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的上市延遲,充分證明我們太樂觀了
商湯科技今天已經宣布了港股IPO延遲的消息,并打算退還申購款項。記性比較好的人應該會馬上回憶起一年多以前螞蟻集團的情況。區(qū)別在于,螞蟻集團上市擱淺主要是出于國內監(jiān)管部門的意志,商湯科技上市延遲則主要是出于美國監(jiān)管部門的意志。
我不禁想起了差不多三個月前,我有幸與港交所和香港投行界的一些朋友交流,大家普遍帶著樂觀的情緒。有人告訴我,港股市場已經準備好了承接中國大型科技公司的IPO,無論是在岸架構、紅籌架構還是VIE架構,無論是二次上市還是IPO,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企業(yè)服務行業(yè)——無一例外地都能接得住。聽到上述論斷,我的心情比較欣慰,因為這意味著互聯網及科技行業(yè)仍能獲得充足的資本,日子不會太難過。有誰不希望自己研究的行業(yè)日子好過呢?
然而,當時我還是有些擔憂的,因為港股畢竟是一個高度依賴外資、資本自由流動的市場。如果美國監(jiān)管部門對美資機構在香港的投資行為設置障礙怎么辦?如果美資機構因為風險偏好下降,不愿意賦予中概股較高估值怎么辦?說實話,在中概股整體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許多跨國基金經理的想法將是“遠離麻煩”,趕緊一走了之。從美股回到港股,就能完全解決問題嗎?
當時,有幾位投行界的朋友堅定地表示:沒有必要擔憂,因為中資機構正在全面獲取港股的定價權。已經有好幾家獨角獸公司的港股IPO是完全在中資機構支撐下完成的了;回港二次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機構股東也主要是中資(包括港股通和離岸中資機構)。有人告訴我,港股TMT行業(yè)可能有一半的資本已經由中國大陸提供,而且還能進一步增加。
總而言之,按照當時我聽到的說法,港股完全可以替代美股,成為中國互聯網及科技公司的主要上市地。很多媒體、很多券商分析師也是這樣認為的。大家都希望這是真的,我也希望。
現在,商湯科技的上市延遲,充分證明我們太樂觀了。
香港是一個國際自由港,它采用英美法系,它的貨幣盯住美元,它的資本可以跨境自由流動。這就意味著,港股市場不可能排除來自美國的影響。坦率地說,過去美國對港股市場施加的影響有限,很可能是不想管(或者來不及管),而不是不能管。
還可以進一步指出:只要人民幣尚未實現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就還是會受制于美元資本,也就是受制于美元的發(fā)行者——美國。任何公司或個人,跑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還需要使用美元資本,就會受制于美國監(jiān)管部門。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甚至悲哀的事情,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我們必須學會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繼續(xù)發(fā)展經濟,為企業(yè)尋找融資渠道。
我們無需指責港交所以及香港金融監(jiān)管部門。事實上,他們過去三年做的已經很不錯了——在2018年以前,港股市場只有騰訊等極少數上檔次的互聯網上市公司,而“硬科技”板塊根本就不存在,F在,港股已經有了幾十家首發(fā)或二次上市的互聯網及科技公司。在此期間,港股醫(yī)藥板塊的成長也非常迅猛;可惜我不懂醫(yī)藥,在此就不班門弄斧了。
正是過去三年的偉大成就,蒙蔽了許多人的眼睛,讓他們錯誤地認為:可以依托港股市場實現與美國資本市場的“脫鉤”,擺脫美國證交會和美國法律施加的各種束縛;換句話說,就是既享受自由流動的美元資本的好處,又不必受制于美國監(jiān)管者。
其實,我們早該知道,世界上哪有這么好的事情啊!
很多人至今還很樂觀。今天下午,當商湯科技IPO延遲的消息傳來,還有人滿不在乎地對我說:“沒什么要緊的,大不了回A股科創(chuàng)板上市唄,還能享受更高的估值!”
如果A股科創(chuàng)板真的裝得下這么多科技公司的話,那它早就裝了,F實是,科創(chuàng)板現在已經有點擁擠了;如果再要放一大堆新的公司進去,你可以想象本土投資者的驚愕和不安。就算科創(chuàng)板愿意裝下商湯科技這樣的公司,它大概率也不會愿意裝下那些消費互聯網公司,因為它們不屬于“硬科技”范疇。
就算沒有美國監(jiān)管部門的干預,大部分公司在港股上市本來也沒有在美股容易。自從今年年初以來,已經有幾十家公司被傳聞要在港股上市,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付諸行動。不用我說,相信每個人都能列舉出幾個赫赫有名的例子。
附帶說一句,任何做過較長時間的港股投資的人,都會痛苦于港股流動性的低下。過去幾年,隨著中資的不斷增加,港股流動性有了一些緩解;但是,這并不改變港股每日成交量不及美股一個零頭的事實,也不改變港股的小盤股長期被低估、幾乎沒有機構關注度的事實。
還是那句話:哪怕美國監(jiān)管部門不施加任何干預,港股市場也很難撐起中國互聯網及科技行業(yè)的盤子。何況,美國監(jiān)管部門是一定會干預的,那就是雪上加霜。
以上問題究竟應該怎么解決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幾個月前的我們還是過于樂觀了。
或許現在我們還是過于樂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