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基因療法第一網(wǎng)紅,翻盤越來越難了

2024-10-14 10:19
氨基觀察
關注

提到基因療法,藍鳥生物是繞不開的一個存在。

1992年,兩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創(chuàng)立了藍鳥生物的前身Genetix Pharmaceuticals。經(jīng)過近20年的堅持,藍鳥生物在基因療法的努力方顯成效。

2010年,《nature》發(fā)布了一項臨床試驗結果,在藍鳥生物Lentiglobin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中,一位患有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患者成功擺脫輸血治療。

要知道,此前對于地中海貧血患者只有終身輸血這一治療方案,而藍鳥生物則為地中海貧血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藍鳥生物也由此一戰(zhàn)成名,獲得了眾多投資人的青睞。2013年6月,藍鳥生物登陸納斯達克。

此后,藍鳥生物一路向上,不僅收獲了眾多榮譽,2017年被評為全球最聰明的50家公司之一,2018年被評為最有可能被收購的十大并購標的之一;公司股價更是水漲船高,2018年時市值最高曾逼近300億美金。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波折與意想不到。2020年,藍鳥生物首款基因療法產(chǎn)品獲批,這本該是其高光時刻的開始,沒想到卻成了其過山車式命運的最高點。自此之后,藍鳥生物的一路向下,如今市值已不足1億美金。

更糟糕的是,當前公司負面不斷,產(chǎn)品安全性問題爭議持續(xù),藍鳥生物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危險……

/ 01 / 7名患者患癌風波

日前,發(fā)表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讓藍鳥生物陷入了風波。

該研究是針對基因療法Skysona治療腦腎上腺腦白質(zhì)營養(yǎng)不良2-3期研究(ALD-102和 ALD-104)和一項正在進行的隨訪研究(LTF-304)數(shù)據(jù)。

結果不容樂觀:67名兒童患者中,7 名接受Skysona治療的兒童患上了血癌。6例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在Skysona治療后 14 至 92 個月內(nèi)出現(xiàn);另一名患者在57個月時被診斷出患有急性髓性白血。ˋML)。

目前,6 例MDS患者接受了干細胞移植治療,1 例患者因移植物抗宿主病而死亡。AML患者仍然活著,并且對移植表現(xiàn)出良好的反應。

導致7名兒童患癌的根源,是Skysona。

Skysona作為一種基因療法,通過將ABCD1基因的功能性拷貝遞送到患者的造血干細胞中來發(fā)揮作用,從而促進能夠表達功能性ALDP蛋白的成熟單核細胞的產(chǎn)生。

但其存在風險,Skysona療法中的慢病毒載體整合到原癌基因中,會誘發(fā)血液瘤。Skysona的標簽上帶有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黑框警告,包括MDS等“危及生命的病例”。

而上述7 名接受Skysona 治療的兒童患上了血癌,大致原因也是如此。據(jù)研究人員稱,新出現(xiàn)的血癌與與癌癥相關基因中的克隆向量插入有關,同時也與某些感興趣位點的體細胞突變累積有關,包括KRAS、WT1和CDKN2A基因中的突變。

雖然患癌風波將會如何影響藍鳥還不得而知,但這無疑再次為我們敲響了安全性警鐘。

/ 02 / 安全、安全、安全

安全問題一直是懸在基因療法之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1999年,一名18歲少年在接受腺病毒基因療法后發(fā)生嚴重免疫反應死亡,這是第一例因基因療法而死亡的患者。

這一事件,也使得FDA收緊了對于基因療法的臨床審批,基因療法因此沉寂了十余年之久。

直到2017年12月,美國首個基因療法獲批上市,由Spark Therapeutics開發(fā)的Luxturna基因療法,用于治療眼科疾病;虔煼ǖ靡栽俣然钴S。

不過,安全問題并未隨著基因療法獲批上市而消失。相反,安全問題如同一顆定時炸彈,仍然威脅著基因療法的發(fā)展。

2021年2月,藍鳥基因療法bb1111對鐮狀細胞貧血患者的1/2期臨床試驗中,產(chǎn)生了兩個疑似血液腫瘤病例 ,一位受試者被診斷為急性髓性白血病,另一名患者發(fā)生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因為可能存在的致癌風險,F(xiàn)DA叫停了藍鳥生物bb1111的臨床試驗。

與此同時,已經(jīng)在歐洲獲批上市的Zynteglo,因為與其使用了相同的慢病毒粒載體,存在潛在的安全問題,也被藍鳥生物暫停銷售。

經(jīng)過5個月的評判,最終證明治療收益大于風險,Zynteglo得以重新開始銷售,而bb1111臨床試驗也得以重啟。

但就在半年后,bb1111的臨床試驗再次遇到問題。

2021年,一名青少年患者在接受bb1111 治療后出現(xiàn)了持續(xù)性非輸血依賴性貧血,18歲以下鐮狀細胞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進被部分擱置。

雖然相比30年前,基因療法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基因療法仍然難言徹底安全,而這也絕非藍鳥生物一家之憂。

2020年8月,被安斯泰來30億美元收購的基因療法公司Audentes,其核心產(chǎn)品AT132在臨床試驗中出現(xiàn)了三位患者死亡。

2020年10月,一名患者在接受Lysogene AAV基因治療后去世。

如今,Skysona的致癌風波再次發(fā)酵,告訴我們基因療法的發(fā)展仍然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會因為安全問題再次墜入深淵。

/ 03 / 總結

當然,盡管藍鳥生物這一基因療法的先驅(qū)墜落,但這并不會影響基因療法仍將持續(xù)向上的事實。

僅放眼國內(nèi)市場,隨著資金的涌入,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批基因療法的新興玩家,如博雅輯因、合生基因、紐福斯、中因科技等。

其中,紐福斯的AAV基因治療藥物NR082和中因科技的基因治療藥物ZVS101e,都獲得了FDA的孤兒藥認證。

不過,對于國內(nèi)玩家來說,藍鳥生物的經(jīng)歷在前,安全問題同樣也是部分國內(nèi)玩家,需要面臨的挑戰(zhàn)。

藍鳥生物從風光無限到無奈墜落,也不過三年多的光景。這背后,也映射了市場對于基因療法的態(tài)度變化,從未知的擔心,再到充滿期待的追捧,再到如今歸于平靜。

不少人已經(jīng)意識到,雖然長遠來看,基因療法仍然具有無限的潛力、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是短期來看,基因療法針對適應癥多為罕見病,仍屬于一個小眾治療手段。

基因療法中像Zolgensma一樣的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都如同藍鳥生物一樣,深陷虧損的泥潭之中。

從全球視角來看,基因療法的安全性和商業(yè)化問題仍然還未完全找到答案。而在這之前,基因療法仍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但又危險重重的地方。

       原文標題 : 基因療法第一網(wǎng)紅,翻盤越來越難了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