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智慧城市如何抗擊COVID-19大流行

2020-07-13 16:44
千家網
關注

由于COVID-19的出現(xiàn),我們許多人利用技術與家人、朋友、老師和同事保持聯(lián)系。

然而,我們很少有人會意識到,新興技術,如物聯(lián)網(IoT)——智慧城市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如何被部署,以根除病毒,讓我們安全恢復工作,并啟動全球經濟。

本文分析了在抵御COVID-19的過程中部署IoT的多種方式,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刺激IoT投資方面的作用。

一線機器人

自大流行開始以來,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灌輸了清晰一致的信息,即定期清潔、消毒和消毒。因此,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穿著防護裝備的工人在為旅游地標、辦公樓和城市街道消毒的畫面。

然而,用人來對建筑物和街道進行消毒是操作密集的并且資源昂貴。

連接的自主機器人正部署在第一線,以消除這些運營開銷。自動駕駛WiFi連接的機器人正在使用紫外線(UV)來減少傳染病的傳播。

紫外線(特別是UVC)被認為可以通過破壞其DNA結構來殺死環(huán)境中的病毒,細菌和其他類型的有害有機微生物。

例如,現(xiàn)在丹麥的UVD機器人需求量很大,已被部署在醫(yī)院、政府大樓、辦公室、酒店、機場和大學中,為過度勞累的醫(yī)療團隊和工人提供救濟。

正在跟蹤解決方案?

聯(lián)系人跟蹤應用程序是一種用于支持政府放松封鎖限制的解決方案。當兩個用戶密切接觸時,它通過使用藍牙執(zhí)行數(shù)字“握手”工作。然后,如果有人與后來報告COVID-19呈陽性的人保持密切聯(lián)系,它會提醒人們。

盡管合同追蹤應用程序仍在英國進行測試,但世界各地數(shù)十個政府(從東西方到西方)都在部署它們。

應用程序還用于對來自其他國家的旅行者實施隔離措施。例如,在香港,您到達時會得到一條腕帶和一個QR碼,并被指示下載“StayHomeSafe”移動應用。

該應用程序使用藍牙、蜂窩、WiFi和GPS來確保您在隔離期間保持在原位。在阿根廷、印度、韓國、波蘭和俄羅斯也啟動了類似的強制性“隔離應用程序”。

移動網絡運營商(MNO)也正在使用新穎的方法來遏制Covid-19的傳播。瑞士電信巨頭Swisscom應政府的要求,正在使用匿名的蜂窩位置數(shù)據來管理人群并執(zhí)行社會疏離措施。

當在大約10,000平方米(100米x100米)的公共場所中發(fā)現(xiàn)20多個手機時,Swisscom將向當局發(fā)出警報。其他MNO也同意與當局(包括歐盟委員會)共享手機位置數(shù)據,以跟蹤病毒的傳播。

預警系統(tǒng)

物聯(lián)網系統(tǒng)結合智能軟件可用于警告潛在的第二高峰。從“互聯(lián)溫度計”提供商Kinsa收集并繪制在HealthWeather地圖上的數(shù)據表明,檢測異常體溫與COVID-19相關的死亡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lián)。

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足夠的預防措施,以警告可能出現(xiàn)的第二高峰或防止任何未來的流行病爆發(fā)。來自健康跟蹤可穿戴設備(例如Fitbit,Apple和Google)的數(shù)據也已用于預測過去可能爆發(fā)的流感。

紅外熱像儀還可用于檢測異常溫度。作為其物聯(lián)網產品組合的一部分,例如英國的沃達豐(Vodafone)推出了熱像儀,以檢測人們進入建筑物時的溫度,并能夠每分鐘檢測100個人的溫度。

這些熱圖像可以通過5G網絡實時無線傳輸?shù)奖銛y式計算機或移動設備,該便攜式計算機或移動設備可以在檢測到異常溫度時創(chuàng)建警報,然后在必要時進行進一步調查。

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

雖然技術被用來直接遏制病毒的傳播,但它也被用來啟動經濟。鑒于該病毒對我們經濟的毀滅性影響,各國政府急于放松封鎖限制,使人們盡快安全地恢復工作。

為響應對更好的工人保護的需求,諸如TriaxTechnologies之類的許多公司開發(fā)了可在安全帽或衣服上工作的聯(lián)網可穿戴設備,以提供疏遠警報。

員工佩戴的設備會發(fā)出逐漸響亮的警報,當員工彼此之間距離太近時會發(fā)出警報,從而使他們能夠通過遵守社會隔離措施來保持安全。這些設備使用低功率網絡(例如WiFi,LoRaWAN或定制的網狀網絡)相互通信。

智慧城市的未來

物聯(lián)網是全球對抗COVID-19的核心。物聯(lián)網不僅在殺滅和遏制病毒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對物聯(lián)網的投資和支持數(shù)字基礎設施還可以啟動并加速經濟復蘇。

因此,對于地方、區(qū)域和國家層面的決策者而言,開始計劃其智慧城市和物聯(lián)網戰(zhàn)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lián)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