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國產售貨機如何擺脫日本式“飲料機宿命”

2018-08-20 15:38
來源: 億歐網

新零售的興起,讓科技圈和零售圈的人有機會走到同一個戰(zhàn)場。一群人崇尚技術,另一群人擅長運營,兩類人的思想碰撞,產生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智能售貨機。如果把零售業(yè)態(tài)按照激進程度、科技含量的矩陣劃分,彼此之間的差異就更加明顯。

除了產品層面的差異,這四個零售業(yè)態(tài)的市場占有率、增長率也各不相同:無人貨架市場占有率不高,增速也慢,有些食之無味;無人便利店的數量不多,但總有公司想試水新零售,所以前景還不錯;傳統(tǒng)零售門店市場規(guī)模大而穩(wěn),增速慢;唯獨智能售貨機,既有不錯的市場占有率,也保持了快增長,無疑是現階段最值得投資的明星產品。

智能售貨機是自動售貨機的新形態(tài),很多人對它并不陌生,它的上一代是機械式傳統(tǒng)售貨機,興起于上世紀的美國,六七十年代在日本風靡一時。發(fā)展到今天,美國有700萬臺自動售貨機,平均40人擁有1臺。日本有近600萬臺,平均23人擁有1臺。國內在這方面起步較晚,1994年才首次引入自動售貨機,但由于支付習慣的不同,硬幣式的傳統(tǒng)售貨機在中國市場波瀾不驚,直到移動支付普及后,國內的售貨機行業(yè)才迎來了春天。

受新零售的影響,近年來國內自動售貨機也開始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傳統(tǒng)機械式的售貨機價格普遍在2-5萬元,現在新技術加入,售價可以降低到幾千元,這為售貨機的普及提供了條件。自動橙汁機、自動咖啡機、自動冰激凌機、自動便當機,各種新形態(tài)的智能售貨機正快速進入商城、便利店、社區(qū)等公共區(qū)域。

可以肯定,智能售貨機在中國也會迎來爆發(fā)式增長,但問題在于:它會是怎樣一種發(fā)展模式呢?

日本售貨機:必然的“飲料機”宿命

在創(chuàng)投圈,關注消費升級的投資人們有一個共識:現在的中國很像發(fā)達國家的70年代,人民物質水平提高,開始注重品質、精神消費,這個時期最有機會誕生偉大的品牌,比如美國70年代誕生了耐克、蘋果、星巴克,日本70年代誕生了大創(chuàng)、全家。但唯一的異議是,中國會更像70年代的美國,還是70年代的日本?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售貨機的企業(yè)來說,之所以有必要預判一下未來,是因為不同模式可能意味著不同的結局。

在《百歲人生》一書中,作者有一個觀點:未來重復性強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即中間產業(yè)被掏空。人力會集中到兩端產業(yè):一端是服務業(yè),一端是原創(chuàng)產業(yè)(科技、文化)。零售業(yè)也不例外,以后最可能的格局是:無人零售占據標準化的購物場景,有人零售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那么,美國、日本的自動售貨機為占據標準化場景是怎么做的?

在地廣人稀的美國西部城市,人們習慣開車去郊區(qū)的大型商超購物,自動售貨機存在的意義是彌補便利店的不足,因此柜子里的產品種類要足夠豐富。而在地狹人稠的日本,便利店密度已經很高,自動售貨機要找到跟便利店不同的定位,所以出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日本自動售貨機大都是飲料機。

“這其實是傳統(tǒng)模式下傳統(tǒng)售貨機的必然宿命:機器可承載的sku數量少,但實際場景中顧客購買頻次最高的是飲料,商家為了提高貨道和供應鏈效率,一段時間后選品就集中于少部分飲料產品,這是二八原則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有一些零食類的售貨機,但占比還是太少!本廾字悄軇(chuàng)始人朱振滔深入研究了日本、美國的自動售貨機,發(fā)現在美國反而是綜合售貨機占比更多。

當然,這種“飲料機”的宿命也并非日本售貨機廠商的意愿,無奈飲料公司有天然的供應鏈和產品定價優(yōu)勢,慢慢從原來的渠道運營商變成專業(yè)服務,最終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日本的自動售貨機終端點集中在大的飲料公司手里。

那國內廠商如何避免日本“售貨機=飲料機”的宿命呢?

“企業(yè)服務”思維可破局

在國內自動售貨機行業(yè),不少公司延用了日本售貨機的基本邏輯:做一款自有品牌的機器,然后自己完成選點、選品、補貨等運營工作。因為是自有機器,所以能利用機身廣告實現盈利。國內廠商中,友寶是這一模式典型代表,其盈利模式從收入構成可見一斑:收入中約60%來自于銷售商品,約20%來自廣告收入,剩余的才是設備租賣的收入。

這種模式直觀易懂,卻存在幾個隱形痛點:首先是對運營要求高,需要投入較多人力成本;其次是關于自動售貨機的品牌問題。作為標準化的零售渠道,售貨機能否像便利店一樣做成品牌?這一點在行業(yè)內存在爭議,有聲音認為C端消費者對售貨機的渠道并沒有品牌認知。最后,從長遠的視角看,由于上游主要供應商是飲料公司,有走入日本式“飲料機宿命“的風險。

為了走出傳統(tǒng)模式的弊端,售貨機廠商開始了一種新模式的探索:以企業(yè)服務的思路,輸出售貨機和相關服務,而不涉足線下運營。巨米智能是這個方向的開拓者之一,其業(yè)務主要服務于快消品行業(yè)品牌商和連鎖零售行業(yè)的渠道商、運營商,為其提供“設備+線上代運營服務”。也就是說,巨米智能的售貨機由客戶冠名,之后繼續(xù)提供售后和線上代運營服務,比如實現個性化營銷、自動分析補貨需求和策略等,而日常的運營工作交給更懂運營的零售行業(yè)客戶。

對售貨機廠商來說,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既不是賣設備的一錘子買賣,也沒有陷入自營的重模式,只需要提供標準的產品+標準的服務。

把“柜“做成”店“,最佳產品形態(tài)?

當然,做得少意味著要做得深,售貨機廠商需要在產品研發(fā)層面投入更多,既要懂硬件,也要懂軟件,比如做軟硬件開發(fā)、線上代運營、線下售后、設備供應鏈管理。但這些投入帶來的效率提升也是顯著的,以巨米智能的產品為例,對于軟硬件打通的售貨機來說,當機器出現故障時,軟件層面就立刻知道故障類型,判斷該故障可以遠程解決,還是需要到現場解決,是需要立刻處理,還是可以延后處理,這樣減少了售后人員盲目巡檢所浪費的時間,提高了維修效率。

“我們希望做標準化的事情,這是我們擅長的,所以沒做終端點的運營,因為售貨機入駐的線下環(huán)境是很復雜的,對人力要求高,這不是我們的強項!敝煺裉现毖,他希望巨米是幫品牌商把刀磨鋒利,砍柴的事情由品牌商來做。

除了模式上的缺陷,日本自動售貨機最終變成“飲料機“,還有產品層面原因:可儲存的sku數量少。巨米智能引以為鑒,其“智能商店”從一開始就把售貨機定義為“店”,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商品,從運營商運營效率最大化的設計理念,調整為兼顧消費者的被滿足度和便利性最大化。

增加儲貨量之余,巨米智能還設計了新型的貨道形式以兼容盡可能多的商品類型;另一方面,技術團隊還在算法層面幫助品牌商定義“必備”產品。

“除了普遍購買頻次高的商品,如果一種商品被一個人購買五次以上,即使不是高頻,我們也定義為不可或缺的產品,再比如某個產品在一段時間內被十個人購買過,我們也定義為不可或缺!敝煺裉险J為,當消費者對“柜”的印象變?yōu)榱恕暗辍,其流量的價值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來。

目前,巨米智能主打兩款標準化售貨機產品,第一款叫云小柜,采用手機掃碼H5頁面購買,手機掃碼開鎖小程序上架補貨,主要特點就是體積不大、性價比高。第二款是24小時智慧無人商店,由于定位是“店”,這款產品主打超大儲貨容量,約是同類產品的5-8倍。

回到最初的問題,國產售貨機如何避免“飲料機”的宿命?巨米的探索之路給出一個方法:打磨產品技術,并站在消費者便利性角度出發(fā),而不是運營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讓售貨機轉變?yōu)閹в蠭P屬性的店。

新零售不光給零售企業(yè)更多可能性,也給設備的研發(fā)企業(yè)帶來了新機遇。對于傳統(tǒng)機械式售貨機,設備商不可能做線上代運營,自然會涉足線下運營,通過持續(xù)現金流保證業(yè)務健康運轉,F在,技術的滲透讓售貨機產品變得更復雜,分工協作的趨勢已經來臨。智能售貨機提供商如果能在產品端做到深度企業(yè)服務,何愁不能擺脫日本前輩的宿命?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