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T細胞導向療法中雙抗的空間因素

2021-09-22 08:58
小藥說藥
關注

前言

blinatumomab在治療復發(fā)或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方面的成功,使基于雙特異性抗體的T細胞導向療法成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開發(fā)的熱點。

這種分子結構是通過與T細胞上的CD3和癌細胞上的腫瘤相關抗原(TAA)的相互作用來連接T細胞和腫瘤細胞。通過繞過MHC/TCR識別,這種方法能夠在沒有克隆限制的情況下誘導T細胞活化,并克服因為MHC表達下調產(chǎn)生的腫瘤免疫逃逸。

近年來,隨著雙抗表達和純化技術的不斷突破,雙抗已經(jīng)發(fā)展出近70種結構,而不同的結構產(chǎn)生不同的抗原識別臂距離。鑒于幾何構型可能在形成免疫突觸中起關鍵作用,通過構建兩種不同形式的雙特異性抗體模式:diabody FC(DbFc)和基于IgG的分子模式,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更長結合臂的IgG分子結構對膜近端的抗原表位更有效,而擁有較短結合臂的DbFc對對膜遠端的抗原表位更有效。

雙抗形式取決于作用目的

隨著重組蛋白表達技術和抗體工程技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許多不同的抗體形式。最佳的抗體結構取決于所期望的生物效應及其潛在的結構條件。多特異性抗體用于各種目的,包括受體激活、阻斷、內(nèi)化、聚集、膜相關蛋白的結合或細胞毒性效應細胞的定向靶點。

人工免疫突觸的結構特征

抗原呈遞細胞(APC)與T細胞之間的生理免疫突觸(IS)是T細胞活化的關鍵。在T細胞膜上,IS顯示為一個嵌套的環(huán)狀結構,常被稱為“bullseye”。中心區(qū)cSMAC(中央超分子激活簇)包含諸如T細胞受體(TCR)復合物、共刺激分子CD28、抑制免疫檢查點(如PD-1或CTLA-4)、信號介質如Lck(淋巴細胞特異性蛋白酪氨酸激酶)和PKC(蛋白激酶C),以及穿孔素等細胞毒性分子。

cSMAC被周圍的SMAC(pSMAC)包圍,其中包含許多粘附分子,它們介導細胞-細胞的結合(如LFA1)。遠端環(huán)(dSMAC)包括抑制性酪氨酸磷酸酶CD45和動態(tài)肌動蛋白。APC和T細胞之間的膜距離約為13–15nm。試驗表明,一個拉長的膜間距降低了T細胞的活化,說明較近的距離是必須的,以適當?shù)卣T導T細胞活化。眾所周知,BsAb通過同時結合靶細胞上的TCR亞單位CD3ε和TAA來促進規(guī)則的細胞溶解免疫突觸的形成。人工免疫突觸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結構,與生理拓撲結構具有相同的特征。腫瘤和T細胞之間的膜間距非常重要,因此,抗體尺寸是突觸形成的一個關鍵參數(shù)。短結合臂對膜遠端抗原更有效

為了比較不同雙抗形式的結合臂與形成人工免疫突觸誘導T細胞活化能力之間的關系,實驗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雙特異性diabody Fc(DbFc)格式,它采用了更緊湊的構型。與的基于IgG的分子形式相比,兩個抗原識別臂之間的距離估計分別為3–6 nm和9–15 nm。


此外,為了系統(tǒng)地研究抗原表位位置在T細胞導向療法中的作用,實驗人員通過將表皮生長因子(EGF)樣結構域作為相對剛性的結構間隔物,設計了一系列表達BCMA抗原的細胞系,這些細胞系以不同的EGF樣結構域作為系鏈,以增加到靶細胞膜的距離。


研究發(fā)現(xiàn),在24小時的效應器靶標比(E:T比)為5:1時,所有三種分子在誘導T0細胞系裂解方面表現(xiàn)出幾乎相等的活性,T0細胞系在細胞表面呈現(xiàn)BCMA而沒有任何栓系。隨著到細胞表面的距離隨著EGF樣結構域數(shù)量的增加而增加,雙特異性IgG2誘導T細胞定向裂解的能力迅速減弱,而Db和DbFc在細胞系T0到T5中顯示出相當強的細胞毒性,T6和T7中的效力顯著降低。


這說明雙特異性抗體分子使T細胞與靶細胞接近的程度對免疫突觸形成的效率有重要影響。全長IgG和Db衍生分子的差異可以用兩個抗原結合位點的臂距來解釋,因為Db和DbFc結構更為堅硬和緊湊,導致T細胞和抗原表達細胞之間的距離相對較短,當超過T細胞活化的距離閾值時,雙抗的殺傷功能就會明顯下降。

長結合臂對膜近端抗原更有效

然后實驗人員檢查了相反的情況,抗原表位位于膜的近端區(qū)域,并被其上不同數(shù)量的結構單元所掩蓋。


于沒有任何掩蔽的M0v細胞系,兩種分子在15小時和24小時的時間點顯示出幾乎不可區(qū)分的EC50和Emax,24小時的數(shù)據(jù)清楚地顯示出更高的最大殺傷率和顯著的左移EC50。對于M2v和M4v,在15小時的時間點,DbFc活性明顯低于基于IgG的分子。

然而,這兩種分子的劑量-效應曲線在24小時時趨于一致,這個結果可能是由于T細胞活化的動力學差異導致,在足夠長的時間內(nèi),EGF樣結構域可能具有一定的結構靈活性,允許暴露膜近端BCMA抗原。對于M7v細胞系,即使在24小時,DbFc的Emax也穩(wěn)定在約50%,低于基于IgG的分子,這表明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柔韌性也不能克服空間位阻來補償DbFc橋接CD3和BCMA的低概率。

靶向不同表位的雙抗與體外活性的關系

為了深入了解表位位置如何影響雙抗的細胞殺傷活性,實驗人員在過度表達FLT3的EoL1急性髓系白血。ˋML)細胞系上設計并研究了多種FLT3/ CD3雙特異性抗體分子。FLT3是一種受體酪氨酸激酶,其胞外結構域由五個Ig樣結構域組成。


結果顯示,與一系列表達BCMA的工程細胞系的研究結果一致,針對FLT3不同結構域的雙特異性分子顯示出顯著不同的細胞毒性,其受到分子形式的強烈影響。靶向膜遠端結構域D1和D3的DbFc介導了比其IgG對應分子更有效的細胞毒性,可能是由于其使兩個細胞膜緊密結合的能力。


另一方面,針對膜近端結構域D4和D5的IgG雙特異性分子誘導特異性靶細胞裂解,而對于DbFc形式的相同抗FLT3抗體,在高達10 nM的濃度下未觀察到顯著的細胞毒性。

小結

通過使用兩種形式(基于IgG和DbFc)的雙抗,對抗原表位位置和雙抗分子激活T細胞的體外效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當抗原表位位于膜遠端區(qū)域時,DbFc形式更有效,而基于IgG的雙特異性分子對于被其他結構域掩蓋的膜近端表位更有效。

此外,在更具生物學相關性的背景下,針對FTL3抗原不同結構域的雙特異性分子證實了這些發(fā)現(xiàn)。因此,在設計T細胞導向療法的雙抗分子時,除了考慮抗體的親和力,分子形式,抗原特性之外,還需要注意不同雙抗形式與抗原結合表位位置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naviga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ceto optimize T-cell engaging protein therapeutics. MAbs. 2021; 13(1): 1871171.

2. Format and geometries matter: Structure-based design defines the functionality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Comput Struct Biotechnol J. 2020 May14;18:1221-1227.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