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fā)布!

2019-02-27 14:53
來源: 鎂客網

6. 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我國首顆天文衛(wèi)星悟空號(DAMPE)的電子宇宙射線的能量測量范圍比起國外的空間探測設備(如AMS-02、Fermi-LAT)有顯著提高,DAMPE合作組基于悟空號前530天的在軌測量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高能量分辨率和低本底對25GeV—4.6TeV能量區(qū)間的電子宇宙線能譜進行了精確的直接測量。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評獎委員會秘書Lars Bergstrom教授肯定了這是首次直接測量到這一拐折。

7.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和徐莉梅研究組與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研究組等合作,開發(fā)了一種基于高階靜電力的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刷新了掃描探針顯微鏡空間分辨率的世界紀錄,實現了氫原子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并發(fā)現特定數目的水分子可以將水合離子的遷移率提高幾個量級。這對離子電池、防腐蝕、電化學反應、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很多應用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

8. 創(chuàng)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研究組與美國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和Eric Betzig等合作,發(fā)展了掠入射結構光照明顯微鏡(GI-SIM)技術,該技術能夠以97納米分辨率、每秒266幀對細胞基底膜附近的動態(tài)事件連續(xù)成像數千幅。研究人員利用多色GI-SIM技術揭示了細胞器-細胞器、細胞器-細胞骨架之間的多種新型相互作用,深化了對這些結構復雜行為的理解。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杜克大學Xiao-Fan Wang教授評論認為,這項工作發(fā)展了一項可視化活細胞內的細胞器與細胞骨架動態(tài)相互作用和運動的新技術,將會把細胞生物學帶入一個新時代。

9. 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與合作者的研究顯示,水稻生長調節(jié)因子GRF4和生長抑制因子DELLA相互之間的反向平衡調節(jié)賦予了植物生長與碳-氮代謝之間的穩(wěn)態(tài)共調節(jié)。通過將GRF4-DELLA平衡向GRF4豐度的增加傾斜,可以在維持半矮化優(yōu)良性狀的同時提高“綠色革命”品種的氮肥利用效率并增加谷物產量。Nature期刊發(fā)表評論文章認為,該育種策略宣告了“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10. 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和英國?巳卮髮WRobin Dennell領導的團隊歷經13年研究,在陜西省藍田縣發(fā)現了一處新的舊石器地點——上陳遺址。上陳遺址212萬年前最古老石器的發(fā)現將藍田古人類活動年代推前了約100萬年,使上陳成為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跡地點之一。這將促使科學家重新審視早期人類起源、遷徙、擴散和路徑等重大問題。此外,世界罕見的含有20多層舊石器文化層的連續(xù)黃土-古土壤剖面的發(fā)現將為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黃土研究拓展一個新研究方向,同時將對古人類生存環(huán)境及石器文化技術的演進給出年代標尺和環(huán)境標記。

<上一頁  1  2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