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衰”小米造車
作者
崔力文
小米造車最大的未知,就是雷軍能否all in。
責編丨石劼
編輯丨別致
“智能制造將進一步助力中國品牌的崛起,小米將成為中國制造業(yè)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小米將成為一條蜿蜒奔涌的長河,流過全球每個人的美好生活,奔向所有人向往的星辰大海;小米將繼續(xù)為全球每個人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小米成立十周年晚會上,雷軍站在聚光燈下,激動地向在場嘉賓做著演講。那一刻,望著臺下諸多追隨者,或許連他都不會想到,這家依然年輕的公司,已經牢牢坐穩(wěn)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三的位置。
但靜下心來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小米的前景雖然尚且光明,可是當其面對消費需求日趨飽和、終端競爭壓力連年遞增的現(xiàn)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暫時的迷茫之中。
尤其是當華為遭到美國政府“打壓”,位于全球市場的份額迅速縮水,小米卻未借此機會占得多少便宜,繼續(xù)被蘋果碾壓,沖高的瓶頸就明晃晃地擺在那里。
因此,找到新的“出口”分擔壓力,已然成為大勢所趨,而“造車”成為了雷軍下定決心后,給出的新答案。為此,甚至賭上了曾經的全部榮光與聲譽,并投入百億美金作為背書。
隨即迎來的則是短短幾個月內,瘋狂招兵買馬、選定工廠廠址、披露關鍵節(jié)點,一切看似都在朝著預想的方向所發(fā)展。
只不過,需要警惕的是,越是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越是充滿危機。造車所需的資源與挑戰(zhàn),遠比想象中多出萬倍。而當大多人篤定地認為雷軍,做出了一項頗為正確的決定,個人卻持相反態(tài)度。
對于小米汽車,“看衰”占據了更大比重。至于原因,是多方面的。
01
標簽究竟是啥?
過去一年,當小米官宣造車,總在思考如此選擇究竟能為它帶來哪些好處?
拆解來看,資本層面,當雷軍參與投資的蔚來、小鵬,分別位于美股市場創(chuàng)下了屬于它們的資本奇跡,前者市值甚至逼近小米。
特斯拉火箭般上漲的股價,更像是在所有人證明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掌門人馬斯克迅速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存在。上述車企瘋狂的表現(xiàn),老實說是令諸多旁觀者所羨慕的,已經參與其中的雷軍,也不例外。
國家政策層面,更加無需多言,新四化方針的制定,已經為智能電動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最大限度地保駕護航。
消費者端,一場疫情以及特斯拉的迅速入華,令整個新能源終端市場消費結構,迅速走向成熟,連續(xù)多月的環(huán)比上漲,2021年批發(fā)量鐵定突破300萬輛大關,給予了所有人愈發(fā)充沛的信心。
所以,站在還算恰當的時間節(jié)點之上,小米被時代推搡著進行了抉擇。曾經有報道稱,雷軍前后三次考慮過造車可行性,最終或許還是無法逆轉的電動化浪潮,說服了他。
畢竟,下一個十年,智能汽車所蘊含的機遇與紅利,遠比智能手機要大,誰都無法拒絕。而在有了足夠具有誘惑力的條件作為背書,放手一搏,已然變得水到渠成,所以有了文章開篇提及的種種舉措,但新的問題隨之涌現(xiàn)。
作為旁觀者,相信大家都對不久前流傳在網絡中,那張“米粉”所設計的小米汽車產品海報,并不感到陌生。
雖然并不是官方所為,僅從產品本身所傳遞出的信息來看,各方面素質還算均衡,但是依然沒有太過深刻的記憶點,而這恰恰也是我最為擔心小米汽車的地方。
作為論據,2021年12月28日晚,小米正式發(fā)布小米12、小米12 Pro、小米12X三款旗艦手機。參數配置上依然維持了這家公司一貫拉滿的習慣,性價比與其它廠商的同級別產品相比,也還算突出。
也正因如此,雷軍甚至喊出:“小米12小尺寸旗艦手機,要拔掉200多萬小米6釘子戶,而它也是相比蘋果13握感更好的手機!
可即便這樣,打開小米位于各電商平臺的官方旗艦店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三款新品目前都為現(xiàn)貨在售。站在積極的角度考慮,足以證明小米備貨充足。而以消極的角度來看,消費者認可度與終端反響不及預期,就是不爭事實。
“總感覺小米是好,但是花費5000多的價格,總感覺不太值當。除了手機本身,這個品牌沒辦法給我?guī)硖喔郊又怠K约幢悻F(xiàn)在華為沒有5G芯片,但是我可能還是愿意再多花預算選擇后者,甚至用更多錢去買蘋果的最新旗艦。”
這樣一段觀點,真真切切的來自身邊一位有著需求的友人。無法回避的是,在手機業(yè)務端,即便開啟了走向高端化的攻勢,但從最終效果來看,產品尚可,缺乏品牌力支撐,沒有足夠清晰的記憶點,漸漸成為消費者心中的定式。
反觀那些身處汽車行業(yè),成功突圍的新勢力造車,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例。必須承認的是,早在三者創(chuàng)立之初,便已制定下了包括產品序列、技術架構、智能化路徑、補能體系、售后服務甚至上市節(jié)點等多維度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一個足夠深刻的品牌標簽。
蔚來的“高端豪華”、“用戶企業(yè)”、“優(yōu)質服務”、“可換電”,小鵬的“全棧自研”、“更符合國情的輔助駕駛”、“優(yōu)異的智能座艙”,理想的“中大型奶爸車”、“增程式無里程焦慮”,紛紛準確集中了各自的潛在用戶群體,品牌形象迅速被建立起來。
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小米造車究竟應該被賦予一個怎樣的標簽?當下,并未看到它所給出的答案。
難道是繼續(xù)秉承“性價比”路線?一味地堆料、堆配置?還是回到曾經,試圖成為所謂的智能電動車“普及者”?老實說,目前這條人滿為患的賽道,已經有不止一家車企在做。
留給小米權衡與考慮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02
雷軍能否all in?
半個月前,2021 NIO Day在一片鮮花與掌聲中落下帷幕,苦苦等待多年,蔚來終于迎來了迅速受到熱烈追捧的爆款車型ET5。
第二天的專訪中,明顯能夠感受到李斌臉上所透露出的倦意,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能量密度的輸出,給予每一家媒體盡可能周全的回答。
品牌成立七年,全力all in其中,李斌肉眼可見的老了,所付出的心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與之類似,何小鵬在接受央視媒體采訪時,打趣的說道:“2021年,李想過得最舒服,我和李斌都比較困難!
生活中,他們三人之間都會有一個微信群,每天都會討論一些行業(yè)、政策方面的話題。在他看來,2021年最令他煩惱的問題是缺芯問題,如果有人能給他提供芯片,他愿意請那個人喝酒。
而在全力all in,挺過足夠深刻的極限壓力測試之后,小鵬成功拿下年度新勢力銷冠。
至于李想,去年年末,在微博發(fā)表一篇《40歲的我和14歲的李想同學說幾句心里話》的推文。字里行間,能夠感受他尖銳的性格,從未改變。
“你40歲的時候仍然口無遮攔、惹是生非、令人討厭,沒有活成別人想要的成熟穩(wěn)重、心胸寬廣、理性客觀。26年后你的內心和行為與14歲時幾乎一樣,沒有因為環(huán)境而讓自己變得更復雜,這或許是這26年來最值得驕傲的堅持!
一路走來,即便充滿巨大爭議,但是李想還是把理想ONE一款產品,推到了與最大競品漢蘭達相同的高度,全力all in過后,為此額外付出了增長20公斤的體重。
闡述這些,想要證明的還是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造車遠比想象中復雜,作為創(chuàng)始人,全力all in其中,將自身足夠強大意志力,附加到品牌之中,已然成為必須遵循的路徑。李斌如此,何小鵬如此,李想如此……
那么,不禁反問:小米造車,雷軍真的能夠all in?真的能夠放下所有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平心而論,目前仍無法篤定的給出答案,更多只能交給時間反饋。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創(chuàng)始人或者說小米造車最大的IP,如果雷軍后續(xù)無法盡可能多的參與其中,而僅僅提供資源支持,極有可能出現(xiàn)戰(zhàn)略層面的偏差。
并且不要忘記,多年過去,蔚來、小鵬、理想,哪一家不是在犯錯過后,漸漸學會長大。而小米如何進行有效規(guī)避,很大程度上將考驗雷軍“掌舵”的功力。換言之,后者急需在車圈,再一次證明自己。不然,很有可能成為阻礙公司發(fā)展的最大“瓶頸”。
文末,想說的是,根據目前所知的節(jié)點,小米造車首款產品的亮相時間,將會在2024年。屆時,領跑者還在拼命狂奔,“蔚小理”的產品矩陣已經變得日趨完善;特斯拉還在扮演“大魔王”的角色;比亞迪已經連續(xù)突破新能源年銷百萬;大眾漸漸完成“大象轉身”;蘋果、華為如門外野蠻人般,橫沖直撞。
能夠想象,前者所要面臨的競爭壓力,究竟有多么恐怖。但如文本標題《“看衰”小米造車》所言,那個醒目引號存在的意義,還是希望最終故事劇情的走向,留有余地,朝著亮光處前進。
畢竟,做出“造車”這個十分具有勇氣的決定,雷軍想必已然做好了破而后立的準備。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