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蘋果谷歌果斷“瘦身”,智能音箱完了?

2021-03-28 10:45
BT財經
關注

六年了,它還停留在放音樂/查天氣/定鬧鐘……

文丨Han

BT財經原創(chuàng)文章

所有在制造智能音箱的企業(yè),都對其抱有極大的期許,希望它可以成為鏈接所有智能家居的“核心”,希望它成為付費業(yè)務的新入口,但是六年了,它還停留在放音樂/查天氣/定鬧鐘……

2014年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問世,并迅速風靡全球獲得成功。

Echo的突然爆發(fā)讓智能音箱領域迅速涌入諸多競爭者,其中既有國際科技巨頭谷歌、蘋果,也有國內頂尖玩家阿里、百度、小米等。

但近十年過去了,除了亞馬遜,智能音箱領域幾乎沒有第二個勝利者。2021年3月蘋果宣布HomePod停產,小度音箱、天貓精靈、小愛同學至今還只是被用來放音樂、查天氣、定鬧鐘、拉窗簾,甚至到現(xiàn)在還無法點播英文歌……

智能音箱的智力成長緩慢,它是AI時代最大的偽命題嗎?

亞馬遜為什么要制造Echo?

在聊“智能音箱是不是AI時代的偽命題”前,我們不妨先來想一想:亞馬遜作為智能音箱領域“目前為止惟一的成功者”,究竟做對了什么。

Strategy Analytics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亞馬遜Echo是全球出貨量最高的智能音箱,占據高達20%的市場份額。而亞馬遜獲得的甜頭,遠不止“音箱大賣”那么簡單。

起初市場只看到了Echo音箱的熱賣,但往往忽視了亞馬遜從一開始就并不指望靠賣Echo音箱掙錢這個事實。亞馬遜是將Echo作為更加深層次切入用戶生活的窗口,借助智能語音助手Alexa,進一步激發(fā)電商業(yè)務的潛能,并用數據錘煉公司云服務、AI算法等業(yè)務的升級。通過Echo,亞馬遜做成了兩件大事。

其一,人工智能有個特點,和人類交互越多,自身越“聰明”。通過以億計次的語音交互,智能語音助手Alexa在大數據的錘煉中升級迭代,成為市面上最“聰明”的智能助手,并且這個先發(fā)優(yōu)勢形成了滾雪球效應,在日后的競爭中越來越領先。

其二,Echo作為直接觸達用戶的終端,促進了亞馬遜電商銷售。有一個連亞馬遜都深感驚喜的收獲是,因為不同于智能手機或電腦的購買體驗,智能音箱的用戶大多抱著選購生活用品的心態(tài),購買過程更少去精挑細選、下單更為果斷,讓購買轉化率表現(xiàn)高于其他終端。

所以說,亞馬遜根本不關心通過Echo直接掙了多少錢,更在意的是通過Echo覆蓋了多少用戶、間接創(chuàng)造了多大的價值。

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具象地看一下: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曾經估算,2020年Echo為亞馬遜帶來的收入約為100億美元以上,其中來自Echo智能音箱直接銷售的收入約50億美元,剩下一多半將是語音銷售帶來的間接收入。

而隨著這兩年亞馬遜在流媒體(如付費影視、付費音樂)領域的進一步深耕和完善,Echo這個“杠桿”將會撬動更大的價值。

舉一個具體一點的例子:消費者花一百美元買了個Echo音箱,隨后可能還會花每個月20美元去購買亞馬遜音樂服務。嫌20美元一個月太貴?那還可以購買亞馬遜電商會員Prime和音樂的“打包特惠”,二者加起來差不多25美元一個月。

這時候你應該看出來了,Echo是亞馬遜整個業(yè)務生態(tài)鏈中的一環(huán),一個Echo音箱可能帶來一個音樂會員和一個購物會員。從休閑娛樂到網上購物,Echo音箱作為入口能夠撬動的是巨大的消費空間。

這一套“玩法”其實亞馬遜并不陌生。曾經Kindle設備風靡全球,帶著亞馬遜電子書店、乃至整個電子書行業(yè)起飛,和如今的Echo是一個套路。

這樣龐大完善的閉環(huán),不就是科技巨頭們都夢寐以求的“生態(tài)”么?規(guī);摹熬上服務+線下設備”閉環(huán),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亞馬遜帝國。

國際巨頭砍業(yè)務 蘋果谷歌果斷“瘦身”

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亞馬遜這樣完整、閉合的產品鏈,其他公司可能玩不轉以智能音箱為終端驅動、推動整體業(yè)務的發(fā)展。就連蘋果、谷歌這樣的巨頭,也在走彎路。

不久前,谷歌和蘋果前后對自家的智能音箱進行“瘦身”。谷歌2020年拿掉了大尺寸智能音箱Home Max產品,而主推小尺寸Nest Studio;蘋果于2021年3月“無預警”宣布停產HomePod,讓市場反饋更好的HomePod Mini作為該產品條線的主打。

這里以中國消費者更熟悉的蘋果為例。當蘋果宣布停產HomePod的時候,不少人從音質、性價比等角度去分析,但是蘋果真正的目的是降低智能音箱的成本,降低門檻,來為自己的流媒體服務吸引更多的用戶。

比如,一個人可能沒有8000塊去買一臺最新iPhone,但可以輕松搞定一臺749元的HomePod Mini。雖然蘋果從HomePod上掙不到什么錢,但為Apple Music、Apple News這樣的音樂新聞付費流媒體服務多拉進來一個“潛在用戶”。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部分業(yè)務的收入。據財報顯示,近些年流媒體收入一直是蘋果復合增速最快的板塊,在音樂等行業(yè)幾乎成為壟斷渠道,Apple Music等流媒體占美國音樂產業(yè)收入的79%。想要進一步滲透市場并將這一渠道變現(xiàn)、并保持流媒體收入業(yè)務的增速,HomePod智能音箱的布局格外重要。

總結來說,放棄HomePod、用更便宜的HomePod Mini去打天下,其實是蘋果降低硬件門檻、為自家軟件服務繼續(xù)引流的策略。蘋果其實從來無意去搶占真正的音箱市場,尤其未曾真正打入高端音箱市場,自然也沒有“放棄”這一市場之說。

從市場反饋來說,HomePod Mini的銷量也遠好于HomePod,這也是蘋果舍得快刀砍去后者的重要因素。

同樣在砍智能音箱業(yè)務的谷歌,拿掉的也是價格更高的一款產品Google Home。翻看幾年前的國外科技博主測評不難發(fā)現(xiàn),Google Home被亞馬遜Echo打得落花流水,最大的原因就是價格太高。

現(xiàn)在谷歌逐漸反應過來,市場缺的并不是小眾而挑剔的高級音箱,而是便捷快速接入智能生態(tài)的產品。昂貴的產品無異于抬高了用戶接觸付費流媒體的門檻,而真正的音箱發(fā)燒友也“看不上”這些智能音箱的音質。

1  2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