、購物中心,以便為用戶更好的提供服務。
落地應用前尚需克服許多難題
這是不是意味著,利用AI攝像頭和識別技術進行垃圾分類就可以一勞永逸?沒那么簡單。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垃圾一般會統(tǒng)一裝進垃圾袋,攝像頭無法將垃圾袋依次打開,而要求居民一件一件分開扔則更加難以操作。在某些地區(qū),會將不同垃圾裝到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中,以便攝像頭識別。但這種做法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原因在于人們完全可以將垃圾混裝到這些垃圾袋中。至于是否能用透明垃圾袋直接進行視覺檢測與分類,則需要更多數(shù)據(jù)與實驗來論證其可行性。
即便能夠順利檢測,也需要配合其他措施將人為扔錯的垃圾放回正確的垃圾桶。倘若運用人臉識別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則又涉及到老生常談的大眾隱私問題。
結語:在各種政策和環(huán)保理念的倡導下,垃圾分類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應用“智能”的場景。國內(nèi)目前也已有不少面向B端和G端的智能廚余垃圾收集箱。但在垃圾分類全國推廣前夕,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智能水平,以適應“狀況百出”的現(xiàn)實。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shù)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chǎn)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