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AI時代下,智慧教育蓄勢待發(fā)

鑰匙三:智慧教育管理,從“科層機構”到“彈性組織”

當前的教育管理大多采用科層制,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職權關系等級分明,按照標準化流程開展工作。

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為現(xiàn)代學校運行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卻暴露出缺陷:在嚴格的條條框框下,學校被程序化、行政化,很容易就會陷入具體細節(jié)之中,對新變化缺乏適應能力。

原本充滿智慧的教育,變成了按部就班的機械操作,學校和教師逐漸失去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智慧教育管理要改變這種局面,更加關注人的完整實現(xiàn),增強組織運行的靈活性,從根本上激發(fā)學校的辦學活力。

1、破除“效率至上”的評價導向

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成就人的事業(yè),所有的外在指標都應服務于這一根本目的,F(xiàn)在普遍存在的分數、升學率等量化指標,設計初衷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在過去也確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圍繞效率而構建的工業(yè)化教育體系正面臨危機。由于過于強調效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完備人格以及興趣志向都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實際上,效率從來不是教育的關鍵,人的智慧成長才是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旦學校被功利化、浮躁化的思想所綁架,就會陷入“誰先減負誰就利益受損”的囚徒困境,并最終走向共同毀滅。所以,智慧教育一定要破除“效率至上”的痼疾。

一是,不用單一片面的標準評價學生,把品德、行為習慣、身體健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評價指標,利用人工智能對定性數據進行分析,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是,綜合考慮學生的起點水平,引導學校不搶生源、不過分拔高、不惡性競爭,把增值性作為評價學校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學校提供高質量課程的水平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程度,一流學校不一定是擁有一流生源的學校,而是把一般生源也能培養(yǎng)成一流人才的學校;

三是,基于大數據的教育管理優(yōu)化,動態(tài)模擬學校布局、入學形勢、就業(yè)渠道等方面的變化,更加關注教育公平,著力解決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2、充分激發(fā)學校的辦學活力

當前,學校作為辦學主體,面臨著有責無權、權責不對等、人權財權不匹配等突出問題,無力推動更深層面的教育改革,主要精力都用來應付上級部門的各類評比和檢查。

管理轉型是智慧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必須解決傳統(tǒng)管理與學校創(chuàng)新之間存在的不協(xié)調問題,從根本上激發(fā)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是,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格局,推動教育、財政、人事等管理部門向學校下放權力,讓學校享有教師評聘、經費使用、課程安排(包括大小課、長短課、階段性課程等)、修業(yè)年限(包括彈性學期、混齡編班等)、育人方式(包括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等方面的自主權,從根本上激發(fā)學校的辦學活力;

二是,完善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治理的現(xiàn)代化水平,促進“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型,建立普通師生、家長、社區(qū)以及相關利益方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形成依法辦學、自我約束、多元參與、社會監(jiān)督的網狀治理結構;

三是,增加學術團體的權利,形成新的治理單元,通過職能重新定位,明確劃分行政事務與專業(yè)事務的邊界,強化教師領袖的專業(yè)影響力和學術領導力,激發(fā)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構建行政管理和學術引領相融合的學校治理體系。

3、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教育生態(tài)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智慧教育決不能走“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老路,要從構建良好生態(tài)的高度進行教育改革,建立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xié)同機制,形成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流程無縫銜接的新格局。

一是,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教育,促進和規(guī)范民辦教育發(fā)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適當放寬辦學資格門檻,為教育公益組織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大空間,廣泛開展薄弱學校委托管理、第三方教育評價等方面的探索。

二是,建立行業(yè)專家駐校制度,包括科學家駐校、工程師駐校、文學家駐校、藝術家駐校等,鼓勵行業(yè)專家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指導研究性學習、開展技能培訓等;

三是,探索多樣化的教師補充渠道,提升兼職教師評聘的靈活性,引導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力量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是教師,也可能是科學家、工程師、工人、農民、醫(yī)生、商人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師”;

四是,支持學校購買教育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拓展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幫助學校構建起一套覆蓋廣、選擇多、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育是人類應對人工智能挑戰(zhàn)的根本力量,只有通過智慧的教育培養(yǎng)智慧的人,充分發(fā)掘生命的內在潛質,才能讓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變革的同時,也隱含著巨大風險:當機器越來越智能,對學習的預測越來越精準,就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選擇自由,導致一部分人成為量化評估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因為,所有的數據都來自于過去,我們完全依賴過去來判斷未來,表面看是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教育,實際上卻讓學生只能成為過去自己的延伸,而非新生的自我。(作者:智能觀)

<上一頁  1  2  3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lián)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