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千億級市場無人配送:如何從風口到浪潮?
無人配送正在從風口演變?yōu)樾碌睦顺薄?/p>
按照美團官方對外發(fā)布的公告,騰訊以4億美元的價格認購美團1135萬股,資金主要用于無人車、無人機配送等前沿技術研發(fā)。大眾認知里擅長“送外賣”的美團,已然開始在無人配送領域進行緊鑼密鼓的布局,和毫末智行、賽格威、優(yōu)地科技等推出了多款配送機器人或無人配送車。
簡單回顧下無人配送在2021年的熱度,騰訊和美團的野心似乎不言而喻。經歷了無人車在疫情期間的練兵、“解放外賣小哥”的呼聲,以及政策上的系統性利好,無人配送迅速成為互聯網巨頭和資本追逐的新焦點,毫末智行代表的自動駕駛公司也在“舍命狂奔”, 試圖拿到更好的“生存籌碼”。
只是外界也出現了對無人配送賽道過熱的質疑,到底是資本推波助瀾下的虛火,還是技術和場景融合的必然?透過無人配送行業(yè)在2021年上半年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確切的答案。
01 巨頭們釋放的信號
外賣和物流大軍的出現,曾經深度改寫中國互聯網的商業(yè)格局。面對無人配送這樣的新興物種,利益相關的互聯網巨頭們可謂相當謹慎,紛紛在資本和技術層面展開角逐,生怕錯過潛在的機會窗口。
巨頭們一次次脫虛向實的落子,也為外界提供了窺探無人配送市場的視角:新一輪的“圈地運動”正在有序進行中。
一向“善戰(zhàn)”的美團,在無人配送賽道表現出了勢在必得的攻勢,僅在過去半年中就向外界釋放了兩個標志性信號:一是在4月20日的時候發(fā)起了近100億美元的募資計劃,并宣稱資金主要用于科技創(chuàng)新,無人車和無人機配送被重點提及,也就有了文初的一幕;二是在4月底推出了新一代無人車魔袋20,這款由毫末智行提供量產服務的車規(guī)級無人配送車,已經具備L4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
嗅覺敏銳的阿里,同樣將目光盯向了無人配送賽道,在力道和速度上可以說絲毫不遜于老對手美團:去年9月份的云棲大會上,阿里首次向外界演示了可量產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主要向園區(qū)、學校、小區(qū)等場景提供外賣、快遞等最后三公里配送服務;一個多月前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首席技術官程立正式向外界宣布將在一年內投入1000輛“小蠻驢”進入校園和社區(qū)的菜鳥驛站。
京東和蘇寧也躍躍欲試。前者宣布和行深智能、鑼卜科技、智行者、高深智圖等企業(yè)合作的無人配送車已經進行實驗性部署,其中京東物流的無人配送車“大白”在武漢跑了超過6800公里的街道,運送了約1.3萬件包裹;后者進行了“臥龍”無人車的路測,包括自動識別路標并通過紅綠燈路口,在100米開外就能夠發(fā)現障礙,行進過程中自主規(guī)劃路線、避開障礙物、返回充電等等。
巨頭們親身下場的同一時間,無人配送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派也動作頻頻。比如前面提到的毫末智行,除了為美團提供量產服務,自身也推出了小魔駝、小魔盤等產品,以及一系列場景化的定制方案,包括幫助人類解決繁重的物品運送工作的“自動跟隨載物平板機器人”、 為主人運送物品、衣物等功能的“自動跟隨載物出行機器人”。
可以看到,盡管不同玩家的技術成熟度還有些差距,但“落地”已經是一種行業(yè)共識。相較于外冷內熱無人駕駛汽車,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無人配送車似乎有了規(guī);慨a的可能,哪怕短時間內在成本上仍高于人工。
乃至于可以根據巨頭們整齊劃一的動作,給出一個大膽的預測:2021年下半年開始,無人配送車將陸續(xù)出現在校園、園區(qū)、社區(qū)等特定場景中,既是為了廣泛地教育市場和用戶,也隱藏了巨頭們的野心,在無人配送產業(yè)中搏一個有利的站位。
02 商業(yè)化的最后一步
巨頭們的戰(zhàn)略布局和市場卡位,為無人配送的前景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可這股熱度能夠維持多久,最核心的變量還是商業(yè)化進程。倘若只有幾十臺的演示性產品,規(guī);涞氐拈T檻不被掃除,市場進程終究會再次放慢。
新冠疫情時物流配送的“壓力測試”,無疑是無人配送行業(yè)跨周期崛起的主要誘因,并逐漸衍生出了三個利好因素:
一是無人配送車身份的“合法”。
5月份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qū)頒發(fā)了國內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首次給予了無人配送車相應的路權!昂戏ㄉ矸荨钡膬r值在于無人配送車的制度性規(guī)范,比如借道、超車、倒車等上路通行規(guī)則,尺寸、載重、速度等上路車輛標準,以及安全監(jiān)管和車輛保險。監(jiān)管和標準層面的市場空白被填補,等于為無人經濟業(yè)態(tài)的出現培育了“土壤”。
二是無人配送車的加速量產。
和產業(yè)分工高度成熟的汽車工業(yè)不同,無人配送車的量產可以說是整個產業(yè)最大的短板。不僅要在車輛穩(wěn)定性、非實時操作系統、決策規(guī)劃和運動控制技術等方面持續(xù)優(yōu)化,還要逐步打通產業(yè)鏈的上下游環(huán)節(jié),向一些上游供應商定制零部件。利好的消息是,國內無人配送車的產業(yè)鏈初步成型,毫末智行等有傳統汽車工業(yè)背景的廠商已經實現了規(guī)模化量產的全流程,設計產能每年 5000 輛。
三是無人配送車的成本下降。
辰韜資本曾在《末端無人配送賽道研究報告》中認為,當下制約無人配送車大量投入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因素,包含軟硬件成本、運營成本、運營效率等。目前單臺無人配送車的成本在20—25萬元左右,相較于外賣小哥普遍6000元上下的月收入,一臺無人配送車的造價約等于4位外賣小哥的年收入。但外界普遍認為,單車成本將隨著規(guī);慨a下降,預計在三年內降至10萬元以內。
商業(yè)化被證實是最切實的驅動引擎,商業(yè)化落地的最后一步有了破局的可能后,市場作出反應不可謂不激烈。
京東、阿里、美團等巨頭均表示在年內投放千臺級的無人配送車隊,并在三年內投放上萬臺車輛。同時冷靜了一段時間的資本市場,也在2021年重押無人配送賽道,毫末智行、白犀牛、行深智能、PIX等均在上半年完成了新一輪融資,其中毫末智行在Pre-A輪融資的規(guī)模就達到3億元,是多家公司里最高的。
03 被驗證的配送場景
倘若互聯網巨頭們如約履行目標,資本市場保持已有的激情,無人配送賽道大概率是自動駕駛最先爆發(fā)的細分市場。由此所引發(fā)的連鎖反應,可能對現有的配送協作鏈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甚至是全面重構。
畢竟電商、外賣等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配送環(huán)節(jié)的供需失衡也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0》中披露的數據,如果將勞動力人口的年齡定義在16—59歲的話,國內的適齡勞動力人口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近3000萬。而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2019年國內即時配送的訂單量已經達到182.80億單。同時艾瑞咨詢的調查數據顯示,國內餐飲外賣產業(yè)的年度增長高達39.3%。
同樣的還有快遞行業(yè),即使是疫情肆虐2020年國內,快遞業(yè)務量的增長照舊高達30.8%,以至于北京、廣州、上海等30多個城市出現了配送人員短缺的情況。
一增一缺的背后,無人配送逐漸從癢點升格為痛點,至少在快遞、外賣、商超零售等場景中,無人配送的價值正在被驗證。
在外賣場景中,美團和餓了么占據了95%的市場份額,也是驅動美團、阿里搶占無人配送市場的直接誘因。何況外賣配送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產業(yè),邊際成本深度影響著平臺的營收狀況,美團的策略正是借助無人配送車降本增效,進而降低配送的邊際成本,盡管現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快遞場景中,阿里、京東和拼多多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有足夠的動力自建一套物流無人配送體系,菜鳥的小蠻驢、京東物流的大白就是對應的例子。就已有的案例來看,阿里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建立了22臺無人車組成的阿里小蠻驢車隊,負責將包裹從菜鳥驛站分送至27棟宿舍樓。
在商超場景中,雖然市場份額高度分散,零售前100企業(yè)的市場占比只有20.9%,但龐大的市場規(guī)模和用戶習慣的變遷,依舊有不少頭部玩家在無人配送領域布局。比如物美和毫末智行的合作,由毫末智行提供整車服務,用戶在多點APP下單后無人配送車能自動送貨,對短缺的人工運力進行了有效的補充。目前已在北京順義地區(qū)進入常態(tài)化運營,累計服務近千單。
借用毫末智行CEO顧維灝的觀點:“自動駕駛的商業(yè)化有三個規(guī)律,從低速到高速,從載物到載人,從商用到民用!
可見無人配送的商業(yè)化落地,并不是資本催熟的產物,而屬于需求撬動的場景變革,同時也是自動駕駛商業(yè)化的注腳,被驗證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運營、產品和用戶體驗。
04 下一個千億級市場
根據快遞和即時配送的業(yè)務量和增長速度,5年后將是一個日均配送10億單的巨大市場,即便按照快遞業(yè)末端配送1.2元/件的價格計算,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4000億元的量級,等待無人配送行業(yè)的將是千億級的市場。
正如恩格斯的觀點: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無人配送恰好符合這一邏輯。人社部在4月份發(fā)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100個最短缺職業(yè)排行”中,看似低門檻的快遞員卻位列第八?紤]到快遞配送人員工作流動性大、雇傭難度高的特征,無人配送所迎合的不僅僅是人口紅利消失的宏觀態(tài)勢,也在滿足近乎棘手的需求。
正是千億級市場的誘惑和越發(fā)剛需的訴求,為無人配送產業(yè)鏈的理性成長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合理的社會分工。
在初步成型的產業(yè)鏈中,上游是硬件和零部件供應廠商,涵蓋線控底盤、激光雷達、攝像頭、計算平臺等等,出現了禾賽科技、地平線、毫末智行等企業(yè);中游是解決方案公司,一類是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等基于場景進場的互聯網巨頭,一類是白犀牛、新石器、行深智能、毫末智行等有自動駕駛研發(fā)和技術背景的創(chuàng)業(yè)者;下游是電商、商超、快遞、外賣、本地生活等配送需求方。
其中一些參與者橫跨上游和中游,也有一些玩家同時布局中游和下游,但市場上并未充斥無序的競爭,合作的態(tài)度遠大于對抗。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團和毫末智行,在二者聯合打造的魔袋20上,美團的優(yōu)勢是自研技術、豐富的落地場景和積累的運營經驗,毫末智行定位于無人配送車生態(tài)平臺的助力者,解決生產組裝、供應鏈、方案落地等量產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問題,同時業(yè)務范疇也涵蓋系統工具、車輛服務和運力服務。
這樣的合作案例也印證了毫末智行COO侯軍的觀點:“未來物流車的市場非常龐大,現在都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大家要抱團取暖,一起培養(yǎng)這個生態(tài)!
市場早期的競合氛圍,對無人配送的長遠發(fā)展有著深刻的意義。由于國內人口密度較大,訂單的配送距離相對較短,相比于美國等市場有著訂單密集度高的優(yōu)勢,為無人配送提供了加速普及的天然優(yōu)勢,不排除像電商行業(yè)那樣先在國內高速增長,再逐步向海外市場擴展?jié)B透的可能。
05 結語
無人配送在2021年上半年邁出了落地的重要一步,然而整個配送市場還存在諸多的困境和痛點,譬如配送物品的種類繁雜、配送場景和路徑復雜、無人配送車上路的問題未徹底解決、配送成本偏高等等。
上下游的玩家們可能需要五年乃至十年的時間教育市場,在一次次的驗證中找到規(guī);占暗墓拯c。所幸無人配送的市場前景足夠誘人,根據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未來十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將采取自動配送,彼時可能是一個萬億級的大藍海市場,包括美團、京東、阿里、毫末智行在內的玩家們,沒有一個愿意錯過從中分一杯羹的機會。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