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FDA癌癥藥物批準的趨勢
前言
人們對癌癥治療藥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然而第一批廣泛使用的化療產(chǎn)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化學毒物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1949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首次批準癌癥的化學療法,即氮芥用于治療霍奇金淋巴瘤。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隨著靶向治療的出現(xiàn),癌癥治療的前景發(fā)生了巨大變化。1998年,曲妥珠單抗(一種抗HER2抗體)被批準用于治療乳腺癌,2001年,伊馬替尼(一種小分子BCR–ABL抑制劑)被批準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這被認為開創(chuàng)了精準腫瘤學的時代。
自進入21世紀以來,癌癥治療格局又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免疫療法和新的靶向藥物使患者的預后得到了顯著改善。1995年至1999年,美國所有癌癥的死亡率為206/100000;而到了2014-2018年,這一比例降至每10萬人155.5人。2016年至2017年,癌癥總死亡率出現(xiàn)了最大的單年下降,降幅為2.2%。
這里我們總結(jié)了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FDA批準腫瘤治療藥物的趨勢,可以發(fā)現(xiàn)腫瘤適應癥批準率在這段時間內(nèi)有所上升,新治療方法的批準率也有所上升。其他趨勢包括生物標志物定義人群的批準份額略有增加,以及腫瘤位點不可知批準的出現(xiàn)。這些變化有助于我們探究未來腫瘤學藥物開發(fā)的趨勢。
腫瘤藥物批準的總體趨勢
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間,206種不同的腫瘤學產(chǎn)品共獲得573項腫瘤學適應癥批準,其中50項批準授予細胞毒性藥物,277項批準授予靶向藥物,246項批準授予生物藥。
在此期間,批準率急劇上升;平均年度批準從2000-2004年的每年7.4項增加到2017年至2022年的每年56項(增長757%)。自2009年以來,這一趨勢完全是由靶向藥物和生物藥的批準率增加推動的,而細胞毒性藥物的批準率要低得多。2000年至2019年,靶向藥物的批準率略高于生物藥,但2020-2022年生物藥的批準率超過了靶向藥物。
治療藥物批準的數(shù)量和時間因疾病部位而異。自2014年以來,乳腺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批準率普遍增加。而對于腦癌和頭頸癌,批準的數(shù)量很少;皮膚癌和甲狀腺癌在2000年至2010年沒有新產(chǎn)品批準,但近年來每年的批準數(shù)量顯著增加。2015年以來,肺癌、淋巴瘤、泌尿生殖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獲得的批準最多,在過去8年中,每種癌癥都獲得了≥35項批準。
2017年,抗PD1抗體pembrolizumab首次獲得位點不可知批準,用于治療某些高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實體瘤患者,F(xiàn)在已經(jīng)有八項位點不可知的批準用于七種不同的藥物,所有這些藥物都應用于實體瘤。
治療產(chǎn)品類別批準的趨勢
與所有其他類別相比,激酶抑制劑作為一種靶向藥物,獲得了最多數(shù)量的批準。第一種此類藥物(伊馬替尼)最初于2001年獲得批準,激酶抑制劑在2022年獲得批準最多。獲得批準數(shù)量第二高的類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這是一類靶向生物藥,盡管它在2011年才首次進入市場,但近幾年飛速增長。
自2000年以來,有五種不同的藥物分別獲得了12項或更多的批準:三種ICI(pembrolizumab、nivolumab和atezolizumab)、一種抗VEGFR的抗體藥物(貝伐單抗)和一種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除激酶抑制劑和ICI外,還有29種藥物類別也為批準的腫瘤學產(chǎn)品格局做出了貢獻?鼓[瘤相關抗原(TAA)抗體獲得了第三多的批準。許多細胞毒性藥物類別,如DNA損傷劑、抗代謝劑和微管抑制劑,在2010年之前獲得了大部分批準。
31個藥物類別被進一步細分為99個亞類,這些亞類囊括了特定的治療靶點和機制。其中激酶抑制劑具有最多的亞類(21個),其次是靶向細胞毒性藥物(12個)和抗TAA抗體(11個),這表明這些類別中的藥物具有許多不同的分子靶標。其中抗PD-1抗體獲得最多批準(75個),幾乎是獲得第二多批準的BCR-ABL激酶抑制劑(27個)的三倍。有19個亞類至少獲得了10項批準:其中9個亞類屬于激酶抑制劑,4個屬于抗TAA抗體,3個屬于ICI。其余三個亞類分別是抗VEGFR、自體細胞治療和PARP抑制劑。
分子靶標和途徑的批準趨勢
大多數(shù)批準(97.4%)是針對與某些分子靶標結(jié)合或以其他方式影響某些分子靶標的藥物,剩余的批準沒有已知的分子靶標(2.6%)。206種獲批腫瘤適應癥的產(chǎn)品共有83個分子靶點,大多數(shù)靶標是單基因靶點(n=73)。對73個單基因編碼的分子靶標進行了分析,其中大多數(shù)(52%)是膜蛋白,也包括細胞質(zhì)(22%)、細胞核(21%)和細胞外(5%)蛋白。此外,這73種靶蛋白涉及46種不同的途徑,靶向最多的途徑是血管生成(12個靶蛋白)、B細胞活化(10個)和PDGF信號通路(9個)。
獲得批準最多的分子靶標是PD-1、EGFR和BCR-ABL1融合蛋白,PD-1的批準數(shù)量是EGFR的兩倍多。PD-1僅被ICIs靶向,EGFR被多種產(chǎn)品類別(激酶抑制劑、抗TAA抗體和雙特異性抗體)靶向,BCR-ABL1僅被激酶抑制劑靶向。此外,90%的分子靶標(75/83)僅被一類藥物靶向;而CD19被四種不同類別的藥物(抗TAA抗體、自體細胞治療、雙特異性抗體和靶向細胞毒性藥物)靶向,EGFR、HER2和BCMA分別被三種不同類別的藥物靶向。
此外,在聯(lián)合治療的適應癥中共有187項獲得批準,其中80項是針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基因靶點。在聯(lián)合適應癥中,兩種藥物最常靶向的途徑是T細胞耗竭信號通路(23種適應癥,其中16種是抗PD-1抗體和抗CTLA4抗體的組合)和腫瘤微環(huán)境途徑(19種適應證,其中13種是BRAF和MEK抑制劑的組合)。
基于生物標志物的批準趨勢
測序技術的進步和對癌癥基因組的探索開創(chuàng)了精準醫(yī)學的時代;谀承┻z傳改變或表達蛋白的生物標記物可用于識別癌癥亞型,并可用于識別可能受益于特定治療的患者群體。盡管大多數(shù)批準(61.1%)是針對未選擇的生物標志物人群,但38.9%(223/573)的腫瘤學批準是針對生物標志物定義的人群。
在大多數(shù)批準中指定的生物標志物包括HER2、EGFR、BRAF、HR:ER/PR和費城染色體。作為治療產(chǎn)品分子靶點最常見的生物標志物是HER2、費城染色體和EGFR。有77項批準(34.5%)使用的生物標志物不是藥物的已知分子靶標,這些批準最常見的生物標志物是HER2、PD-L1和dMMR。
生物標志物定義人群中的大多數(shù)批準僅針對生物標志物陽性腫瘤(78.5%);然而,32項批準(14.3%)要求腫瘤對某些生物標志物呈陽性,對其他生物標志物則呈陰性。還有16項批準(7.2%)僅針對生物標志物陰性的腫瘤。這些分析表明,生物標志物最常見的用途是識別對藥物的分子靶標呈陽性的腫瘤。
單藥和聯(lián)合批準的趨勢
自2000年以來,單藥適應癥約占腫瘤學批準的三分之二(364/551),約三分之一(187/551)的批準是針對聯(lián)合適應癥的。細胞毒性藥物聯(lián)合使用最頻繁(52%的批準),其次是靶向生物藥(43%);靶向藥物聯(lián)合使用的頻率較低,聯(lián)合適應癥僅占該組批準的23%。
對187項聯(lián)合適應癥的批準進行了分析,細胞毒性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最常與其他細胞毒性藥物聯(lián)合使用(78%的聯(lián)合批準);然而,這些批準主要發(fā)生在早期。靶向藥物也最常用于組內(nèi)組合,占組合批準的58%;其余的聯(lián)合批準包括皮質(zhì)類固醇(20%)、靶向生物藥(19%)和細胞毒性藥物(17%)。相比之下,靶向生物藥最常用于與細胞毒性藥物的組間組合(58%的聯(lián)合批準),而組內(nèi)組合的頻率較低(33%)。激酶抑制劑、ICIs和抗TAA抗體的批準組合適應癥數(shù)量最高(分別為41、40和38)。
小結(jié)
自2000年以來,腫瘤學治療藥物的開發(fā)速度有所提高。靶向藥物和生物藥迅速擴張,而細胞毒性藥物的開發(fā)步伐放緩。腫瘤學治療方法的創(chuàng)新有所增加,如CAR-T、新抗原疫苗和不可成藥靶點的突破。同時,新技術的出現(xiàn)也在推動腫瘤學藥物的開發(fā),如AI、基因編輯和單細胞分析技術。
總之,到目前為止,21世紀腫瘤治療藥物的開發(fā)速度和創(chuàng)新都有所加快。隨著許多富有前景的領域和技術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這些趨勢可能會繼續(xù)保持下去,從而為更多的癌癥患者帶來希望。
參考文獻:
1. Trendsin the approval of cancer therapies by the FD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t Rev DrugDiscov. 2023 Jun 21.
原文標題 : 21世紀FDA癌癥藥物批準的趨勢

圖片新聞
技術文庫
最新活動更多
- 1 2025高端醫(yī)療器械國產(chǎn)替代提速,這些賽道值得關注!
- 2 多數(shù)人錯估了關稅將對中國醫(yī)藥產(chǎn)業(yè)的影響
- 3 一季度醫(yī)療儀器及器械進出口報告:前十大出口市場在哪?
- 4 認購火爆,映恩生物打響18A IPO重啟信號槍
- 5 中國創(chuàng)新藥出海:機遇、挑戰(zhàn)與未來展望
- 6 核藥賽道解碼:高壁壘、國產(chǎn)替代與千億市場卡位
- 7 創(chuàng)新藥是避風港,更是發(fā)射臺!
- 8 第一醫(yī)藥扣非凈利潤僅687.40萬元:上!半[形土豪”要再沉淀沉淀
- 9 隱匿的醫(yī)療大佬,10年干出千億級公司
- 10 3月生物醫(yī)藥產(chǎn)業(yè)100個項目獲投,廣東最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