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披露問詢答復:回應“兩面招股書”
5月28日晚間,曠視科技披露了科創(chuàng)版首輪共計560頁的問詢答復。
曠視科技表示,在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后,在港股沒能在上市申請材料有效期限內完成港股發(fā)行,最終沒能在港交所發(fā)行上市。而且因為2019年8月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請文件已經過期,如果想要繼續(xù)推進港股上市,需要重新提交申請文件,所以曠視科技決定終止港股上市。
這一結果并不意外,去年2月時曠視科技港股上市文件的報道就已經刷屏,當時距離曠視科技提交申請文件已經六個月了,失效也是正常,現在也只是曠視科技給赴港上市這件事蓋棺論定而已。而且曠視科技已經轉移了上市目標,其在2020年與中信證券達成IPO輔導協議,準備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
想要成為“Ai第一股”的曠視科技
成立于2011年10月8日的曠視科技,其三位創(chuàng)始人印奇、唐文斌和楊沐本科均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也就是俗稱的“姚班”)。企查查數據顯示,曠視科技至今共完成了7輪融資,總計融資金額近百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有阿里巴巴、富士康、國風投基金、聯想創(chuàng)投等眾多投資機構。
資本有力的加持,也讓曠視科技一路高歌猛進。根據曠視科技港股招股書,曠視科技2017年、2018年的營收分別為3.13億元和14.27億元,營收高速增長。
這一切,都讓外界對于這家AI公司的未來無比期待,而曠視科技對上市這件事本身也早有提及。早在2017年曠視科技的創(chuàng)始人印奇就曾公開表示:“希望我們能是AI領域第一個上市的”。
2019年8月25日,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開啟了上市倒計時。
正當大家滿心期待AI領域將會迎來第一家上市公司時,美國商務部卻在2019年10月8日將曠視科技列入美國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這也就是制裁華為的那份名單。
不出意外的,曠視科技未獲得港交所上市委員會關于通過聆訊的信函,而且被要求繼續(xù)補充相關材料。在此之后,聯想創(chuàng)投、李開復、創(chuàng)新工廠等老股東紛紛退出,讓外界開始對曠視科技的上市之路感到擔憂。
2020年5月,曠視科技放棄了赴港上市,隨后曠視科技便將上市地點修改為了科創(chuàng)板。
曠視科技的“兩面招股書”
調整目標為科創(chuàng)板上市后的曠視科技,在今年3月公布了最新的A股招股書,不過有人將這份招股書與曠視科技港股招股書進行對比后發(fā)現了端倪。
相比港股招股書上的2017、2018兩年的營收數據,曠視科技在A股招股書中給出的營收數據卻是3.04億元和8.54億元,出入巨大。不僅如此,曠視科技在港股書中披露的2019年前三季度毛利為6.13億元,遠超A股招股書中披露的5.36億的2019年全年毛利。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雖然港股招股書采用的IFRS準則,不同于科創(chuàng)板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但差異也不該這么大。
從客戶來看,曠視科技在港股招股書中提到,2018年一位大客戶貢獻了1.44億元的營收,但是在科創(chuàng)板招股書中卻顯示,2018年向曠視科技貢獻收入最高的中國移動也才3329.4萬元,當年前五大客戶的貢獻的總收入加起來也不到1.4億元。
從業(yè)務來看,曠視科技的業(yè)務分為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
港版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城市物聯網業(yè)務在2018年貢獻了10.57億的營收,毛利率64.8%,收入占當年總營收的74.1%,而供應鏈物聯網營收9974萬元,毛利率24.6%。而在科創(chuàng)板招股書中,曠視科技同期的城市物聯網僅貢獻了5.43億元的營收,毛利率為57.1%。供應鏈物聯網營收也腰斬僅剩下4616萬元,毛利率12.85%。
兩份招股書,數據相差巨大,甚至有人提出疑問:“這真的是同一家公司嗎?”。對此,曠視科技在問詢答復中表示,兩份招股書信息的不同,一是因為報告期內兩地發(fā)行上市申請企業(yè)所適用的新金融工具準則、新收入準則及新租 賃準則在首次執(zhí)行時間上存在差異。二是根據獲取的信息重新調整了過往年度的收入確認判斷標準與收入確認金額。
難度增加的上市,曠視科技面臨什么問題?
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商湯科技等Ai企業(yè),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就連一直沒有傳出上市消息的商湯科技,也在5月27日被爆料最快將在年底赴港上市,不過其官方目前尚未做出正式回應。
依圖科技、云從科技與曠視科技一樣,都提交了科創(chuàng)板IPO申請,不過依圖科技已經在今年3月11日主動要求中止上市審核,對此依圖科技在5月14日回應稱,目前還在評估機會,沒有明確的上市計劃。而云從科技則因上市申請文件中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被上交所中止上市審核。
相比一年前科創(chuàng)板的熱潮,如今沖擊科創(chuàng)板,難度已經加大了不少,尤其是科創(chuàng)企業(yè),將會在研發(fā)投入的計算標準、投入占比等方面都會有著更加嚴格地要求,“上交所對排隊上市企業(yè)的資質審核變得更嚴了”。就像其所說的一樣,目前已有包括柔宇科技、云知聲、依圖科技等多家企業(yè)中止上市進程。
除了上市難度加大,隨著大眾對于隱私問題越發(fā)重視,以人臉識別起家的曠視科技處境也越發(fā)尷尬,其此前就因數據隱私問題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2019年,曠視科技曾推出過一套“智慧教學”系統,通過視覺Ai對學生的面部細節(jié)、動作進行捕捉、將學生的行為進行記錄,來判斷學生上課時的狀態(tài),不少網友認為這種行為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當時,曠視表示僅停留在技術展示階段,未落地應用。
去年九月,曠視科技曾經的股東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公開演講時提到:“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公眾對于人臉數據安全的討論。不久之后,螞蟻集團、曠視科技以及李開復均否認了數據泄露這件事。
今年“3.15”晚會也對采集人臉信息的攝像頭進行了報道,包括萬店掌、悠絡客、雅量科技、瑞為信息等,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曠視科技IPO之所以一波三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數據的隱私處理上始終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方案。
曠視科技CEO印奇曾表示,“IPO的不可控,讓他確實感受到了壓力”。
根據招股書披露,曠視科技的經營性現金流持續(xù)為負,虧損連年擴大,截至2020年9月末,曠視科技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42.5億元,而且還將持續(xù)增加投入。曠視科技在問訊答復中表示,預計此后三年中流動資金缺口將達到20.5億元,在此情況下,曠視科技選擇寄希望于上市來解決資金問題,或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上市之后,曠視科技能否實現盈利,將是一個問題。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