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推開萬億氫能賽道的第三重門:氫能源車

2022-05-16 16:23
阿爾法工場
關注

03 鉑不會成為氫能源車的瓶頸

提到鉑金、白金首飾,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鉑是比黃金更為稀缺的金屬,硬度也高于黃金,穩(wěn)定性較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性能來看,其耐腐蝕性以及抗氧化性強。熱膨脹系數小、熱電穩(wěn)定性強,熔點高達1772℃,延展性良好,催化活性高。

由于具有很高的化學穩(wěn)定性,常常被用來制造耐腐蝕的化學儀器,也大量用于工業(yè)生產過程中,在煉油工業(yè)、汽車等產業(yè)作為催化劑使用。

據專業(yè)人士計算,每輛氫燃料電池車需要鉑50g,大巴則需要100g。雖然燃料電池中使用的是鉑基化合物,但我們可以用鉑金價格做一個粗略的計算,以供參考。

5月10日金投網最新數據顯示,1盎司現貨鉑金價格為975美元,1盎司約為28.35g。那么,一輛氫燃料電池車使用鉑的成本為1719.57美元,1輛大巴成本為3439.15美元。鉑昂貴的價格無疑抬升了氫燃料車的成本。

根據日本NEDO數據顯示,電堆成本中催化劑占比高達53%。

數據來源:日本NEDO

另一方面,鉑常常以礦物形式存在,開采難度更大,工藝復雜,產量較小。

根據礦業(yè)人才網數據顯示,自然界鉑的儲量比黃金還為稀少。據不完全統(tǒng)計,鉑金總儲量為1.4萬噸。

世界鉑金的年產量僅85噸,只有黃金的5%。從產地來看,南非產量占比80%以上,其余以俄羅斯等國家為主,我國鉑金儲量僅300多噸。1盎司鉑金,需從數十噸鉑金礦石中歷經5個月才能提煉出來。

毫無疑問,高昂的價格極大提升了氫能源車的成本,稀缺的上游資源對未來氫能源車大面積推廣構成了制約因素。

解決上游資源卡脖子的方案無非有二,一為開源,二為節(jié)流。

目前應用于氫燃料電池的催化劑主要有三種,除了鉑(Pt)催化劑外,還有低鉑催化劑和非鉑催化劑。目前市場主流的催化劑為鉑炭催化劑,就是將鉑的納米顆粒分散在炭粉作為的載體上。

當然,非鉑催化劑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不過,其穩(wěn)定性與Pt基催化劑仍有較大差距。

目前,過渡金屬-氮-碳化合物這一技術路徑得到廣泛認可,具備催化活性、成本和壽命等優(yōu)點,是一條較好的替代方案。

世界各國研究機構均在非鉑催化劑的技術領域上積極探索。

據報告,近期,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開發(fā)出一種氫燃料電池,它使用的催化劑是由鐵、碳和氮為原料構成,這三種原材料相比鉑來說是廉價并容易獲得的。在實驗室測試中,該團隊表明其性能已經接近鉑催化劑。

除此之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單車鉑含量也在下降。根據莊信萬豐(Johnson Matthey)的測算,海外最新的研究能夠將鉑用量降至0.06g/kW(約7.06g/輛)。

實際應用上,豐田等第一梯隊車企的商業(yè)化車型用量大約為0.17g/kW(約20g/輛)。國內技術水平則為0.3g/kW(約35.3g/輛)。

活性衰減方面,海外已經實現3萬次循環(huán)后衰減在5%以內;國內3千次循環(huán)后衰減達到86%。

通過非鉑催化劑的研發(fā)和降低鉑催化劑的用鉑量。二者共同作用下,鉑的稀缺性將得到有效緩解,不再成為產業(yè)鏈卡脖子環(huán)節(jié)。

我國鉑催化劑產業(yè)發(fā)展較為滯后,以進口為主。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我國貴金屬催化劑進口數量為6179噸,出口數量為1715噸,進口金額為14.21億美元,出口金額為2.23億美元。

日本田中貴金屬、英國莊信萬豐和比利時優(yōu)美科,是全球較大的幾家燃料電池催化劑供應商,技術較為領先,產品性能優(yōu)異。

不過,隨著氫能源的推廣,我國企業(yè)紛紛踏入催化劑領域。以中科科創(chuàng)、貴研鉑業(yè)(600459)、蘇州擎動科技等為代表。

其中,貴研鉑業(yè)與上海汽車集團合作已經研發(fā)出鉑基催化劑。蘇州擎動科技實現國內首個鉑合金催化量產,其開發(fā)的鉑合金催化劑,能夠將燃料電池的鉑消耗量降低7%。

04 質子交換膜國產替代可期

膜電極的關鍵零部件除了鉑催化劑外還有質子交換膜。

目前質子交換膜有多種技術方案,不過以全氟磺酸膜為主流。

理解這個名字其實并不難,透過生產流程,借助分子式便可以解惑。因為生產全氟磺酸膜的基礎材料是螢石。螢石分子式為CaF2,與硫酸(H2SO4)反應形成氫氟酸(HF),之后進行一系列的反應制成全氟磺酸膜。

正是由于全氟磺酸膜的化學性質,使得其性能、穩(wěn)定性遠高于同類產品,脫穎而出。

與鉑催化劑一樣,全氟磺酸膜產能主要集中在海外,以美國戈爾、科慕、陶氏和3M公司為主。

據高工氫電統(tǒng)計,國內生產的膜電極,目前多數使用戈爾的增強復合膜,市占率在90%以上。

顯而易見,全氟磺酸膜也是氫能源燃料電池又一個國產替代的關鍵。

國內以東岳集團(00189.HK)、科潤新材料、浙江漢丞等企業(yè)為代表。其中,東岳集團已具備燃料電池交換膜規(guī);慨a的能力,實現批量供貨?茲櫺虏牧、浙江漢丞已實現小批量供貨。

產能方面,東岳150萬平米生產線和科潤100萬平米項目陸續(xù)展開。隨著技術突破、產能落地,質子交換膜國產替代可期。

05 結語

氫能源車的零部件與整車同等重要,產業(yè)鏈坡長雪厚,發(fā)展方興未艾。國產替代浪潮勢必來臨,未來將誕生出一批優(yōu)秀的企業(yè)。

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對氫能源車的燃料電池進行研究,重點放在了核心零部件鉑催化劑和質子交換膜上。

當然,想必各位讀者對氫能源整車的研究會更感興趣,后續(xù)將推出該系列的文章,敬請期待。

       原文標題 : 推開萬億氫能賽道的第三重門——氫能源車

<上一頁  1  2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