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梁孟松是誰?

獲勝的制程戰(zhàn)爭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在摩爾定律的發(fā)展中,以英特爾領頭的芯片業(yè)界普遍認為,以現(xiàn)有的半導體技術,如果嚴格遵循摩爾定律,那么,半導體制程工藝發(fā)展到25nm節(jié)點時,將出現(xiàn)一個新的生產制造瓶頸。簡單說來,這個瓶頸就是制造技術上難以滿足25nm及以下制程工藝,以及后續(xù)的先進制程,均有可能得不到延續(xù)。

  199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胡正明教授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資助下,帶領自己的技術團隊,對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工藝技術的拓展進行研究,他們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將晶體管的密度制程,提高到25nm。

  胡正明教授在三維結構的MOS 晶體管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自對準的雙柵MOSFET結構(Double gate structur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雙柵金氧半場效晶體管)。

  隨后,胡教授及其團隊成員發(fā)表了有關Fin FET晶體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鰭式場效應晶體管)(1999年發(fā)布)和UTB-SOI技術(Ultra Thin body and BOX-Fully Depleted-silicon on insulator,UTBB-FD-SOI,超薄基體埋氧全耗盡絕緣層基硅)(2000年發(fā)布),并于當年制造出來基于該技術的晶體管,它的柵長度只有 17nm,溝道寬度 20nm,鰭(Fin)的高度 50nm,這是全球第一個25nm以內的晶體管,胡正明實現(xiàn)了他們的研究目的。

  這一技術的發(fā)明與應用,同時解決了晶體管漏電和動態(tài)功率耗損問題,使芯片內構由水平變成垂直向上發(fā)展,是40多年來半導體領域最大變革。最為主要的是,它解決了25nm及以下制程的制造,這個技術的突破,可以說一舉奠定了接下來二十年或者更長時間內芯片制造行業(yè)的基礎。

  與此同時,在2000年前后,由英特爾與IBM主導的芯片制造技術,也在這一階段前后,獲得了突破。在從“鋁介質”轉向“銅介質”,從180nm向130nm制程突破中,IBM再次取得領先。

  IBM試圖以銅介質的130nm制程作為籌碼,繼續(xù)統(tǒng)治整個芯片的制造環(huán)節(jié),IBM最先找到的,是臺灣地區(qū)的兩大代工巨頭:臺積電與臺聯(lián)電。最終,臺聯(lián)電選擇了IBM的技術路線,并率先通過該技術,實現(xiàn)了130nm制程的量產。

  而臺積電,則選擇了婉拒,他們要“技術自立”,就只能另起爐灶,正是這次婉拒,拉開了臺積電“制程領先”戰(zhàn)略的制程戰(zhàn)爭。

  2001年,臺積電的COO是余振華,他請來了Fin FET和UTB-SOI技術的發(fā)明人,胡正明博士,前來臺積電工作,胡正明成為了臺積電歷史上第一位CTO,在這里,胡正明得以與他最得意的門生梁孟松一起共事,而胡正明,正是梁孟松的博士導師。

  胡正明的到來,與梁孟松的合璧,使得臺積電在Fin FET和UTB-SOI技術的利用上,如虎添翼。他們引入了Low-K Dielectric(低介電質絕緣)技術,選擇直接跳過150nm,直接進入到130nm制程,最終,臺積電成功了。憑借130nm制程的自主和量產,臺積電在先進制程中,實現(xiàn)了從落后以IBM為代表的大聯(lián)盟兩個代次,到并駕齊驅,之后,臺積電逐步將IBM及其身后的聯(lián)盟,逐步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實現(xiàn)領先。

  2003年,臺積電以自主技術擊敗IBM,一舉揚名全球的130nm“銅制程”戰(zhàn)役,臺積電在胡正明的帶領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參與這一技術研發(fā),并接受行政院表彰的臺積電研發(fā)團隊中,當時負責先進模組的梁孟松排名第二,貢獻僅次于他的上司,資深研發(fā)副總蔣尚義。

  這場表彰會上,并沒有胡正明的身影,不久之后,胡正明從“臺灣第一CTO”的位置上退下來,他選擇了回校任教,而他的學生梁孟松,則繼續(xù)為臺積電而努力。

  2004年12月,臺積電發(fā)布使用浸潤式曝光(Immersion Lithography)技術,突破了90nm制程,浸潤式曝光技術,采用以水為介質的浸潤式曝光機,改寫了全球半導體產業(yè)。該技術的使用,使得摩爾定律(Moore’s Law)得以延續(xù)。

  2005年,臺積電繼續(xù)往前推進制程領先,成功試產65nm制程,并于2006年成功通過65nm制程技術的產品驗證,并針對客戶需求率先推出低耗電量(Low Power)制程技術。之后,更迅速推出不同產品應用的65nm制程。

  65nm制程技術是第三代同時采用銅制程及低介電質技術,與前一代次的90nm制程技術相較,其晶體管密度增為兩倍。

  看起來,臺積電的一切都進行得順風順水,但是,一場人事風暴,馬上就要到來。

  晉升失敗,讓位出走

  2005年6月,張忠謀辭去臺積電CEO職務,將權杖交予其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接班人蔡力行,他自己則當起了臺積電的“精神領袖”,但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做決策的,依舊是他張忠謀。

  2006年,加入臺積電9年,年滿60歲的蔣尚義,選擇了“退休”,但實際上是“接班”無望,選擇讓位。在接替余振華做了一段時間的COO后,此時蔣尚義的職位還是研發(fā)副總,在臺積電是僅次于CEO的實權人物。

  蔣尚義的退休,使臺積電出現(xiàn)了一定的權力真空,原本最被看好接替這一職位的人,是梁孟松。

  與梁孟松一起競爭這一位置的,是同為技術處長的孫元成。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真正接替蔣尚義的,是英特爾的技術研究發(fā)展的副總羅唯仁,羅唯仁的到來,一方面是臺積電被資本裹挾的結果,另一方面,這真的是一步臭棋。

  為了使這步臭棋能走下去,臺積電設立了名為“Two in a Box”的研發(fā)策略,即設置兩個研發(fā)副總的職位,當人們以為另一個位置會是梁孟松的時候,孫元成卻成為了最后的人選,而梁孟松則被調任為基礎架構的專案處長。

  

博士、功臣、叛將、技術國寶,梁孟松是誰?

  梁孟松

  這則調令,被認為是梁孟松后來離開臺積電的最大原因,因為梁孟松的技術研究,一直是臺積電引以為傲的“制程領先”。在梁孟松看來,半導體技術的發(fā)展、芯片制造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先進制程將會是最為主要的發(fā)展方向,而梁孟松與其導師胡正明,一直是“摩爾定律”的信仰者。

  要實現(xiàn)“先進制程”的理想,調去做基礎架構專案,對于梁孟松來說,這意味著“被棄用”,對于一個滿懷理想的科學家來說,棄用意味著結束,這是誰都無法面對和接受的。

  梁孟松在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的時候,這樣“哭訴”道:

  “大家都知道我被下放了,被冷落了,我也不敢再去員工餐廳,我怕見到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同事也怕見到我,我覺得非常丟人,沒臉見人,我對臺積電付出了那么多,他們最后就這么對我,把我安排去一個像冷宮一樣的辦公室!

  與梁孟松不同,蔣尚義一直是先進封裝(基礎架構)的擁護者之一。在進入中芯國際后,蔣尚義表示,其決定加入中芯國際的關鍵是,中芯國際有先進封裝的基礎,同時先進制程技術已經(jīng)推進至14nm、N+1、N+2,能夠實現(xiàn)其在先進封裝和系統(tǒng)整合方面的夢想。他說:

  “我只是很單純的工程師,我有權利追求我的理想和事業(yè)的目標,尤其是技術上的理想!

  蔣尚義在退休后,對臺積電人事任命發(fā)表評論時說:

  “我相信他(梁孟松)有相當大的期望,我離開時,他(梁孟松)會是其中一個(研發(fā)副總)!

  即便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但是梁孟松仍舊選擇了繼續(xù)在臺聯(lián)電效力。此時的臺積電,正在全力沖刺45nm制程,最終,臺積電在2007年,實現(xiàn)了45nm的量產,2008年,實現(xiàn)了40nm的量產。這兩個制程的突破,讓臺積電再次領先,并在金融危機前后,一舉奠定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然而,技術的領先和推進,沒有給梁孟松帶來想要的結果,在臺積電推進32nm/28nm制程節(jié)點的重要時刻,梁孟松選擇了辭職。

  2009年2月,梁孟松正式離開了工作了17年的臺積電。

  在臺積電,梁孟松是真正的技術上的功臣元老,臺積電的“制程領先”戰(zhàn)略,離不開梁孟松“先進制程”的技術發(fā)展理念,這一理念,在后來梁孟松的工作中,一直是其信條。

  

博士、功臣、叛將、技術國寶,梁孟松是誰?

  張忠謀

  四個月后,卸任四年的張忠謀,以78歲高齡,重新回到臺積電,擔任CEO。張忠謀的重新掌舵,說明臺積電遇到了發(fā)展的瓶頸,或者正處于某種危機之中。

  這個危機,就是遲遲無法在32nm/28nm制程節(jié)點實現(xiàn)突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忠謀對退休三年的蔣尚義發(fā)出了邀請,邀請他回到臺積電,領導新成立的“技術研究發(fā)展組”,而這個組織,是為蔣尚義繼續(xù)領導研發(fā)部門量身定做的。

  雖然蔣尚義跟隨梁孟松再次回歸,但是臺積電的32nm/28nm制程,依舊比預計的時間節(jié)點,晚了一年多才量產,原本計劃在2009年年底的節(jié)點,硬生生地推遲到了2011年年中。

  外界認為,梁孟松的辭職,是導致臺積電在這一制程研發(fā)的時間節(jié)點上,出現(xiàn)推遲的直接原因。

  而張忠謀召回蔣尚義,目的之一就是接替梁孟松的工作,繼續(xù)推進這一制程的研發(fā)工作,為了讓已經(jīng)“退休”的蔣尚義回來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臺積電甚至處心積慮地設置了這樣一個辦公室。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