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PEM制氫降本“大殺器”來了

2024-11-26 09:58
香橙會
關注

摘要

電解水制氫有四大技術路徑,堿性(ALK)、質子交換膜(PEM)、陰離子交換膜(AEM)和高溫固體氧化物(SOEC);其中,較為成熟的是ALK和PEM。

目前,ALK是電解水制氫市場的主流應用。ALK的優(yōu)點是設備成本低,缺點是電耗高、體積大、靈活性差;PEM的電耗低、體積小、靈活度高,但設備成本高昂阻礙了其大規(guī)模應用。

以一臺1MW電解槽為例,ALK電解槽的成本為80萬元,而PEM電解槽成本超300萬元。目前,業(yè)內基于全新的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開發(fā)出“六合一”一體化結構,有望將1MW的PEM電解槽成本降至150萬元,大幅提高PEM制氫的經(jīng)濟性。

未來,PEM制氫技術對ALK制氫技術,能否再現(xiàn)當年光伏行業(yè)單晶硅對多晶硅的替代,我們拭目以待。

“六合一”結構下,1MW的PEM電解槽成本僅150萬元,成本下降基于兩點:

①陽極多孔傳輸層:陽極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對傳統(tǒng)鈦氈的替代。

1MW的PEM電解槽,未鍍鉑鈦氈的成本為23萬元,未鍍鉑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的成本僅9萬元,成本下降60%。鈦氈→直通孔結構是多孔傳輸層無序化→有序化的迭代。直通孔結構是在一片薄薄的鈦板上形成眾多有規(guī)則的上下直通的十微米級小孔,相比鈦氈,一是直通孔結構的孔道上下直通,更有利于反應水和氧氣泡的傳輸,二是直通孔結構與催化劑層為面接觸,接觸面更大,電阻更小。

②“六合一”結構:將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細目鈦網(wǎng)、粗目鈦網(wǎng)、鈦平板雙極板、粗目鈦網(wǎng)、細目鈦網(wǎng)這六層組件按順序焊接成一體化器件,替代現(xiàn)有的“鈦氈+蝕刻鈦雙極板”結構。

兩者相比,“六合一”結構下,一是省去鈦雙極板的蝕刻成本,并減少鈦板厚度,降低鈦材用量;二是“六合一”結構僅需在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陽極側進行貴金屬鍍層,至少減少兩面鍍層,大幅降低貴金屬用量。1MW的PEM電解槽,現(xiàn)有“鈦氈+蝕刻鈦雙極板”(含三面鍍層)為190萬元,“六合一”結構(含一面鍍層)成本僅為30萬元,成本下降85%。

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是“六合一”結構的靈魂。一是在性能上,直通孔結構本身相比鈦氈擁有諸多優(yōu)勢,具有更好的傳質能力、更低的接觸電阻,且直通孔結構與鈦網(wǎng)為面接觸,焊接點更牢固,壽命更長。二是在成本上,直通孔結構可采用PVD鍍法,而鈦氈為保證壽命一般需要采用電鍍,PVD鍍法的貴金屬用量要比電鍍減少50%以上。

目前,業(yè)內已有不少企業(yè)開始嘗試革命性的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以及全新的“六合一”結構,PEM制氫技術的進步和降本如火如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這些具備開拓精神企業(yè)的引領下,中國氫能產(chǎn)業(yè)必將接棒鋰電、光伏和風電,成為中國新能源產(chǎn)業(yè)的新名片。

01

引言

電解水制氫有四大技術路徑,堿性(ALK)、質子交換膜(PEM)、陰離子交換膜(AEM)和高溫固體氧化物(SOEC);其中,較為成熟的是ALK和PEM。目前,ALK是電解水制氫市場的主流應用。ALK的優(yōu)點是設備成本低,缺點是電耗高、體積大、靈活性差;PEM的電耗低、體積小、靈活性高,但設備成本高昂阻礙了其大規(guī)模應用。

以一臺1MW(產(chǎn)氫200Nm3/h)電解槽為例,ALK電解槽成本為80萬元,而PEM電解槽成本超300萬元。目前,業(yè)內基于全新的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開發(fā)出“六合一”一體化結構,有望將1MW的PEM電解槽成本降至150萬元,大幅提高PEM制氫經(jīng)濟性。

未來,PEM制氫技術對ALK制氫技術,能否再現(xiàn)當年光伏行業(yè)單晶硅對多晶硅的替代,我們拭目以待。

02

多孔傳輸層:鈦氈→直通孔結構,從無序化→有序化的迭代

PEM電解槽有三個關鍵組成部分:①膜電極(質子交換膜、陰極鉑催化劑、陽極銥催化劑);②多孔傳輸層(陰極碳基氣體擴散層GDL、陽極鈦基多孔傳輸層PTL);③鈦雙極板。電解水制氫過程中,去離子水從陽極側鈦板流道流入,經(jīng)陽極PTL輸送至陽極銥催化層,在其表面發(fā)生氧化反應產(chǎn)生O2和H+,O2經(jīng)陽極PTL從陽極鈦極板收集流出,H+穿過質子交換膜在陰極鉑催化層發(fā)生還原反應產(chǎn)生H2,H2再經(jīng)陰極GDL從陰極鈦極板收集流出。

多孔傳輸層(Porous Transport Layer, PTL)位于雙極板和陽極催化劑層之間,在陽極析氧反應中起到輸水(反應水流入)、排氣(氧氣泡排出)、導熱(熱量導出)、導電作用。

產(chǎn)業(yè)界中,陽極多孔傳輸層經(jīng)歷了鈦網(wǎng)→鈦粒燒結板→鈦纖維燒結氈(簡稱鈦氈)等結構,鈦氈因為制作工藝簡單、孔隙率高等特點,是當前國內外多孔傳輸層的普遍選擇。

全球主要供應商為比利時貝卡爾特,國內鈦氈廠家則主要來自過濾材料的生產(chǎn)企業(yè)。

陽極多孔傳輸層是氣、液、電、熱四相場的集成。

①PTL是氣、液的交匯場,反應水經(jīng)PTL進來,生成的氧氣泡經(jīng)PTL出去,要盡可能讓水、氣的雙向流動更順暢、減少對流阻力;傳統(tǒng)鈦氈結構是無序化的,其內部孔道結構分布隨機,導致反應水和氧氣泡在其內部傳輸阻力較大。

②PTL要承擔導電的功能,需要盡可能增大與催化層的接觸面;鈦氈與催化劑層的接觸為線接觸,接觸面較小,導致氣、液、固三相交界的電化學反應位點較少,阻抗偏高。

③PTL的結構會對與其接觸的膜電極造成影響;鈦氈表面的孔徑大小不一,標準差大,較大孔徑甚至可能會超過100微米,在陰陽極壓差(3.5MPa)下易將膜電極“擠”進孔道,產(chǎn)生膜電極“鼓包”;同時,較大孔徑處更易反應、損耗更多,“短板效應”會縮短膜電極整體壽命。

針對鈦氈結構的不足,行業(yè)內開發(fā)出全新的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簡稱SP-PTL,Straight Pore-PTL)。

從第一性原理看,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

①孔道上下直通,進水、排氧氣更順暢,大電流密度下優(yōu)勢更明顯;

②與催化劑層為面接觸,較大幅度降低接觸面電阻;

③孔道尺寸小于主流PEM膜的厚度、且孔尺寸均一、標準差小,不易產(chǎn)生膜電極鼓包和反應不均一問題。1MW的PEM電解槽,未鍍鉑鈦氈的成本為23萬元,未鍍鉑直通孔結構的成本僅9萬元,成本下降60%。

此外,鈦氈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其最適宜的鍍層方式為水電鍍,而不太適宜更節(jié)省貴金屬的PVD物理氣相沉積法。鈦氈結構內部導電是通過鈦絲與鈦絲的燒結點,在陽極強氧化、強酸環(huán)境下,通常需要將鈦氈內部的所有鈦絲燒結點均浸沒在電鍍液中,鍍上鉑金保護層,以保證壽命。

03

降本利器,PEM“六合一”橫空出世

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是“六合一”結構的靈魂。

“六合一”結構是將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細目鈦網(wǎng)、粗目鈦網(wǎng)、鈦平板雙極板、粗目鈦網(wǎng)、細目鈦網(wǎng)這六層組件按順序焊接成一體化器件,替代現(xiàn)有的“鈦氈+蝕刻鈦雙極板”。

直通孔結構在“六合一”中的作用難以被鈦氈取代,一是鈦氈本身在性能上不及直通孔結構效率高,二是直通孔結構與鈦網(wǎng)為面接觸,其焊接點牢固程度要遠大于鈦氈與鈦網(wǎng)間的線接觸,壽命更長。三是直通孔結構下的鍍層成本要比鈦氈低很多。直通孔結構的“六合一”,可采用PVD物理鍍法,對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陽極側進行單面鍍鉑;若采用鈦氈,為保證壽命,需對鈦氈及整個“六合一”進行水電鍍化學鍍法,貴金屬用量大大增加。

相較于現(xiàn)有的“鈦氈+蝕刻雙極板+三面鍍鉑”,PEM“六合一”結構降低了三方面成本:

一是用鈦網(wǎng)替代流場,減少了鈦雙極板的蝕刻成本。標準化的鈦網(wǎng)成本遠低于蝕刻雙極板,同時,粗目鈦網(wǎng)+細目鈦網(wǎng),與SP-PTL形成三級梯度結構,三級梯度的孔徑為等比,更有利于氧氣泡的排出。

二是“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粗目/細目鈦網(wǎng)+鈦雙極板”六層組件焊接成一體化器件,減少了2面鉑鍍層成本。在現(xiàn)有結構中,需要對鈦氈兩面、蝕刻鈦雙極板陽極面,共計3面鍍鉑。在PEM“六合一”中,僅需對直通孔結構與陽極催化層接觸面鍍鉑,極大降低貴金屬用量。PEM器件的一體化還減少了多層接觸面電阻,降低電解電壓,提高了電解效率。

三是在鍍層技術選擇上,鈦氈因其內部結構復雜,海外常采用電鍍法確保其壽命;而直通孔結構可直接采用PVD鍍層法,鍍層方法簡單,貴金屬鉑用量可減少50%以上。按1MW的PEM電解槽測算,現(xiàn)有鈦氈+蝕刻鈦雙極板(含三面鍍層)為190萬元,“六合一”結構(含一面鍍層)成本僅為30萬元,成本下降85%。

以1MW的PEM電解槽為例,工作電壓1.85V、電流密度1.85A/cm2,50-60℃工況,N115膜。

現(xiàn)有“鈦氈+蝕刻雙極板”結構下,PEM電解槽電堆成本313萬元,“六合一”結構下,PEM電解槽電堆成本僅150萬元,成本下降50%。若在PEM“六合一”基礎上,考慮膜電極技術進步,如質子交換膜國產(chǎn)化、銥催化劑載量降低,PEM電解槽電堆成本不超過100萬元。

目前,業(yè)內已有不少企業(yè)開始嘗試革命性的直通孔結構多孔傳輸層,以及全新的“六合一”結構,PEM制氫技術的進步和降本如火如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這些具備開拓精神企業(yè)的引領下,中國氫能產(chǎn)業(yè)必將接棒鋰電、光伏和風電,成為中國新能源的新名片。

本文作者:國泰君安證券陳磊、王浩、鮑雁辛

       原文標題 : PEM制氫降本“大殺器”來了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