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5年炸出三款大藥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在人類的5號染色體上,有一個名叫SMN1的基因,它的存在是決定人體合成SMN蛋白的關鍵。SMN蛋白對運動神經(jīng)元的存活至關重要,如果SMN蛋白不足,那么就會導致運動神經(jīng)元逐漸退化并死亡,反映到機體上也就引起肌肉無力和萎縮。
這種由SMN1基因缺失所造成的肌肉萎縮病癥,在臨床被稱作脊髓性肌萎縮癥(簡稱SMA),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罕見病,只有父母雙方都攜帶至病基因才有可能發(fā)病。
然而,SMA雖被冠以“罕見” 之名,卻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谖覈笠(guī)模人群篩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SMA攜帶率約為1/56,每9788名嬰兒中既有1例患兒,且極其容易造成嬰兒夭折,被稱為“嬰幼兒頭號遺傳病殺手”。
自19世紀90年代首次被發(fā)現(xiàn)以來,SMA已經(jīng)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但由于遲遲沒有找到明確的分子靶點,致使SMA始終缺乏對因治療的藥物。2016年12月,渤健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Nusinersen Sodium,商品名 Spinraza)成功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SMA對因靶向藥物,人類才逐漸看到了戰(zhàn)勝SMA的曙光。
01百年探因之旅
人類對于SMA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奧地利神經(jīng)疾病學家圭多·韋德尼格在一對10月齡的兄弟身上,發(fā)現(xiàn)了明顯肢體無力的癥狀,對于這種“虛弱無力的怪病”,韋德尼格首先將其命名為SMA。
此后的幾年中,德國神經(jīng)疾病學家約翰·霍夫曼也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了7位類似患兒,這些孩子在出生幾個月后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肌無力癥狀,而且這種疾病呈現(xiàn)一定的家族性。在患兒身上,霍夫曼發(fā)現(xiàn)他們的脊髓前角部位的運動神經(jīng)元出現(xiàn)退化癥狀,這是導致骨骼肌功能受損的根本誘因,自此SMA的病理特征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
隨著業(yè)界對于SMA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SMA分型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1956年,Kugelberg和Welander報道了發(fā)病晚、緩慢進展的成人型SMA;1964年,Dubowitz教授發(fā)現(xiàn)了雖在嬰幼兒期起病,但進展緩慢的中間型SMA;1992年,SMA被正式分為I、II、III型,之后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胎兒起病的0型和成人晚期起病的IV型。
然而,科學家們雖然能夠對SMA的癥狀進行全面剖析,但始終沒有找到SMA發(fā)病的真正誘因,因此人類對于SMA的治療也始終停留在緩解性的對癥治療為主。
如果說1891年首次發(fā)現(xiàn)SMA是第一座里程碑的話,那么1995年SMN1基因的發(fā)現(xiàn)則是人類攻克SMA的第二座里程碑。當人們逐漸了解SMN1基因在運動神經(jīng)元中扮演的重要地位時,才最終發(fā)現(xiàn)SMA真正的發(fā)病誘因在于SMN1基因的突變或缺失,后續(xù)肌無力癥狀只是SMN1基因缺失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基于這一突破性認知,科學家們開啟了針對SMA致病基因和運動神經(jīng)元存活蛋白的治療藥物的探索之旅。在隨后的五年內,小白鼠、斑馬魚和果蠅等SMA動物模型相繼被開發(fā)出來,這些模型能夠很好地模仿SMA患者的癥狀,為后續(xù)的治療藥物研發(fā)奠定了堅實基礎。
最終,由渤健孵化的小核酸藥物Spinraza成功在2016年獲得FDA批準上市,不僅打破了SMA無對癥藥的困境,而且也開啟了小核酸藥物的新紀元,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最暢銷的小核酸藥物。
02SMA競爭格局
Spinraza橫空出世后,羅氏的利司撲蘭(Evrysdi)和諾華的索伐瑞韋(Zolgensma)也先后獲批,目前呈現(xiàn)三足鼎立之勢。
隨著越來越多新藥獲批上市,SMA治療藥物市場格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jù)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報告,2023 年全球SMA市場規(guī)模約為15.3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達到38.6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為10.7%。
(1)Spinraza
Spinraza是一款SMN2基因的剪切修飾劑,屬于含18個堿基的反義寡核苷酸(ASO),用于治療因SMN1基因(位于染色體5q)突變或缺失,造成SMN蛋白缺乏,進而引起的SMA。
之所以Spinraza能夠起到作用,主要原因是SMN1基因并非唯一生成SMN蛋白的基因,存在于著絲粒側的SMN2基因也能生成SMN蛋白,只不過在第7外顯子的一個位點處發(fā)生了C→T的替換,形成可變剪接位點,導致SMN2只能合成部分全長SMN蛋白,而其他非全長的則被降解,導致不發(fā)揮功能。
作為一款SMN2基因的剪切修飾劑,Spinraza與SMN2基因上反向調控外顯子7表達的序列相結合,抑制剪接因子的作用,使外顯子7在剪接過程中被保留,能夠產生全長mRNA,從而增加完整長度SMN蛋白的產生。該藥物通過鞘內注射給藥,直接將藥物輸送到脊髓周圍的腦脊液(CSF)中,發(fā)揮治療作用。
在多項臨床試驗中,Spinraza均顯示出較好的安全性及療效,部分患兒實現(xiàn)了超越其自然發(fā)育里程碑的進步,絕大多數(shù)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得到顯著改善。
2016年7月,渤健從Ionis公司獲得了Spinraza的全球開發(fā)、生產和商業(yè)化許可。同年12月,Spinraza獲FDA批準上市,隨后在2017年6月和2020年2月分別獲得EMA及NMPA批準上市。
作為首款SMA的精準靶向治療藥物,Spinraza上市定價高達12.5萬美元/瓶。上市首年,Spinraza銷售額就高達8.84億美元,并在2021年達到銷售峰值24.06億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Spinraza營收雖有下滑,但依然能夠貢獻11.52億美元的營收。
圖:Spinraza營收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2)Evrysdi
Evrysdi是一種口服小分子藥物,其通過選擇性與SMN2基因前mRNA中的2個剪接調控位點結合,增強U1 snRNP的識別能力,同樣改變剪切,從而增加全長SMN mRNA和蛋白水平。
該藥為液體狀態(tài),采用口服給藥方式,每日1次,是首個可在家使用的SMA療法。2020年8月,Evrysdi獲美國FDA批準上市,2021年3月及6月分別獲得EMA及NMPA批準上市,中文名艾滿欣。
不同于Spinraza需要通過鞘內注射給藥,口服使得Evrysdi的患者依從性大幅提升。同時,Evrysdi能夠透過血腦屏障,在全身組織中廣泛分布,包括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外周組織。
在美國市場,Evrysdi的定價為11700美元每60mg/瓶,年治療費用在14萬至34萬美元之間,是治療費用最低的SMA藥物。在上市后的首個完整年度,Evrysdi全球銷售額就超過 6.5 億美元;2023年全球銷售額達到16.46 億美元,同比增長34.6%;2024年上半年繼續(xù)延續(xù)增長態(tài)勢,達到9.5億美元,同比增長25%。
(3)Zolgensma
Zolgensma是SMN1基因替代治療藥物,通過自我互補的腺相關病毒血清型-9載體,將1個或多個SMN1基因拷貝傳遞到運動神經(jīng)元的細胞核,使外源性基因在宿主細胞內持續(xù)表達目的蛋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優(yōu)勢在于僅需單次靜脈注射,即可讓患者獲得終身臨床療效,且不整合至宿主基因組,安全性較高。
臨床III期STR1VE試驗結果顯示:1型SMA患兒在出現(xiàn)癥狀后接受治療,91%的患兒存活且不需要呼吸輔助,64%的患兒可以獨立坐至少30秒,顯示出強大的治療效果。
2019年5月,Zolgensma通過美國FDA批準上市,隨后在全球超過51個國家獲批,中國也于2022年開始相關臨床試驗,但尚未獲批。
Zolgensma上市后定價高達每針212.5萬美元,堪稱全球最貴的藥物。2019年上市后,7個月銷售額就達到了3.61 億美元,2022年銷售額達到13.7 億美元,2023年下降至12.14 億美元,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達 6.44 億美元,同比增長6%。
綜合來看,目前上市的三款SMA藥物各有優(yōu)勢,且都已成為年營收額突破十億美元的大藥。
渤健的 Spinraza作為首款精準靶向藥,開創(chuàng)了SMA治療的新紀元,積累的治療病例最多;諾華的Zolgensma通過單次靜脈注射,實現(xiàn)終身臨床療效,為患者帶來長期治療的可能;羅氏的Evrysdi憑借其口服給藥的便利性、較高的藥物可及性以及相對較低的價格,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后來居上,成為SMA治療主流的藥物之一。
不過,這三款藥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Spinraza無法穿過血腦屏障,必須通過鞘內注射給藥,給患者帶來額外痛苦;Evrysdi療效受到患者年齡和SMA類型的影響;Zolgensma高昂成本和潛在的免疫反應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因此,研發(fā)價格更為親民、療效更優(yōu)的新藥,或是探索科學有效的組合療法,成為各大藥企的主要攻堅方向。
03從仿制到創(chuàng)新
為滿足包括SMA在內的罕見病患者用藥需求,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推動罕見病用藥研發(fā)上市。2018年5月,國家多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第一批罕見病目錄》,SMA就列入其中。
由于國內相關領域起步較晚,為加速國外SMA用藥進入國內,藥監(jiān)部門一方面支持跨國藥企在我國同步開展研發(fā)、申報與上市工作;另一方面,對境外已上市的藥物進口給予諸多鼓勵,符合要求的藥品可享受豁免臨床試驗、優(yōu)先審評審批,以及縮短檢驗時限等優(yōu)惠政策。
Spinraza就是首批受益于《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藥物,在2019年就獲批進入中國市場。盡管起初近70萬元一針的高價讓許多家庭難以承受,在2021年,該藥成功通過醫(yī)保談判進入國家醫(yī)保目錄,價格大幅降至每針約3.3萬元。
2024年9月,重慶藥友制藥提交了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4類仿制上市申請,成為該產品國內首家申報企業(yè)。2025年1月,齊魯制藥也加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首仿爭奪戰(zhàn),成為繼重慶藥友制藥之后第二家申報該品種上市的企業(yè)。這兩家企業(yè)的相繼報產,有望借助市場競爭進一步降低藥價,讓更多SMA患者受益,同時也將激勵國內藥企在SMA治療藥物研發(fā)上不斷創(chuàng)新。不過,諾西那生鈉的中國核心專利2030年才到期,仿制藥上市銷售還需等待。
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方面,國內企業(yè)主要聚焦基因療法。
杭州嘉因生物科技的EXG001-307針對I型SMA,采用神經(jīng)特異性啟動子降低非靶組織毒性,2022年6月獲批臨床,目前 I/II 期臨床研究已完成入組,初步數(shù)據(jù)展現(xiàn)出良好安全性與顯著療效。
北京錦籃基因科技的GC-101腺相關病毒基因療法,被CDE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是國內首個且唯一可供髓鞘內用藥治療SMA的AAV基因治療產品,覆蓋多種I-III型SMA,臨床試驗表現(xiàn)出顯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九天生物醫(yī)藥/攬月生物醫(yī)藥科技的SKG-0201腺相關病毒基因療法也已進入I期臨床試驗,臨床前數(shù)據(jù)顯示出良好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在SMA領域,我國藥企起步較晚,雖然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但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從仿制藥到創(chuàng)新藥,這或將是中國藥企在SMA領域的必由之路。
· 靶點格局 ·PD-1靶點 | TIGIT靶點 | Claudin18.2靶點
BCR-ABL靶點 | PCSK9靶點 | Bcl-2靶點
GLP-1靶點 | CDK4/6靶點 | CD20靶點
EGFR靶點 | KRAS靶點 | CD47靶點
c-MET靶點 | ALK靶點
· MNC觀察 ·禮來 | 默沙東 | 諾和諾德 | 強生
阿斯利康 | 諾華 | 輝瑞 | 羅氏
艾伯維 | GSK | 吉利德 | 拜耳
福泰制藥 | Moderna | 安進 | 銀休特德康醫(yī)療 | 史賽克 | Illumina
原文標題 : SMA,5年炸出三款大藥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技術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