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路上 城市交通需要“謀定而動”
《南華早報》2010年10月2日電文轉(zhuǎn)述世界銀行資深交通問題專家肖米克·梅恩迪拉塔的觀點時報告說:北京國貿(mào)地鐵站一帶,步行10分鐘的路程半徑內(nèi),有6.52萬個工作地點,倫敦地鐵10分鐘和20分鐘路程半徑的范圍內(nèi),工作地點的數(shù)量比北京國貿(mào)要多出一倍;
紐約市中心,地鐵附近20分鐘路程半徑內(nèi)的工作地點是174萬個,是北京的11倍;從紐約市中心地鐵站步行20分鐘可抵達商業(yè)區(qū)為52.2萬平方米,倫敦是10.6萬平方米,北京的CBD僅為1.5萬平方米;
在國貿(mào)地鐵站,如果你走錯一個出口,回到正確的出口需要至少10分鐘的時間;同樣,據(jù)相關(guān)研究顯示,北京西單與曼哈頓的開發(fā)密度相比,工作崗位是22萬對118萬個,商業(yè)面積是190萬對3288萬平方米,分別是1:5和1:17的密度比。
北京現(xiàn)在有500萬輛機動車,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而美國的洛杉磯,市區(qū)總面積1302平方公里,擁有機動車1200萬輛。從數(shù)據(jù)上可以看出,我們的密度,似乎并不應該讓我們“舉步維艱”啊?!
二、盲人摸象與科學定義
就道路交通擁堵與治理對策而言,盲人摸象是個非常貼切的描述,因為大家摸到的都是“象”,但不科學地進行定義時,怎么也不是“象”。換句話說,面對擁堵,科學定義,是我們應該第一步嘗試的工作。
那么,我們今天有對“擁堵”的科學定義嗎?在百度上搜索“交通擁堵的定義”,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沒有!
例如,在大城市里,在一個交叉口前,等候兩段紅綠燈變化間隔,大家不會認為堵車,而在小城市里,這種等候,就會很難接受了。所以,我國的“暢通工程”評價指標里,多了個“路口信號等候間隔不能超過3段”的指標來定義擁堵,但象北京這樣的大城市,3段等候似乎太普遍了,于是等候5段才能定義為“堵”。
這個貌似簡單的角度和觀察,其實對于我們探討治堵的對策,是有重大意義的。正所謂對癥下藥,如果連癥狀都搞不清,怎么配藥呢?信號燈等候時間長,路口前過不去,就是擁堵了嗎?這是我們要找到的那個“象”嗎?
為了能有效治理擁堵,我們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建立對擁堵的真正科學的定義。首先,我們要依托道路交通管理技術(shù)的基礎理論體系,先明確以下幾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1、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實現(xiàn)人和貨物的安全運送;2、安全運送的手段要求效率和更優(yōu)化的投入產(chǎn)出比,也就是道路資源的更合理占用;3、一個城市的道路交通資源,首要的服務對象是本地居民和貨物的運送需求,本地交通出行和通勤出行是最主要的交通內(nèi)容;4、衡量道路交通運送效率的首要指標,是社會出行時間總量和社會通勤時間總量;對居民影響最大的,是人均通勤時間。
所謂通勤交通,就是當?shù)鼐用裆舷掳嗦飞系慕煌ㄐ袨?一般以上班時長為基礎計算),而總量,就是受統(tǒng)計人群的通勤時間總和。美國的交通管理專家,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jīng)提出,美國人的單程通勤時間承受范圍是30分鐘之內(nèi),1968年,美國人均的這個時間是約22分鐘多,到2008年,美國的全美人均通勤時間約28分鐘,40多年間,這個數(shù)字只增加了幾分鐘,這個數(shù)字,在大城市有所放大,會增加到42-45分鐘。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