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2022年的中國很困難?1992年的中國難不難?

2022-03-07 16:26
華商韜略
關注

2022年的中國很困難?1992年的中國難不難?

  沒有天生偉大的時代,只有讓時代偉大的人。

  文丨華商韜略出品人 畢亞軍

  南巡講話,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站在2022年回望,世人普遍認為,1992年開啟了一個偉大時代,1992年的中國可謂春潮滾滾,遍地黃金。

  但站在1992年,又有多少人敢于設想、看到、相信,中國人會走出一個這樣的今天?

  【01】

  “新打的糧食堆滿倉,新修的房子正朝陽,新辦的企業(yè)銷售旺……”

  1992年的春晚上,當時還是青年歌手的李玲玉和吳瓊,在鮮花盛開的舞臺,帶著一群姑娘唱響了《大步流星奔小康》,如此歌頌新時代的新生活。

  當年2月開始,北京每個月會多出2000家新公司,8月22日,全北京庫存的公司執(zhí)照發(fā)放一空,市工商局不得已,從天津緊急調撥了一萬個執(zhí)照。

  香港《亞洲周刊》從遼寧省委組織部發(fā)現,1992年前后,該省有3.5萬名官員辭職下海。在6月份的?,公寓房售價是每平米3500元,而一年前的價格,只有1200元。

  “東方風來滿眼春”、“偉大新時代撲面來”等詞匯隨處可見。

  春天已經到了,但卻沒有歌曲里唱得那么浪漫。

  對當時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小康,只是新鮮詞匯,或是一個遙遠的夢;在偉大新時代的暢想背后,更多是如何走出眼前困頓的思慮與焦慮。

  在大部分城市家庭里,一家?guī)状伨勇遥椤安孰、冰箱、洗衣機”“三大件”奮斗;而在農村,一個家庭的目標,是掙扎脫離溫飽線。每到秋收,糧庫門口就排起了交公糧的長隊,驗收人員的冷臉尋?梢姡徊簧賹W齡少年的日常內容,只有打雜、打豬草、放牛羊。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91年全年,中國的GDP只有3795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于美國的6.15%、日本的10.7%。在人均GDP上,中國在這一年實現了一個大超越,比印度多出了30美元。

  但333美元的規(guī)模,依然連美、日的零頭都不如。

  經濟總量和人均GDP低,并不是核心問題。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即便經濟總量和人均GDP都低到了塵埃里,但當時的經濟發(fā)展卻已陷入因為過熱、過猛、經濟結構不合理而導致的下行陰影,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各種錯綜復雜的局面,也令人憂心忡忡,讓決策層壓力山大。

  1987年,國家強力推動價格闖關——除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絕大多數商品價格放開。放寬政府管制,讓市場發(fā)揮決定因素。

  這項改革政策,初衷自是良好,目標也很必要,但卻有個背景:1987的前幾年,全國物價都在高速上漲,民間已有物價還會繼續(xù)上漲的預期,價格闖關最終導致了一輪堪稱瘋狂的全國性物資搶購和物價上漲,讓經濟發(fā)展節(jié)奏和老百姓生活頓失秩序。

  1991年的春晚,姜昆表演了梁左創(chuàng)作的相聲《著急》,“一澡盆醋、兩水缸醬油、一大衣柜五香面”的臺詞,并非藝術作品的夸張。

  在最先價格放開的上海,居民不到一周就搶光了火柴廠幾千萬盒的庫存,不少市民一次性買入上百盒火柴存在家中。國家決定放開豬肉、大路菜、豆制品和白糖4種主要副食品的零售價格不到1個月,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立刻飆升超過70%。

  即便各地政府陸續(xù)出臺文件限制過快上漲,搶購和漲價風潮依然席卷而來。政府每放開一種商品價格,市場上就出現一輪對該商品的瘋搶與瘋漲。最瘋狂的時刻,連物資供應最為豐厚的上海,也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對包括火柴在內的必需品進行憑票、憑證管理。

  到1988年上半年,全國物價總指數在1987年上漲7.3%的基礎上繼續(xù)連月大漲。最終,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達到18.8%和18%。

  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下,1980年代末的中國,居民儲蓄大幅下降,銀行資金快速涌向商品市場;企業(yè)盲目加大投資,各種小作坊遍地開花,假冒偽劣產品大行其道;與之伴隨則是官倒、黑市,亂象叢生,社會矛盾加劇,最終導致春潮涌動的改革開放陷入巨大困局。

  嚴峻的形勢下,價格闖關被緊急叫停,國家開始采取有力措施,壓縮投資規(guī)模,控制信貸規(guī)模,遏制通貨膨脹,重整經濟秩序,但整個經濟已是元氣大傷。

  1984-198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xù)5年增長率超過10%,但1989年增長衰退到了4.1%,1990年進一步衰退至3.8%,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幅度最小的一年。

  與此同時,經過一輪粗放大干快上后,經濟和產業(yè)結構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既有在低端市場重復建設、產能過剩、效率和品質低下的痹癥,也有技術、產品和市場創(chuàng)新的嚴重不足。

  當私有經濟、中外合資、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經濟得到初步發(fā)展,作為當時經濟絕對主力的國有企業(yè)也日益問題突出,眾多國有企業(yè)陷入持續(xù)虧損狀態(tài),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數據顯示,1990年全國國企虧損348.76億元,實際資產負債率則超過80%。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199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經濟發(fā)展形勢做了這樣的總結:

  “經濟結構調整進展緩慢,部分企業(yè)經濟效益差和虧損嚴重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重復建設又有抬頭趨勢,財政赤字增加,信貸規(guī)模和貨幣發(fā)行量偏大,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尚未根本改善……”

  但當時的中國,困難其實遠不止于經濟層面。

  【02】

  “深圳的發(fā)展和實踐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qū)的政策是正確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薄耙褔鴥鹊氖虑檗k好,關鍵是要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經濟就要靠改革開放!

  “發(fā)展才是硬道理”,“你們要搞快一點”。

2022年的中國很困難?1992年的中國難不難?

  1992年的春天,在中國南海邊寫下詩篇的老人,以及他背后的中國所面臨的,除了現實經濟生活中諸多矛盾的考驗,也有改革開放推進到更深層次后,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難,以及世界對社會主義中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質疑、排斥與敵意。

  在國內,雖然改革開放已經推進了10多年,但依然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一些重大理論,諸如改革開放最終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怎樣認識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到底應該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等等,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明確與共識。

  社會上,甚至黨內質疑改革開放的聲音依然強烈,中國要往何處去,姓“資”姓“社”的爭論依然不絕于耳。在南方考察期間,鄧小平談得最多的也是這些問題。

  他呼吁,“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闭劦揭恍┤私o深圳特區(qū)扣“資本主義”帽子時,他甚至直接講了一句話:“那些人真是放屁!”

  鄧小平這些談話,顯然意在厘清、終結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tài)爭論,他似乎已經沒有耐心繼續(xù)在理論層面上,對那些糾纏不清的問題進行討論。

  時代要求中國走得更快一點,因為在外部,當時的中國正在遭遇到打開國門之后,最為嚴峻的國際大環(huán)境。

  首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經濟制裁與封鎖,對我國造成了巨大困難。

  早在1986年7月,中國就提出了加入世界關貿總協定的申請,但到1992年,“復關”非但進展不順,反倒遭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強烈抵制。1989年,美國宣布對華制裁并引起西方世界紛紛跟隨以后,西方發(fā)達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排斥和封鎖也更進一步,讓中國的對外開放遇到極大的阻礙。

  1991年8月,美國更宣布了一項有史以來最長的貿易報復清單,幾乎囊括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各種產品,進一步讓國際上的反華聲浪從意識形態(tài)蔓延到經濟領域。國際上唱空和看空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聲音更加高漲,不少外資甚至因此撤離中國。

  其次,世界格局發(fā)生的大變化,甚至大動蕩,看起來對社會主義國家并不有利。

  這些動蕩包括但不限于: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東德、阿爾巴尼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劇變,多國共產黨相繼失去執(zhí)政權;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戈爾巴喬夫與老布什宣布建立美蘇戰(zhàn)略伙伴關系,冷戰(zhàn)走向終結……

  還有更重要的,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并“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自行解散。

  國內經濟發(fā)展遭受挫折,國際上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創(chuàng),還有西方世界的制裁與封鎖……1992年的中國,如今回頭去看是海闊天空的發(fā)展機遇,但置身其中,可謂內憂外患,困難重重。

  包括在今天看來還未真正起步的住宅市場,也在當時就有了價高、滯銷的困境。新華社、人民日報都曾發(fā)表文章,表達過高房價、住房資產空置的憂慮。

  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上海的同志告訴我們,目前上海六層以上的高層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售價為1600元至1800元,居民買一套建筑面積50平方米,居住面積25平方米的住房需要花8萬-9萬元!

  另一篇文章則先突出了上海商品房的問題:“今年1月,上海住宅市場年初出售11000多套住房,成交不到1/10,幢幢樓房無人買,幾十萬平方米新住宅空空蕩蕩。”然后結論,“原因是價格昂貴,每平方米最高價已達2300元,令人咋舌。”并且警惕道:

  “買房對普通干部來說,有人打比喻,猶如從夜空里摘顆星星……一名大學生從參加工作起就日日節(jié)衣縮食,每月存儲50元,已是最高極限,需100年才能買上兩居室!

  【03】

  不只是1992年,回望過去30年,很多如今看來的巨大機遇之年,在當時的處境中,也都是困難重重,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困難。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令整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有了歷史性的大轉折。但轉身又是1993年至1995年的經濟過熱,CPI分別達到14.7%、24.1%和17.1%的惡性通脹,以及更令經濟學家驚心的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

  有關數據顯示,惡性通脹最嚴重的1994年,中國汽車的生產能力過剩量達3/4,冰箱達2/3,彩色電視達1/2,空調達1/2,洗衣機達1/3,棉毛紡達1/3。這些總產能在今天看來都是毛毛雨,但在當時,人們把膽子撐破,也想不出這些汽車、冰箱、彩電要賣給誰。

  1990年代末期的國企改革與下崗潮,更是一代人的痛苦回憶。據就業(yè)問題專家、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蘭瑞的研究,國企職工下崗加上城鎮(zhèn)新增長勞動力、農民工等,中國1996年的失業(yè)率可能達到21.4%,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2022年的中國很困難?1992年的中國難不難?

  ▲紀錄片《二十四城記》

  下崗潮中被裁掉的大麗回憶散伙飯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08以后,“今年是最困難的一年”,幾乎成為全民的口頭禪。

  但難關難過年年過,每過一關,中國經濟都會站上一個新臺階,幾年難過下來回頭看,當初被困難壓倒或者因困難而悲觀、躺平的人就又在感嘆,又錯過了一個黃金年代。

  199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才2.4萬億元,到2021年,這一數字已超過114萬億元。

  巨大的增長之下,是1992年的中國人不敢想象的一系列經濟成就與民生巨變,是國家的偉大進步與發(fā)展,是中國人站到世界舞臺的中央并越站越高。

  1992年,我國汽車產量取得了偉大突破,站上年產百萬輛的大臺階,汽車保有量才剛剛超過600萬輛,但社會上關于生產這么多汽車賣給誰的聲音已經開始沸騰。

  2021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億輛,馬路上的新能源汽車都比1992年的汽車總量還要多,全世界都認為,轉型到新能源的汽車產業(yè)將是中國,也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

  199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增加了80%至426.6億元;上海兩三千一平的房價,絕大多數人100年也買不起居住面積25平的兩居室,一些蓋出來的樓房也的確賣不出去。

  2021年,一家中等房企的年銷售額已相當于1992年全中國商品房的銷售額,房價已漲到當年不敢想象,但絕大多數人再也不用100年才能買上25平的兩居室,中國人的住宅也早已不是25平方米就可以算兩居室的水平。

  1992年,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才2000來元,但21英寸的彩電要4000元一臺;

  1992年,中國還沒有正式接入互聯網,幾萬塊一部的大哥大還是最高科技的民用產品,馬云正準備開自己的翻譯社,馬化騰還在深圳大學讀書,王興、張一鳴還剛上小學……

  1992年,曾在日本新干線感嘆“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的總設計師,或許也想不到,至少不篤定,中國會在30年里發(fā)展成今天百萬億國家GDP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會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中國人自己的高鐵,會比新干線更加催人跑,領著世界跑。

  【04】

  “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是不管用的!1990年4月7日,已在前一年宣布退休的總設計師,在北京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時,如此擲地有聲。

  談到正在推進的改革開放事業(yè),總設計師對謝國民說:

  “我們是允許存在差別的。像過去那樣搞平均主義,也發(fā)展不了經濟。但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搞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一個含義就是共同富裕。”

  然后是堅定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中國在波濤洶涌中波瀾壯闊的奮進和崛起,是全面消除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發(fā)展奇跡;是3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是14億中國人走向了追求共同富裕的新時代……

  這個時刻的中國發(fā)展依然充滿著各種困難,而且不只是經濟,也不只是國內的困難。

  站在這個時刻往回看,太多太多30年前想不到,也不敢想的偉大成就與進步,中國人都實現了。站在這個時刻往前看,我們應該看到并相信,困難也都會一一克服,未來的中國,不但會繼續(xù)破浪前行,而且也會發(fā)展到今天的我們想不到、不敢想的程度。

  因為,共同富裕不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心與使命,也更是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的空間,是國家構建可持續(xù)經濟發(fā)展與競爭力的關鍵。

  幾年前,一位沒有什么高深理論和文化,卻將企業(yè)做到世界第一等的海外華人企業(yè)家,曾這樣表達過他對中國必定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信心:

  “你不要把經濟發(fā)展搞得那么復雜,它無非就是三條:一是看你有多少人,多大市場;二是看你這些人,這個市場還有多大空間;三,你這些人能不能把空間變成現實!

  總結下來就是,你的人多不多,圍繞人的需求還可以有多大,你的人是不是足夠勤奮、聰明,充滿奮斗和發(fā)展致富的精神,去實現這些需求。

  他說,從這幾點看,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擁有中國這樣強大的動力和潛力。

  “發(fā)達國家差不多就那樣了,而且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中國現在還有很多不富裕,甚至相對貧困的人,這些人加起來比全美國、全歐洲、全日本的人還要多,要是這些人陸續(xù)富起來,你可以想象中國是一個什么樣子!

  這正是共同富裕的指向——要所有中國人都陸續(xù)富起來。

  一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空間和水平,是由大多數人的生產與消費空間和水平決定的。1個人有10個億,和100個人有10個億,財富總量沒有區(qū)別,但落實到社會的生產與消費上就會大不一樣,100個人比1個人就會更有消費與生產循環(huán)向上的動力、潛力與持續(xù)性。

  共同富裕,也就是讓經濟更有循環(huán)向上的動力、潛力與持續(xù)性。

  如果說,30年前,我們無法想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會讓一部分人如此富有,會讓這么多人快速地富起來,會讓國家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那今天的我們,或許依然無法想象,共同富裕,會給所有中國人帶來怎樣的改變,會讓中國變得如何繁榮富強。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天上掉下來,可以躺著等來的,而是擼起袖子干出來的。

  網上曾有文章如此講述我們的故事——世界上有群最勤奮的人——他們是中國的下鄉(xiāng)知青、高考學子、出國留學生、下海闖蕩的公務員、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

  幾十年來,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當歐洲人每天工作五個小時,他們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當印度人躺在恒河邊等下輩子時,他們心中只有“只爭朝夕”;當美國人不斷跟別人找事時,他們默念“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幾十年來,這群中國人:在揚塵的碎石公路、“難民營”一樣的火車站和汽車站、煙霧迷漫的破舊火車、成片的舊房、臭氣熏天農貿市場只爭朝夕,讓嶄新的公路、鐵路、機場、高樓、工廠、城市拔地而起,讓貧窮落后的中國崛起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chuàng)造出人類史上從來未有的發(fā)展奇跡……

  沒有天生偉大的時代,只有讓時代偉大的人。

  在這些偉大成果上繼續(xù)前進的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對未來更加樂觀與信心,也沒有理由不讓時代更加偉大。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文標題 : 2022年的中國很困難?1992年的中國難不難?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智慧城市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